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关于中国弦索谱中的二四谱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70424764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正关于中国弦索谱中的二四谱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曹正关于中国弦索谱中的二四谱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曹正关于中国弦索谱中的二四谱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曹正关于中国弦索谱中的二四谱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曹正关于中国弦索谱中的二四谱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正关于中国弦索谱中的二四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正关于中国弦索谱中的二四谱(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正关于中国弦索谱中的二四谱曹正:关于中国弦索谱中的“二四谱”西安秦筝学会顾问 曹正我有幸参加西安秦筝学会成立大会,从古筝事业讲,是个莫大的欣慰。我们谁都知道,秦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的民间乐器,所以后世历代都以“秦筝”称之。这在中外的历史上,是有明文记载的,在国内见诸史记、汉书以及唐、宋乐志等等;在外国,尤其是日本,筝是载入日本音乐史的。是中日邦交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献。我们宣扬祖文化,就民族乐器而论,秦筝应该是我们民族民间的代表乐器,这从古往今来国际文化交流史中可以找到充分的证据。因此,我们应该给秦筝以公正评价和合理的地位。今天,我向同志们汇报一下我的学习,我读过一些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书、史、它所

2、记载的历史,究竟如何?尤其在近些年来,出土了许多我们没有见过的物证面前,难免对古代的文献材料和故事传说,产生新的看法和另作不同的解释。今天的发言,是抛砖引玉,谨供参考,不是之处,沿望批评指正。关于“二四谱”,我想讲一讲它的国际影响和我学习研究的经过。我国的民间乐谱,大致可分为三类:弦索,管色,锣鼓经。根据社会发展史的演进,可能是管色在前,弦索在后,而作为打击乐的锣鼓经,还要更早些。早在书?舜典就提到了“附石击石,百兽率舞”;书?益稷也有?曰:“嘎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鼓,合止?,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这“拊石击石,戛击鸣球,搏拊琴瑟,合

3、止?”就是描写击节乐器的,我们可以把这些看作是锣鼓经的根据吧;而“箫韶九成”的“箫”是指的竹管乐器,也应该是毫无疑议的。而用箫来作为“管色谱”的根据,总可以说得过去吧!但是箫的概念,从古到今还不太清楚;总是把排箫和洞箫混为一谈;排箫因形象、形制而称“凤箫”、“参差竹”“编管”是因结构形制将管编排在一起而定名。用这样的箫吹奏出模拟“百鸟之音”的效果,以引诱出“鸾凤齐鸣”来,这便是“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典出所在吧!我们今天仍旧能够经常听到的流行河南、山东地方的民间唢呐曲百鸟朝凤,焉知它不是由古代的凤凰来仪演变而来者!,当古制的排箫失传之后,取而代之的是洞箫、是“尺八”管,即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他

4、的前赤壁赋所说的“客有吹洞箫者”的洞箫,是个能发九音六孔的洞箫。原来的箫是一管一音,用多管编织在一起的排箫,后来改革成单管六孔,可以发“合、四、乙、上、尺、工、反、六、五”等到九音了,因而以“箫韶九成”肯定下来,洞箫的表现力,颇为丰富,比起只能模拟百鸟之音的“凤凰来仪”的排箫,的确是先进许多了。因为用它述人的感情,状物的形象,得到充分的发挥。东坡先生说“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不绝如缕。”这种音乐的感染力,能使幽壑潜蛟舞蹈起来能使孤舟?妇,引起伤感悲泣。从箫的历史讲,排箫最早,洞箫在后,排箫和洞箫的确切年代,就很难说了。汉代已有洞箫之名,如汉王褒,就专

5、为洞箫作过洞萧赋,但他赋的仍然是排箫。正是三礼图所谓的“无底者谓之洞箫”的排箫。这种把编管排箫和单管多孔的洞箫混为一谈,造成了我国竹管乐器史中的混乱,时至今天尚有待于研治民族乐器史者给以澄清之。如果箫的历史弄不清楚,那么管色应指谱的历史年代也就不好说了。战国时代的楚辞?大招篇有“四上竟气,极声变只”的记载,后世研究管色谱的人,便以为根据,认为工尺谱早在战国时代,就有所发明使用了,但后世多数人认为是在唐、宋以后,因为他们以宋代流行的工尺半字谱物证为凭藉。乐谱的设计是有楷模依据的,以管色谱见称,无疑是根据管乐器的特点来记谱,那么,管色谱的色字如何解呢?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宫廷乐队的编成,有笛色、

