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必考部分 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下达标练 新人教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0400659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必考部分 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下达标练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必考部分 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下达标练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必考部分 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下达标练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必考部分 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下达标练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必考部分 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下达标练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必考部分 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下达标练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必考部分 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下达标练 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下达标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20年,苏俄1卢布的价值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的1/1300。这从侧面反映出()A物资奇缺,阶级矛盾尖锐B苏俄应对通货膨胀的经验不足C以物易物,市场贸易取消D西方国家对苏俄经济进行封锁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货币贬值问题,但不能体现阶级矛盾尖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的1/1300”,体现了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属于通货膨胀的一种表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苏俄1卢布的价值”,反映了卢布尚存在一

2、定价值,故C项错误;西方国家的封锁属于外因,货币贬值的根本原因为自身经济问题,故D项错误。2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的重要措施是()A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B允许外国资本的引入C全面实行农业集体化 D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解析:选B。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三大经济政策分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大中小型企业收归国有,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属于追随理想的实验,故A项错误;外国资本的引入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属于面对现实的实验,故

3、B项正确;农业全面集体化是斯大林体制的开始,属于回归理想的实验,故C项错误;提高产品收购价格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时出现,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3学者王昕伟指出:“摒弃了试图直接由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构想,使得俄国的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缓和了民众和苏维埃政府的矛盾,顺利渡过了这次危机。这是社会主义第一次伟大而成功的改革。”这一“成功的改革”是指()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C实施新经济政策 D实行农业集体化解析:选C。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是农业,盲目种植玉米,导致垦荒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放在了工业领域尤其是军事工业,后期导致经济下滑,

4、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直接由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然后列宁摒弃该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经济稳步发展,顺利渡过了危机,故C项正确;实行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故D项错误。4苏联国家资本主义的全部实践都是围绕把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创造为“一种服从无产阶级国家和为无产阶级国家而服务的资本主义”来进行的。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A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C苏联集体化改造D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解析: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解决三年的国内战争而实行的,未涉及到有资本主义成分,故A项错误;

5、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体现了材料所学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创造为一种服从无产阶级国家和为无产阶级国家而服务的”,故B项正确;苏联集体化改造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的改革也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5据苏维埃经济委员会统计,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 786个,工人人数从204万增至605万,这反映了()A工业经济已经基本恢复B工业化建设已全面启动C经济政策调整成效显著D计划经济体制遭到破坏解析:选C。工业经济恢复是与历史上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对比得出的,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工业化建设

6、开始于苏联斯大林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因此出现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说明经济政策调整成效显著,故C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在工业化建设时期形成,此时还未形成,故D项错误。 6列宁在反思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曾说:“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为纠正这一错误,俄国推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生产化 D计划经济解析:选B。题干中“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故A项错误;题干中“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纠正这一错误所实施的政策为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农业生产集体化是在列宁去世之后实施的,故C项错误;计划经济也是在列宁去世之后才实施的,故D项错误。7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符合这一思想的具体做法是()A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B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中小企业C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加强军事工业的建设解析:选B。材

8、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而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中小企业,故B项正确;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时期,故C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加强军事工业的建设属于斯大林时期,故D项错误。81936年法国作家纪德写了从苏联归来一书,书中有一个苏联大学生在回答他关于外语学习问题时说,“几年以前,德国和美国还有几点可以给我们学习,但现在我们无须向外国人学习什么了。那么,说外国话有什么用处呢?”这表明当时的苏联()A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的民族自豪感B高度集中体制下民众的盲目自满心态C减少对深陷经济危机的

9、西方世界的依赖D成功地突破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解析:选B。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只是欧洲第一,并非世界第一,故A项错误;1936年,苏联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而西方国家还在经济危机中挣扎,故B项正确;自十月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经济封锁,苏联主要靠自身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苏联对外经济交往的信息,无法体现它成功地突破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故D项错误。9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英国贝尔纳教授时说道:“我知道,国外有人说,农业方面的新措施意味着苏联的整个经济政策有了根本的改变。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们并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

10、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工业部门将继续根据拟订的计划发展。在将来,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重工业上。”这表明赫鲁晓夫()A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B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C改变了为工业化而牺牲农业的思路D找到了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解析:选A。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与材料中“农业方面的新措施意味着苏联的整个经济政策有了根本的改变。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相符,故A项正确;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消费品生产,故D项错误。10“(20世纪)30年代中期或者说末期的苏维埃社会,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

11、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辟的不同于西方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其特征是()A依靠本国积累工业发展资金B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计划协调发展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D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析:选A。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中期或者说末期”“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可知,该模式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其特征是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依靠本国积累工业发展资金,故A项正确;该模式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故B项错误;该模式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实行单一的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这种模式发展到后期弊端

12、日益显现,压抑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故D项错误。11在19531964年期间,苏联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 B农业的调整与改革C“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D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解析:选B。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于1949年1月,故A项错误;19531964年期间,农业的发展主要与农业的调整与改革有关,故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一项援助欧洲复兴的经济计划,与苏联农业的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是赫鲁晓夫在

13、工业改革中的尝试,故D项错误。12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看,取消义务交售制并没有说明这是允许农民对产品有支配自主权。B、C、D三项表述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

14、31925年俄罗斯、苏俄、苏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粮食作物产量变化示意图。摘编自苏联史材料二1966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变化示意图。摘编自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1)根据材料一,史论结合地概括19131925年苏俄(苏联)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经济发生示意图中变化的原因和趋势。(13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表格,可将材料分为19131921年、19211925年两个时间段。19131921年,俄罗斯(苏俄)的粮食产量、粮食耕作面积呈下降趋势,根据所学可知受到第一次帝国战争、三年内战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加之战时共产主义

15、政策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211925年,苏俄(苏联)的粮食产量和粮食耕地面积呈上升趋势,根据所学可分析得出受到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国民经济不断恢复。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可知1966198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与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都是成正增长,只是增速有所减缓。根据所学,19661980年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采取的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革,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苏联重工业,国民经济有较大提升。第二小问趋势: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经济增速有所减缓,受到坚守“斯大林模式”思想的影响,改革陷入保守,体制僵化,加之美苏争霸,与美国军备竞赛,苏联经济增长率又逐年下降。答案:(1)历程:19131921年,受四年帝国主义战争、三年内战和自然灾害影响;加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制约了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俄国农业生产和粮食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19211925年,苏俄(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工业总利润、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均持续提高,但仍未达到一战前水平。(2)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