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小麦》课程设计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70375619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小麦》课程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小麦》课程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小麦》课程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小麦》课程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小麦》课程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小麦》课程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小麦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及其与人们的密切关系。2、培养幼儿的动脑思考能力和反映能力。3、教育幼儿尊重农民的辛勤劳动,养成爱惜粮食的良好习惯。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5、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活动重难点分析1、重点:让幼儿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和用途,教育幼儿节约粮食。2、难点:区分出各种麦制品。活动准备1、按照教学要求自制的小麦的一生课件一盘:小麦的生长过程2、实物小麦一株,麦粉制的食品,麦秆工艺品活动过程一、律动开火车引入在音乐声中,教师做开火车的动作入场:嗨,小朋友们好!我是“丰收号”列车的列车长,想邀请

2、小朋友们乘坐我们的列车,你们愿意去吗?(孩子们马上欢呼雀跃,有的迫不及待的从小椅子上站了起来,有的马上跑过来拉着我的衣角)教师当火车头,带领幼儿开火车来到了野。(情境设置:一副大的图画上呈现一片丰收的麦田情境)评:活动一开始,教师就给给了幼儿充分的自由,使他们快乐的情绪得到宣泄,满足了幼儿的兴趣,这样幼儿才能在以下的活动中快乐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二、出示实物,介绍小麦1、师:看看你们的脚下,还真的有小麦呢!快把它拿起来看看吧!(孩子们既高兴又好奇的把小麦拿在小手里。)2、师提问:你发现什么了吗?幼儿1:它是黄颜色的!幼儿2:麦穗刺在手指上很疼!3、教师拿着小麦讲解它的外行特征和组成部

3、分:这是麦子的根;这是它的茎,又叫麦秸,空心的,而且有节,摸起来很光滑;这个是叶子,窄长的,茎的顶端长者麦穗,麦穗有针一样的麦芒,成熟的时候才是黄色的。小朋友们来看看小麦的成长过程吧!4、教师播放自制的课件:小麦从播种的丰收的整个生长过程师:秋天的时候,农民伯伯把麦种播在地里;冬天来了,大雪给麦苗盖了一床厚厚的被子;到第二年春天,麦苗长得绿油油的,并且逐渐长大、抽穗、开花、结果;夏天到了,麦子慢慢由绿变黄,成熟之后,农民伯伯就可以收割麦子了!评: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声情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化无形为有形,化静为动,给幼儿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情景,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

4、解。三、律动我是一粒小麦种1、教师引导幼儿用肢体表现种子发芽、长大的过程2、在苗岭的早晨的音乐声中,教师带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麦种的成长过程。评:在幼儿用肢体动作模拟种子生长的过程时,我能注重幼儿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培养。我没有简单地把一些动作直接教给幼儿,指挥幼儿要这样做,那样做。而是把自主权还给了孩子,引导孩子自主创编与情节相配的动作,并且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形象的动作,优美的音乐,调动了幼儿学习的兴致,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整体发展,丰富了幼儿的感性知识。四、出示各种麦制品,了解麦子的用途1、教师:农民伯伯收下的麦子都去了哪里呢?小朋友们想知道吗?2、带领幼儿认识各种麦制品,如:馒头、面

5、条、方便面、饺子、蛋糕、饼干、煎饼等等。3、了解部分麦秆工艺品。五、游戏:麦爷爷找孩子1、教师带上头饰当麦爷爷,一部分小朋友当面制品,比如:面条、馒头、面包、饼干、蛋糕、煎饼等等,一部分小朋友当其他制品,比如:豆腐、大米等等。麦爷爷说:“我的孩子不见了,他们都变了样,那些是我的孩子呀?”幼儿举手说:“我是XX,我是您的孩子。”2、请幼儿带上头饰当麦爷爷,找自己的孩子。评: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创设了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喜爱的老爷爷角色,让幼儿在游戏中说一说、演一演,这种游戏化的情景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在这些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

6、观察者,孩子们一直处于积极愉快的参与状态中,所以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兴趣盎然。六、教育幼儿爱惜粮食复习学过的儿歌大馒头,哪里来,进一步体验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爱惜粮食,不剩饭、不掉饭粒。活动反思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思考、去学习、去实践,从而体现了纲要中所规定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的思想。例如,认识小麦时,先让幼儿主动去观察;用肢体语言表现小麦的生长过程时也充分尊重幼儿个体独特的表现力。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根据需要合理的安排,因时,因内容灵活的运用。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总是以孩子学到了多少内容来定义他的学习到底好还是坏。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幼儿园的学习,我们并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而是要积极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到乐趣,进而使这种满足和乐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教师也无须特别钟情于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而是应该随时随地的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兴趣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及方案。本次活动中,教师采用了亲身体验、游戏、课件等教学形式组织活动,使幼儿在看看、听听、玩玩、说说、演演中愉快地了解到麦子的生长过程,懂得了珍惜粮食。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