6、拍板色、杖鼓色之分,并云“色有色长”;看来这色字犹如今天的“组”字一样,可能因司器乐工的服制颜色而定名者,清代毛奇龄在竞山乐录里提到的箫色、笛色,当然也是沿袭宋代的说法。我们选定工尺谱设计根据的乐器,是竹管乐器中的洞箫,因为作管孔位置和音名的工尺九字和洞箫别名“尺八”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以尺八为据设计出来的工尺字中的“尺”字是代表尺八当尺位置的管孔,“反”字是相对正面五孔而言背面的一孔而言;“合”字是将正面所有的六孔全面封闭起古汉语把关闭起来叫作?,易曰“?户谓之乾,?户谓之坤”这便是“合”字的来源,工尺字设计的另一原则是以开闭管孔的数字为依,全按为合,用力超吹则以所按的孔数“六”为据,故称此

7、清音合为六。按“六合”一词所指的上下四方的称谓。古代联语所说的“六合同春”就是这个意思。四字是开正面的下一孔,按四孔而定称者,如用力超吹,便加上反面一孔,故“四”的高音为“五”、“ 乙”字是“十天干”的第二数,用乙代表变宫以示此孔非五音之正;“上”字就是正面五孔的位置而言,无论由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它都是居“三”的位置上,因此我认为它是由三字连笔变成的“上”字的,草诀歌有点三“上”、“下”、“心”之句,同时吴越方言三和上的读法差别不大;“工”字是个会意、谐声和开孔指法综合起来的字,是空字的减笔,以会意言,空为洞穴,即洞箫的管孔,去穴留工和工读空音,岂不是具有会意谐声之意,在洞箫上发“工”字音

8、时,要将正面五孔全部开放,这便是因用指开孔的关系而定称的空字了。管色谱因用“工、尺”等字记谱,所以又称作“工尺谱”以尺八管为根据,它是六孔五,后)发九音,把上述的工尺字依次排列如下:六、五两个音是借合、四两孔发声,是合四的清声。我国的五声音阶的序列,是由“合”字起音为“正调”即“合、上、尺、工”等五音,加上二变之音为“合、四、乙、上、尺、工、反”这两者都是以“宫声居中”为准的,所以名为“正调”;如果将五声正调的“上”字移为变宫乙字,仍然用固定音调来名调,它就是小于正宫的“小宫调。但是一般用首调习惯的人常常把这样的命调颠倒过来冰用G当do是正宫调,用c当do的是小工调,当然这也是囿于前人“宫声最

9、低”之说的一种观点所造成的结果。管色和弦索谱的根本差别是管色用七音定孔位,而弦索则是用五声定弦音。两者在定音奏曲时起决定作用的二变之音是关键。由于管乐器受着运指和指孔的限制,如果利用天然产物的竹管不加改进,就不可能多设开按音孔的,这也就限制了加宽音域的可能性,但是用管乐器为声乐伴奏和为声器乐调律定调的标准时,经常要调整音调音阶的序列,因此就必须把二变两音固定在音列里,借以方便移宫、变音、转调,为表演声器曲创造条件。这就是管色七音和弦索五音的基础不同之点。弦索乐器,品类繁多,记谱法也各自不同,元熊朋来的瑟谱是用“律吕”旁注“工尺”的弦索谱、瑟谱用“一、二、三、四、五、六、七”记录弦位,由于七弦琴

10、是弦各多音的,所以单靠数字,还不能明确弦和音的关系;三弦用十天干“甲、乙、丙、丁。”记谱,就另是一回事了;管色谱本来是管乐器的专用谱,但当它后来为弦乐器共用之后,这种“管色”的概念,也将为“弦索”所共有了。以清荣斋的弦索备考为证,无论总谱,还是分谱,都一律是用“工尺”记录了,与此同时江南丝竹、华氏琵琶谱、山东琴曲、河南筝谱,甚至专用“二四谱”的潮州音乐也用工尺取代了二四,到二O三O年代国乐改进社,提倡“工尺改制”,用工尺代表国乐谱,用五线为正式乐谱以后,这宗宝贵的民族音乐遗产,就更趋式微末落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的五十年代里,由于国家提倡发扬祖国文化,重视继承传统的政策落实下来,才引起民

