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0401386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科研诚信建设(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必须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使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面向未来,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科研诚

2、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要坚持预防和惩治并举,坚持自律和监督并重,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制度化,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营造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攀高峰的良好科研氛围。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要完善科研诚信管理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建立健全职责明确、高效协同的科研诚信管理体系。从事科研活动及参与科技管理服务的各类机构要切实履行科研诚信建设的主体责任。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社会团体要发挥自律自净功能。从事科研活动和参与科技管理服务的各类人员要坚守底线、严格自律。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要加强科研活动全流程诚信管理。加强科技计划全过程的科研诚信管理。全面实施科研诚信承

3、诺制,在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基地、院士增选、科技奖励、重大人才工程等工作中实施科研诚信承诺制度。强化科研诚信审核,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责任者,实行一票否决。建立健全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管理制度。逐步深化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要进一步推进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完善科研诚信管理制度。完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行为的调查处理机制。健全学术期刊管理和预警制度。二、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我国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

4、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新科技革命同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我国创新发展既面临新的挑战,也面临重大机遇。随着全球创新版图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主要国家都在加强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和未来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领域。我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紧抓机遇,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夯实科技创新物质基础,大力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科技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大动力、提供战略支撑。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压茬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强化重大创新成果迭

5、代应用,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基础研究,完善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强化原始创新策源新动力。适度超前布局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前瞻引领型、民生改善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依托重大科研设施平台加强国际合作,聚焦气候变化、能源环境、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开展基础理论和产业创新合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三、 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

6、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一)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研究降低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门槛,调整损害赔偿标准,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权利人维权机制,合理划分权利人举证责任。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明确商业秘密和侵权行为界定,研究制定相应保护措施,探索建立诉前保护制度。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积极发挥知识产权法院的作用,探索跨地区知识产权案件异地审理机制,打破对侵权行为的地方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

7、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二)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建立鼓励创新的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切实加强反垄断执法,及时发现和制止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宽空间。打破地方保护,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规定和做法,纠正地方政府不当补贴或利用行政权力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探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三)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改革产业准入制度,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

8、依法平等进入。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对药品、医疗器械等创新产品建立便捷高效的监管模式,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多种渠道增加审评资源,优化流程,缩短周期,支持委托生产等新的组织模式发展。对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实行有针对性的准入政策。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四)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改革产业监管制度,将前置审批为主转变为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导向。强化产业技术政策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明确并逐步提高生产环节和市场准入的环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质量

9、和安全指标及相关标准,形成统一权威、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体系。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加强产业技术政策、标准执行的过程监管。强化环保、质检、工商、安全监管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联动机制。(五)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运用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促使企业从依靠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低性能低成本竞争,向依靠创新、实施差别化竞争转变。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完善市场化的工业用地价格形成机制。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劳动力成本变化与经济提质增效相适应。四、 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现重点跨越在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

10、的重点领域,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面向2020年,继续加快实施已部署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聚焦目标、突出重点,攻克高端通用芯片、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油气田、核电站、水污染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面向2030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尽快启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项目,在量子通信、信息网络、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和新能源、脑科学、健康医疗等领域,充分论证,把准方向,明确重点,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面向2020年的重大专项与面向2030年的

11、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并根据国际科技发展的新进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及时进行滚动调整和优化。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持久发力,久久为功,加快突破重大核心技术,开发重大战略性产品,在国家战略优先领域率先实现跨越。五、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是科技创新能力。创

12、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我国近代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是与历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导致科技弱、国力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真正用好科学技术这个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杆。创新驱动是世界大势所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学探索从微观到宇观各个尺度上向纵深拓展,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将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创新驱动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惟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创

13、新驱动是发展形势所迫。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开辟我国发展的新空间,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已具备发力加速的基础。经过多年努力,科技发展正在进入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跃升期,科研体系日益完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经济转型升级、民生持续改善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对创新提出了巨大需求。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备的产业体系、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与互联网时代创新效率的提升相结合,为创新提供了广阔空

14、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结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发达国家在科学前沿和高技术领域仍然占据明显领先优势,我国支撑产业升级、引领未来发展的科学技术储备亟待加强。适应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健全,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经济发展尚未真正转到依靠创新的轨道。科技人才队伍大而不强,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创新型企业家群体亟需发展壮大。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仍需进一步培育和优化。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5、中国梦的关键阶段,必须始终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让创新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新路径,为我国未来十几年乃至更长时间创造一个新的增长周期。六、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

16、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坚持需求导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创新的障碍,着力解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坚持人才为先。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坚持遵循规律。根据科学技术活动特点,把握好科学研究的探索发现规律,为科学家潜心研究、发明创造、技术突破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把握好技术创新的市场规律,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手段,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