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知识点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0481946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知识点(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一)、气体的检验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6.氯化氢: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红,则是氯化氢7.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8.一氧化碳: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烧杯内壁无水珠生成,然后将烧杯迅速倒转,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

2、石灰水,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一氧化碳(二)、离子的检验1、酸液(H+):用紫色石蕊试液或PH试纸 活泼金属(如:镁条、锌粒等) 不溶性碱(如:氢氧化铜等) 某些金属氧化物(如:铁锈) 碳酸盐(如:碳酸钠等)2、碱液(OH-):紫色石蕊试液或无色酚酞或PH试纸 某些可溶性盐(如:硫酸铜、氯化铁)3、 氯离子(Cl-):将少量的硝酸银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 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 则证明Cl-的存在。4、 硫酸根离子(SO42-):将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 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 如果沉

3、淀不消失,则证明SO42-的存在。5、区别Cl-和SO42-:先用 Ba(NO3)2溶液 再用AgNO3溶液 6、碳酸根离子(CO32-):将少量的盐酸或硝酸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 如果有无色气体放出,将此气体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 管中,如果石灰水变浑,则证明原待测液中CO32-的存在。7、 铵根离子(NH4+):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 口,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8、Cu2+: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是铜离子。9、Fe3+: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是铁离子。 (三)、区别天然纤维(羊毛、蚕丝)和合成纤维:灼烧法,有烧焦羽毛气

4、味的是天然纤维。(四)相关例题10、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1、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2、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3、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 。14、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进行物质的检验时应注意:(先取样,后操作;先现象,后结论) (1)

5、 正确地选择试剂,简述操作步骤,正确描述现象,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结论必须是肯定或否定的,不是似是而非。并要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 不能向待测物质中直接加入试剂,而只应当取少量试样进行检验。如被检验物质是固态,而检验时又需要用溶液时,应先取少量试样用蒸馏水溶解配成溶液后,再进行检验。 (3) 不能把要检验的物质当作已知物来叙述实验现象。叙述的顺序是先说明加入何种试剂,根据产生的现象,再确定是何种物质。 (4) 对几种待测物质要进行并列实验时,每进行一次实验,都要另取新溶液,避免已加试剂的干扰。小结:鉴别物质的要领: 先来编号被检样;纯水配液取少量;根据特征选试剂;分析现象定结论。

6、物质的除杂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u):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CO2(HCl):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