11、族音乐工作者的重视,将对古谱的研究,提到议程上来。我们探讨和研究二四谱,不仅增强了爱国主义感情,而且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史提高和加深了认识和理解,这一点,笔者是有深刻体会的。二四谱是以弦柱乐器“筝”为标本的记谱法,是名副其实的“弦索谱”,是依照弦音的序列,用“二、三、四、五、六、七、八”七个数字,按五声音阶排定的:如上表所示,音阶和弦的序列里没有fa、si两个二变之音,而在实际的音乐表演里,又少不了这二变之音,在弦索谱中是依靠弦柱乐器的特点,控制三、六两弦的张力变化取得,用左手重按三和六两弦取得变宫,因筝上只能按之使高,所以由变羽取代、变徽之,以便完成演奏七声音阶乐曲的任务。由于这二变之音是由三

12、和六直按取得,所以二四谱中称这种音调谓之“重三重六”,然后,相对这个重三六调而称无二变之音的基本调为“轻三、六”调。现将“重三重六”调表示如下:如上表所示,用“三、六”来表示是经过重按的“三、六”取得“乙、凡”两变之音的,它是以轻六调为体,重六调为用的实用音,在定弦时仍以轻六调为根据。如果把轻六和重六综合起来,那便管色的七声音阶了,也表示如次:如上对照表所示,可以看出后世用管色取代弦索(二四)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认为五声未若七音健全和记谱方便,更由于用声歌的也是以管色为准确的记谱法,因而具有弦索特点的记谱法,转变为工尺谱之后只有在乐曲的标题之下注有“轻六”、“重六”、“活五”、“轻三重六”等字样

13、,惜以保留着弦索谱的一些痕迹,也正是因为如此,为我们今天研究弦索谱的发展历史作用和意义,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和根据。二四谱在用调方面,无论是轻、是重、还是活,都是以按变之音这根据,同时是结合弦序音名为命调的名称,因而二四谱的名调也离不开数目字的,关于轻六、重六调,前面已经作过介绍,现在再把潮乐三大主调之一的“活五”调介绍如下,先介绍“五”字名调的根据吧!战国时代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他的论乐文章宋玉对楚王问里,提到了“引商刻羽”,杂以“流微”的流微调基础上排定的弦序音阶,也就是“轻三重六”的定弦法。如澄海蔡远涛藏抄本潮音乐谱?秦筝线调说明:“若弹流调,及名“十三腔”宜将正线“工”字打高成“凡”名谓“轻三

14、重六”。从探源溯流,索隐发微的角度出发,我们便以说“轻三重六”之调,就是古代的流微调谨表示如次:流微调音阶表上表是移柱变调,宫商栏内虽然注明“变微”,但在筝上实由变角取得,以工尺名“凡为宫”以二四名为“轻三重六”以古调名为“流微”之调。如此命调方法,乃是固定唱名法;若用“旋相为宫”的首调唱名法,便不难看出它是旋宫变调后的“变羽之转”了。再将上列音阶表,改成旋宫首调音阶,便可以看出“活五”的依据是什么了。旋宫音阶表观上表,可见把“重六”之音,固定在旋列里以后,再依首调习惯来看,原来的“三”转位到上列音阶的“五”上来,而原来的“六”却转到上列音阶的“三”上来。经过这番转位调整之后的“五”便成了重点

15、的变化音,更要发挥它的“变羽之转”的效用,就一定的得“活”起来,用这个灵活的活字来说明它和“重三重六”不同的特殊性,也就是潮州筝人所谓:“活五”者字字皆活之意。二四谱以三、六、五为名调的根据,并非偶然,乃是古代弹家音乐实践的经验积累所致,是在以五音定律的弦索乐器中运用“二变”之音取得的成就。在五音正调中,首先是变羽、变角的使用,因而在二四谱中称之为“重三”、“重六”;但当采用旋宫流微变调奏曲时,由于二变之音转换了位置,便以活五来名调,其实在移调后仍按原来习惯看,何尝不可以说它是转调后的“重三”,“变羽之转”呢?也表示如次:活五调 如上表所示用“五”来表示在“轻三重六”的音阶序列中,表演乐曲时,突出运用二四谱的“五”字的变化,这便是“活五”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