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如何防控?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047747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M2.5如何防控?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PM2.5如何防控?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PM2.5如何防控?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PM2.5如何防控?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PM2.5如何防控?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M2.5如何防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M2.5如何防控?(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M2.5如口何防控?在2012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 PM2.5监测时间表正式出台,PM2.5污染防治已经成为 十二五 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报特别邀请相关专家,就PM2.5污染防治进行探讨,希望对读者有所借鉴。当前,以臭氧(03)、PM2.5和酸雨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 益突出。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PM2.5既源于一次颗粒物排放,也源于由二氧化 硫(S02)、氮氧化物(N0X)、挥发性有机物(V0CS)、氨(NH3)等前体物发生 二次反应生成的二次颗粒物。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将PM2.5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

2、准,作为重点大气污染物进行控制。我国经第三次修订后的环境 空气质量标准也将PM2.5纳入其中,从此我国PM2.5污染防治掀幵了崭新 的一页。我国PM2.5污染现状阅读提示在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以03 PM2.5和酸雨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PM2.5污染居高不下、来源复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 保有量急剧增加,经济发达地区N0X和VOCS放量显著增长 03和PM2.5污染加剧。03污染和颗粒物污染通过光化学烟雾联系起来,高臭氧浓度增 强大气氧化性,使得 S02 N0X V0CS?迅速转化为PM2.5,表现为大气能 见度下降。在

3、PM10(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TSP) 污染还未全面解决的情况下,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 PM2.5和 03亏染加重,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达 100天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超过200天PM2.5污染水平较高。监测数值表明,2010年北京市大气中PM2.5的年平均浓度为6070微克/立方米,广州市为4550微克/立方米,与世界卫生 组织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10微克/立方米)相比,北京市PM2.5的年平均浓 度超标67倍,广州市超标4.55倍。即便与世界卫生组织环境空气质量第 一阶段目标值(35微克/立方米)相比,北京市PM2.5的年平均浓度也超标 0.71

4、倍,广州市超标0.30.4倍。PM2.5污染形势不容乐观。2011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以PM10为代表的全球城市空气污染报告表明,我国在参与排名的91个国家中位居第77位。我国31个省会及直辖市,94%的人口暴露在PM1(年平均浓度70 微克/立方米(世界卫生组织第一阶段目标值)以上的空气中,严重影响城 市居民健康。尽管我国没有 PM2.5监测数据,由于PM2.5约占PM1啲50% 60 %,上述排名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PM2.5的污染形势。PM2.5污染成分复杂。大量的 PM2.5来自于人类活动,主要包括燃煤、 机动车尾气等排放的一次污染物及其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二 次

5、粒子。为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幵展的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 战略研究表明,北京市的 PM2.5主要来自燃煤工业(29 %)、生物质燃烧 (15 %)、二次硫酸盐(13 %)、机动车(10 % )、二次硝酸盐(9 % )、扬尘(8 %) 和其他(16 %) o 发达国家防控经验阅读提示不断提高空气质量标准、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估体系、政策保障区域减 排战略、协同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近20年来,发达国家将PM2.5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核心工作,其防治范 围涵盖了一次颗粒物排放,以及二次颗粒物排放。美国和欧盟对于控制 PM2.5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高空气质量标准。1997年,美国联保局首次

6、制定发布 PM2.5环境 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了年平均和 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一级标准和二级标 准相同,分别为15微克/立方米和65微克/立方米。2006年,PM2.524小时 平均浓度限值修订为35微克/立方米。2008年,欧盟颁布新的空气质量指 令(2008/50/EC),规定PM2.5的年均浓度限值25微克/立方米。欧盟还以环 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为契机,进一步严格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减少VOCS 03 NOX以及颗粒物排放,为 PM2.5达标创造条件。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估体系。美国在“清洁空气州际法规”(CAIR)的框架下建立了一整套包括排放清单编制技术、空气质量数值模拟技术、情景 预测

7、技术等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体系,并连续幵展了近5年的PM2.5等大气 污染观测超级站计划,通过大量的监测、排放清单研究和模型计算,提出 具体的各类污染源的减排方案要求。欧盟早于1984年建立了远程大气污染输送监测和评估合作计划(EMEP),将监测一模型一评估一对策等过程紧密 联系在一起,现有的EMEP体系已覆盖欧盟各国的 PM2.5监测、污染源监控、 防治对策研究以及效果后评估等多个工作体系,为推进区域复合污染防治 提供了重要支撑。政策制度保障区域减排战略。1999年,美国颁布了“区域霾法规”, 并要求所有50个州制定相应的治理实施方案。各州已于2006年8月提交了区域性霾污染治理的目标进度和实

8、施战略。欧盟早于上世纪70年代制定了远程大气污染跨界输送协议(CLRTP)。协议制定了减排总体目标以及各国 减排份额,幵展了污染物减排的区域合作。为进一步解决区域PM2.5问题,法案中涉及的污染物减排对象从早期的SO2和 NOX扩展到VOCS和 NH3等对PM2.5具有重要贡献的前体物。协同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为了达到新的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美国环保局首先与各州、郡县及地方环保局一起划定PM2.5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区,指定达标地区和未达标地区。达标地区各州必须制定维持而且不能 恶化空气质量的计划。39个未达标地区的州必须制定州实施计划(SIP)改善空气质量,并要求于2010年达到国家标准

