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X版第4部分第2章第1讲图表分项导练二十一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70365383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201X版第4部分第2章第1讲图表分项导练二十一北方地区南方地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201X版第4部分第2章第1讲图表分项导练二十一北方地区南方地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201X版第4部分第2章第1讲图表分项导练二十一北方地区南方地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201X版第4部分第2章第1讲图表分项导练二十一北方地区南方地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201X版第4部分第2章第1讲图表分项导练二十一北方地区南方地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201X版第4部分第2章第1讲图表分项导练二十一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201X版第4部分第2章第1讲图表分项导练二十一北方地区南方地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图表分项导练(二十一)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基础过关练下表是我国北方几个城市气温日较差平均状况,读表回答13题。青岛济南开封西安太原兰州日温差15 的日数最大日温差()1.表中数据说明北方地区()A受海洋影响较大B受夏季风影响较明显C大陆性较强D太阳高度日变化在全国最大2西安与太原相比,日温差15 的日数相差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高度的变化B纬度高低C离海远近 D雨日数量和下垫面性质3关于华北地区气温日较差状况及对农业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日较差较小,热量条件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B气温日较差较大,有利于作物果实糖分的积累C气温日较差较小,延长了霜冻时期,农作物容易受霜冻危害D气温日

2、较差较大,缩短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加大复种指数1C2.D3.B第1题,表中所列城市,只有青岛位于沿海地区,从数据对比来看,位于内陆的几个城市的气温日较差均较大,说明大陆性强。第2题,西安与太原相比,纬度差异较小,均位于内陆,但西安位于渭河平原,降水较多,而太原位于黄土高原上,降水较少。第3题,北方地区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的日较差较大,白天气温高,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而夜晚气温较低,可抑制作物的呼吸作用,利于作物果实糖分的积累。(2017保定高二检测)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45题。4限制该地所在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是()A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B干旱缺水和低洼易涝C水土流失和土

3、壤酸化D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5该地区农业部门拟建水土保持林、果林、耕地、水库大坝,合理的规划方案是()A地水库大坝、地果林、地耕地、地水土保持林B地水土保持林、地耕地、地果林、地水库大坝C地果林、地耕地、地水库大坝、地水土保持林D地耕地、地水土保持林、地水库大坝、地果林4D5.C第4题,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地区位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由于长期的垦荒,且对黑土的“重利用,少养活”,故黑土流失严重,且长期的围垦导致沼泽减少,湿地退化。第5题,地在地势较缓的坡地上可以发展果林;地地势平缓可以发展耕作业;在河流峡谷出口处,是修建大坝的最优位置,既能保证水库有较大的库容,又能减少大坝修建的工程量;地等

4、高线非常密集,说明该地地势很陡,需建水土保持林。木薯是喜高温、不耐霜雪作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每生产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木薯约7.5吨。下图是某省级行政区年均温分布图,读图和材料回答68题。6上图所示区域最适宜种植木薯的地方是()A甲 B乙C丙D丁7与化石能源相比,种植木薯、发展木薯燃料乙醇的优点是()A节约土地资源B原料有可再生性C减少原料运输量D原料适宜长期储存8该区域地势的总体特征是()A西北高东南低B东高西低C中间高四周低D南高北低6D7.B8.A第6题,由文字材料可知木薯喜高温、不耐霜雪,根据年平均气温等值线的分布,可知丁处温度最高,所以丁处最适宜种植木薯

5、。第7题,木薯属于生物资源,鲜木薯,所以运输量较大,也不宜长期储存。第8题,从图中可知西北部年平均气温低于东南部,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910题。9图示区域种植棉花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地处亚热带地区,太阳辐射较强位于河流冲积平原,土质好河网密度大,排灌方便梅雨季节降水多,晴天少接近消费市场ABCD10目前,图示区域的部分产业正在向安徽省转移,其原因是()安徽省科技发达,技术先进安徽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安徽省地价相对低廉安徽省气候温和适宜ABCD9D10.B第9题,结合图示区域的实际情况可知,该地的地形、气候、水源、市场等条件都较为有利,但梅雨季节的晴天少是不利条件。第1

6、0题,图示区域的部分产业向安徽转移主要是由于安徽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长江沿岸工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由沿海深入内陆,综合性强。据此回答1112题。11上海作为长江沿岸经济的龙头,其发展工业的条件极其优越,下列影响其工业发展的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A处于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海运的“丁”字路口,水运便利B长江沿岸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腹地广阔C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不足,但能源尤其是水能资源丰富D科技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高12长江流域从下游到上游,体现了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推进的基本趋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沿江城市分布顺流排列是:重庆、宜宾、武汉、南京B沿江钢

7、铁工业中心逆流分布排列是:上海、武汉、重庆、攀枝花C旅游景点自西向东排列是:峨眉山、黄鹤楼、苏州园林、中山陵D跨江铁路由西向东依次是:焦柳线、京九线、京广线、京沪线11C12.B第11题,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河流落差小,水能资源贫乏。第12题,宜宾在重庆的上游,苏州在南京的东南,跨江铁路中京九线在京广线和京沪线之间。能力提升练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材料二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国际物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这种物流是国际间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

8、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1)描述材料一图中所示区域的地形特征。(2)材料一图中甲处由于水土流失使得地表变得崎岖不平,为减缓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当地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请你分析平整土地的具体好处有哪些?(3)中国规划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为图中乙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结合材料二,试分析乙城市发展国际物流业的优势条件。【解析】第(1)题,地形、地势的分析可根据等高线、河流流向来判断。根据河流流向,可知图中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根据等高线,可知图中地形为南部山地、中部平原、北部高原;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知南部为秦岭、中部为渭河平原、北部为黄土高原。第(2)题,图

9、中甲处是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的崎岖不平,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平整土地可减小地表坡度,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产量。同时土地平整后,有利于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第(3)题,由于“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优越的位置、便利的交通、丰富的劳动力、制造业发达、信息便利等对其影响较大。【答案】(1)南部以秦岭山地为主,中部以渭河平原为主,北部以黄土高原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2)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10、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改善生态环境。(3)位置优越,是西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位于中亚、欧洲陆上贸易的必经之地。交通便利,陇海线、宝成线等铁路线密集,公路、铁路、航空港等交通运输条件好。工农业制造业发达,物资丰富。地域广阔,可以建大量仓储设备。劳力丰富;人才众多,信息技术较好等等。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皖江是指长江流经安徽的河段。皖江城市带(下图)是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列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承接长江三角洲地区转入的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1)皖江河段内河航运发达,试分析原因。(2)简要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部

11、分产业转出的原因。(3)从区域发展角度看,你是否赞同皖江城市带承接长江三角洲地区部分产业的转入,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内河航运发达,从自然条件方面来看,水量大,水流平稳,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经济发达,客货运输的需求量大。第(2)题,从转出的产业特点来看,多为原料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动力指向型的产业,标志着这些产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成本提高的原因则是劳动力价格上涨,土地、能源等资源缺乏,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同时长江三角洲要接受更高层次的产业转入,是产业升级的需要。第(3)题,产业转入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通过产业转入,促进

12、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起土地、住房价格的上涨,增大了交通运输压力,更重要的是加剧了环境污染。【答案】(1)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流平稳;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冬季气温高,河流终年不冻,通航时间长;毗邻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量大。(2)劳动力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土地、能源等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需要。(3)赞同。理由: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高城市等级和城市化水平;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不赞同。理由:占用耕地;土地、住房等价格上升;增大交通运输压力;加剧环境污染。(“赞同”或“不赞同”,任答一个观点即可)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