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放牧制度及与划区轮牧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7038297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3 放牧制度及与划区轮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7.3 放牧制度及与划区轮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7.3 放牧制度及与划区轮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7.3 放牧制度及与划区轮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7.3 放牧制度及与划区轮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3 放牧制度及与划区轮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放牧制度及与划区轮牧一、放牧制度及其评价放牧制度(方法)总体有两种类型,即自由放牧和划区轮牧。这些放牧方法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变化较大。1自由放牧(无系统放牧) 在整个放牧季,对放牧地不做划区轮牧规划,家畜始终保持在较大范围草地自由采食。该方法节省物力财力投入,但导致某些植物的过度采食和其他植物的过轻采食(牧草浪费)。而且,如果不加以调节,载畜量可能只在放牧季的部分时间接近于理想水平,而在其他时间不是太高就是太低。而且可能引起家畜蠕虫病的发生,家畜体力消耗大。2、划区轮牧划区轮牧是在季带划分的基础上,在把每一季带分成若干轮牧分区,按照一定次序逐区轮回利用的一种放牧制度。 划区轮牧是一种

2、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广泛应用的先进放牧管理制度,也是其他更加先进放牧方式的基础。它与自由放牧相比,其优越性表现为:减少了牧草的浪费,节约了草地面积。在划区轮牧中,一定数量的家畜只在规定的日期内采食,对牧草的选择机会大大减少,草地利用更加均匀,一般可提高采食率20%-30%,剩余草量不超过12%-15%。在同等水平上,划区轮牧比自由放牧多容纳30%的牲畜,牲畜生产力提高5%-10%。 保证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划区轮牧能均匀利用草场植被,防止杂草滋生,保证优良牧草的生存和发展。 可增加畜产品产量。由于牲畜多采食,少走路,降低了能耗,增加了饲料的生产效益。家畜日增重平均比与自由放牧提高17.3%-34.

3、0%,绵羊个体产毛量增加7%-10%。 能使畜群集中发情。轮牧畜群的体况、膘情比较均匀,便于集中发情、集中配种及后代的集中饲养管理。 利于草场管理。划区轮牧范围较小,便于集中建设管理,如灌溉、施肥、补播等,同时减轻了牧工的劳动强度。 防止家畜寄生虫病的感染。许多寄生虫以家畜为寄主,在连续放牧情况下,寄生虫的幼虫随牲畜采食进入体内,使家畜染病,危害家畜健康,尤其对幼畜危害更大。划区轮牧,牲畜经常转移,减少了蠕虫生存和传播机率,降低了危害。目前,我国天然草地应用划区轮牧还比较少,大部分以自由放牧为主。随着西部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工程的全面启动,尤其是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的

4、实施,严禁草地沙化、退化,提高草地生产力,划区轮牧或采用更先进的放牧制度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定会受到广大牧民的欢迎。二、划区轮牧方案的制订1、划区轮牧要点 划区轮牧要点主要包括:轮牧周期、放牧频率(一个放牧季内包含的放牧周期/轮牧分区在一个放牧季内轮流放牧次数)、小区放牧日数、放牧小区数、小区面积、小区的形状及轮牧的方法。其中,轮牧周期重点考虑了牧草的再生能力、气候特点、管理条件及利用时期;放牧频率是各小区可放牧的次数,也就是牧草可再生的次数;小区形状和布局,生产上常以自然障碍物为分区边界,故小区形状多呈不规则状;小区布局以牲畜进出、饮水方便,不影响家畜健康和环境为原则。2、划区轮牧技术 划区

5、轮牧,在技术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轮牧小区数目的确定和轮牧小区面积、形状及布局的确定。 具体步骤为:先把草地划分成季节牧场和全年牧场,然后把每个季节牧场或全年牧场划分成若干轮牧分区,按草地载畜量要求组成的畜群在每一个分区内进行定期放牧,如此几个或几十个分区组成一个轮牧单元,最后由一个(或多个)畜群按轮牧单元逐区采食,循环利用。 为提高轮牧小区草地的利用率,应经常采用放牧习性差异较大的不同畜群结构依次利用同一草地,即更替放牧。如牛群放牧后的草地,牧草残存量较多,可由羊群进行放牧利用;羔羊放牧后的草地,可放牧母羊等。据统计,更替放牧可提高草地载畜量约5%左右,个别地段最高可提高38%-40%。 长

