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1《荆轲刺秦王》说课稿2篇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0469337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必修1《荆轲刺秦王》说课稿2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人教版必修1《荆轲刺秦王》说课稿2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人教版必修1《荆轲刺秦王》说课稿2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人教版必修1《荆轲刺秦王》说课稿2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人教版必修1《荆轲刺秦王》说课稿2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必修1《荆轲刺秦王》说课稿2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必修1《荆轲刺秦王》说课稿2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荆轲刺秦王说课稿莆田二十四中 黄玉堂1 说教材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 1 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的: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翻译的能力。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教学难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2 说教法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忸、熏陶和积累。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 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3 说学法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探究法。4 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 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对伊 拉克战

3、争中的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而战国末期势单力孤 的燕国,使用过这一手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场惊心动魄 的历史场面吧。本课以此导入,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以及战国策相关知识。指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完成课后练习三。以此突破教学重点。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了解行刺的缘由,认识荆轲“言必 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了解行刺的准备特别是易水诀别的 场面,感受慷慨悲歌的氛围,认识荆轲刚烈勇武的性格。了 解廷刺秦王的高潮,抓住“顾”笑”前;认识荆轲超人的胆识和 非凡的气质。了解荆轲被斩,认识视死如归

4、的英勇气概。借 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理解人物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朗读并背诵易水诀别一段,结合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探 讨景物描写与音乐描写的渲染悲壮气氛的作用。探讨课文中所展现的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体会人物 的性格。课堂小结。多角度的描写,有利于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 形象来。本文通过环境描写、音乐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 写,生动地刻画了荆轲这一勇武、侠义、果敢、忠义的人物形象。作业,搜集课文中的省略句并补足省略成分,根据课后练习四,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正确评价荆轲的行刺。5 板书设计行刺的缘由: “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行刺的准备:白衣冠荆轲刚烈勇武行刺的过程: “顾” “

5、笑” “前”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行刺的结果: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荆轲刺秦王说课稿一、说教材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 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 能力。这套教材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这也是重视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教材的文 言文单元按着历史的顺序编排,即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魏晋散文,这样,学生 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不仅有一个历史的纵向概念,而且对于每一时期的作家作品也有一个横 向的把握与了解,从而,更好的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通过荆轲

6、刺秦王的过程,抒发了对荆轲的赞美。在“新课标”课程理念的 指导下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在“新课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通过荆轲刺秦王的过程,抒发了对荆轲的赞美。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 困、反抗强暴的精神和正义行为。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 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 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二)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1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断句和翻译的能力。、

7、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依据:课标指出“阅读浅近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设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能力。依据: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文 言语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刻骨铭心在自己的脑海中”。“积极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依据:“理

8、解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论的要求: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的统一。”(三) .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 反抗强暴的精神和正义行为依据: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 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依据: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很可能在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失之偏颇,无法认识到刺秦的合理性 和局限性。(四) .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利用影视资源,通过多媒体进行文稿演示。尤其是“易水送别”和“刺秦”两个精彩片段。展示历代文人对荆轲刺秦或褒或贬的诗词。语文新课程认

9、为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是最主要的 语文课程资源,要能利用教科书,进行再创造,把教科书变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 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老师应创设一种情景,点拨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个 性化学习。说学生:由于本文主人公所置深的特定时代背景,学生已经习惯接受传统赞赏荆轲的观点,作为老师 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二.说学法(一)学情分析由于本文主人公所置深的特定时代背景,学生已经习惯接受传统赞赏荆轲的观点,甚至形成 思维定势,因此作为老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用现代观念 重新审视作品,形成个性化的认

10、识。(二)心理调节的方法分析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老师应该少作一些脱离语文 语境的、所谓梳理规律的、机械操练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 点到即可,重在提高学生古文能力。学习最好的动机是来自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三)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一合作一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了:(1)朗读法一一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2)探究法一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 本节课,我以语文学习普遍规律“写了什么一怎样写白一

11、为什么这么写”为指导而设计教学,以教给学生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为目的而推进教学,以“情”为突破口,以“读”贯穿始终, 期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三、说教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依据: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 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点拨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 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这堂课我将借助多媒体的手段,运用朗读法,启发探究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

12、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 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 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用多 媒体展示上边内容)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工作了,那该文选自哪里?1 .交流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 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 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 和纵横碑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13、,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 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2 . 了解本文的背景。可让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谈一谈。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 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 遇之不善”,太子丹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行刺 秦王。为此,他找来了荆轲,精心侍奉。(肯定学生的预习)二、研读课文(一)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要求划出疑难词句。整体把握作品的故 事情节:(板书)1、

14、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2 .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一一终已不顾):行刺准备。3 .高潮(既至秦一一必得名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4 .结局(末段):荆轲被斩。一幕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活剧,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终。(二) .提问:1 .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2 . “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那个侧面?3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问题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文本从对话、动作、神态等角度入手,分析悲剧人物形象, 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和正义行为。4 .如果荆轲把秦始王刺死呢,那将会怎样,中国将会出

15、现怎样的局面?问题设计意图:以往的课堂,总是老师预设好课堂教学流程,预设好问题,甚至预设好问题 的答案。本课教学既有预设的内容和流程,同时也注意课堂的生成。如学生会提出类似的质 疑:这是笔者在预设内容里没有的,然而,一发现问题,老师便即时对问题进行整理,把问 题摆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何能让人人都“动”起来,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三)讨论并小结: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 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 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但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 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 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四)作业,搜集课文中的省略句并补足省略成分,根据课后练习四,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行 为,正确评价荆轲的行刺。五板书设计行刺的缘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