9、,特别情况下达标期限可以延 长15年。未达标地区SIP提出一次细颗粒及其气态前体物主要排放源的 综合防治战略,其减排目标覆盖了电厂、机动车等多类排放领域。同期, 欧洲逐步幵始由固定源和机动车的单一排放控制发展到PM2.5前体物的协同控制。2001年欧盟制定了欧洲清洁空气计划 (CAF)。我国防控思路和对策阅读提示实施区域污染分区分类管理、制定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目标、加强监测 预警能力、实施联防联控和行业准入、优化能源结构、强化实施多污染物 协同控制、幵展PM2.5精细来源解析与污染防治示范、增加科研投入与科 技创新等PM2.5污染防控思路可概括为:一次控制总量,二次加强协同,城市重 点考核,区域

10、联防联控,减排循序渐进,防控标本兼治。实施区域污染分区分类管理。依据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大气污染程度、城市空间分布及区域内污染物的空间输送规律,将区域划 分为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实施差异化的控制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 污染防治措施。针对不同区域出现的区域性复合型污染问题,将区域分为 复合型污染严重区、复合型污染显现区、传统煤烟型污染控制区、自然源 影响区。在复合型污染严重区,应重点控制PM2.5和 03;在复合型污染显现区,应重点控制 PM10 S02 N02同时注重PM2.5和 03;在传统煤烟型 污染控制区应重点控制 PM10 SO2加强采暖季燃煤污染控制;在自然起 尘对P

11、M2.5影响严重区域,应大力加强自然生态恢复、建设和保护;在植 被排放前体物形成的二次粒子对 PM2.5影响严重的区域,应强化植被树种 的选择。制定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目标。区域及各省市可以通过制定颗粒物及 SO2 NOX VOCS和NH3等前体物的综合控制规划,制定污染物减排总体目 标以及各地区减排份额,幵展污染物减排的区域合作。例如按照北京市 2010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到 2015年,北京市空气中 PM2.5 浓度比2010年下降15%,PM2.5浓度降至60微克/立方米;到2020年,北京 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将比 2010年下降30%,PM1浓度达到80微克/立 方米,PM

12、2.5浓度达到50微克/立方米,SO2浓度降至20微克/立方米以下, O3超标小时数减少30%。加强PM2.5污染监测预警能力。目前我国 PM2.5只有科研监测数据,修 订后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即将出台,为国家和各省市提高PM2.5污染监测能力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国家应研究和出台监测仪器认定政策,及 时发布PM2.5监测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名录,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在 抓紧幵展环境监测和信息发布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大 气污染监测报告和预警体系,建立卫星遥感监测体系,形成立体的空气质 量监测网,建立飞机监测与无人机应急监测体系,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及时 启动应急机制。实施联防联控和

13、行业准入。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 制,统筹协调区域内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建议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 跨省区域,成立由环境保护部牵头、区域内各省级政府领导参加的大气污 染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其他城市群成立由主管省级领导为组长的领导 小组。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监管机制,综合评价火电、石化等项目 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继续推行“区域限批”制度和行业准入制 度,严格按照国家发布的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 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制定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 案,将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地。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公告制度,对未按 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严格

14、控制国家环保投资项目,对未按期淘汰的企 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等。污染严重地区除了要考虑行业 /企业不能准入,还应实施更严格的行业 /企业退出机制。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能,推动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液体燃 料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推广使用地热能,积极幵发利用水资源。结合 区域实际,严格控制区域煤炭消费总量, 建立煤炭消费总量预测预警机制。 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工作,逐步扩大禁燃区范围。重点控制区 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面积要达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80 %以上,一般控制区达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60%以上。按照统一规划、以热定电和适度规模的原 则,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逐步淘汰小型

15、燃烧锅炉,推进供热计量改 革,推进供热节能减排。限制高硫份高灰份煤炭的幵采与使用,提高煤炭 洗选比例,推进低硫、低灰份配煤中心建设,研究推广煤炭清洁化利用技 术。强化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进一步加强SO牡放总量控制,逐步幵展NOX 排放总量控制,在重点行业(建材、火电、钢铁、有色、石油和化工 )、机 动车、建筑行业研究实施一次颗粒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颗粒物与SO2NOX VOC魯口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加强颗粒物与黑碳的协同控制,包括对 部分重点工业(炼焦、砖瓦等)、柴油车等的控制。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的基础研究,研究二次无机/有机颗粒物生成及影响机制,解析大气复合 污染成因。建立详细的颗粒物

16、及其前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动态数据库、质 量保证体系、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分析确定节能减排和污染控制协同效应 及调控技术对策。控制幵放源和机动车污染。制定协调统一的管理办法,组织协调各职 能部门,幵展城市扬尘综合整治,加强监督管理,有效遏止扬尘污染。减 少城市裸地面积,提高林木绿化率和水域面积。施工工地严控土石方作业 面积,减少裸露作业面,严查渣土车遗撒。积极推行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增加城市道路冲洗保洁频次,加强道路两侧绿化。强化煤堆、物料堆的监 督管理。加强扬尘排放量核算方法的科学性,推广扬尘排污费的征收。优 先发展公共交通,严化新车排放标准限值,改善车用油品质量,加强在用 车污染控制,发展清洁能源车辆,加强非道路机动车管理。幵展PM2.5精细来源解析与污染防治示范。幵展城市及区域各类污染源 P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