6、期的放牧实践证明,在划区轮牧中,根据不同家畜所需饲草成分比例,然后再按一定比例组成不同家畜的混合畜群进行放牧。这种放牧法,对草地的利用率更加充分、均匀,而且延长了草地的休闲时间,同时各种家畜都能采食到新鲜的牧草。 小区数目 = 轮牧周期 / 每小区放牧天数 + 辅助小区数 小区面积 = 畜群头数日食量放牧天数 / 草场可利用产草量 为保持畜群在轮牧区内能横队采食,而且不发生拥挤,小区要有一定的宽度(一般一头家畜所需宽度在0.5-2m之间),详见每头家畜划区轮牧时所需要的最小宽度。 一般500只羊的羊群,不考虑小区面积和形状,小区宽度应保持在200-250米以上,若小区过于狭窄容易造成家畜采食拥

7、挤。小区的形状,生产上常随自然地形走势、障碍物分布而定,如林带、壕沟、河流、山体及湖泊等。小区形状可能是不规则的,如梯形、椭圆形、三角形等,但最好是长方形,长宽比例在2-3 :1。如果畜群规模较大,小区宽度需要加大时,长宽比例可放大到1:1。 轮牧小区布局,随轮牧草地类型、放牧家畜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应掌握以下原则: 任何一个轮牧小区到达畜圈或饮水点的距离,均应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其规定值见轮牧场至饮水点的适宜距离。 以河流为饮水源,应将牧场沿河流分区,小区排列顺序应自下游向上游依次排列。 放牧场开阔而水源适中,畜圈应扎在草地中央,四周辐射状分设若干轮牧区或小区,固定合理的轮牧周期,进行

8、有计划轮牧;草场面积大,可将畜圈和饮水点分设两地;面积较小,以集中一处为宜。 轮牧小区间的牧道,其长度应缩小到最小限度,宽度应留有余地。一般情况下,每百头母牛或马群,牧道宽度应在20-25米以上;500-600只的羊群,牧道宽度不小于30-35米。 草地轮牧地段、小区面积、形状、数量确定后,应设立小区标记或围设网围栏加以界定,防止轮牧混乱。3、不同草地类型划区轮牧 草甸草原地区: 该草地自然条件优越,年均温2-5,降雨量500毫米以上,且水热同期,牧草生长条件良好,再生能力旺盛,草地生产力较高(青干草产量600-2000公斤/公顷)。因此在轮牧方案中,应安排1/3-1/2的小区用于放牧,2/3

9、-1/2的小区用于刈割调制青干草,再生草用于放牧。 干草原地区: 该地区气候及自然条件次于草甸草原,年均温3-5,降水量300-500毫米,草地生产力一般在400-1000公斤/公顷,而且再生草生长周期长,尤其是后期再生草生长缓慢,因此在组织划区轮牧时,应适当加长轮牧周期,缩减放牧频率,而补充放牧小区不能先割草利用,应采用晚期放牧方式进行合理利用。 荒漠草原地区: 该地区气候及自然条件更加恶劣,年均温1-5,无霜期150-175天,年降雨量150-300毫米,植被稀疏,牧草产量一般在300-800公斤/公顷之间,而且再生能力弱,产草量少,因此划区轮牧时应降低放牧频率,适当增加小区数目和小区面积,保持草畜平衡。 荒漠地区: 该地区年均温较高(在4-6),年降雨量150毫米以下,个别地区不足100毫米,草地植被以旱生或超旱生灌木、半灌木为主,草地生产力100-400公斤/公顷,而且无再生草,因此放牧频率只能每年1次,划区轮牧以季节牧场为主,根据季节牧场牧草产量动态与畜群季节饲草需要量来划分。不同类型草地划区轮牧周期、频率及小区数等参见不同类型草地的轮牧周期、频率、小区数和放牧季长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