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0354285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DOC 页数:386 大小: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86页
【新教材】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86页
【新教材】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86页
【新教材】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386页
【新教材】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3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3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出本课 核 心任务活动一: 初 读诗 歌,寻“我”教师提岀本课学习的核心任务: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 11 金之侧比较阅读学习任务:寻找诗中的那个青春的“我”我们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活动,一步一步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学习状态预设:同学们记录本课学习任务,初步感知学习任 务的内 容。教师布置活动一的具体任务。活动一:初读诗歌,寻“我”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整体感知两首诗歌的内 容,然后试 着放声朗读课文。朗读后,请画岀描写我”的句子,概括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 公 “我”,分别是一个什么形象。学生学习状态预设: 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整体感知两首诗歌的内容,然后 试着放声 朗读。 圈点勾

2、画诗歌中描写我”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 两首诗中 的抒情主人公“我”形象,完成对“我”形象的初步感 知。教师明确:大家做得很认真,在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中,我们不难看出立 在地球边 上放号中的抒情主人公“我”是一个放歌者(放号者) 的形象,峨日朵 雪峰之侧中的抒情主人公“我”是一个登山者的 形象。但解读到这里,还 远远不够。要对“我”的形象有更为深刻 的认识,我们需要仔细研读诗歌内容,在对细 IT 体。、语言等内容的分 析中,一步步将我”的形象读深入、读立活动二:品读诗歌,析“我”任务 1:在对诗歌进行深入品读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抒情主人公“我” 的形象,活动二: 品 都与哪些要素有关?同学们

3、在初中的时候,学习过诗歌、 小说、散文、戏剧读诗 歌,析 “我”等文学体裁,大家可以借助我们解读文学作品的 经验,讨论、梳理出与抒情 主人公“我”形象有关的作品要素。学生学习状态预设:学生思考,分小组讨论,逐步将文学作品 中与抒情 主人公我”形象有关的要素梳理、总结出来。教师明确:我们可以用下而的板书来呈现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任务2:让我们带着这个思路,先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为例,通过捕 捉、分 析以上因素,看看隐藏在诗句背后的“我”这个形象,有着怎 样的特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超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

4、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斯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1919 年 9、10 月问作 本是一共七行。第一、二行展示了海洋雄伟壮丽的景色;第三、 四行抒 写了主人公“我”对眼前景观的强烈主观感受:第五、六、七 行是对力的讴 歌与赞美。这首诗展现在读者而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 , 站在 “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 但是这个形 象并没有在诗歌的一开篇就岀现,诗歌的开篇展现了北冰 洋、太平洋雄伟壮 丽的景色。那么真的就只是景色描写吗?大家可以 讨论一下。同学们通过讨论,教师进

5、一步明确: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以自然的景象描写,进而为后而歌颂自然 的伟力 张本。但同时也可以将诗歌的开篇理解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 “我”的呼喊 声。“我”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在欢呼要 把地球推倒的太平 洋一一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进而歌 颂这伟大的力量。这伟大的力量,既是指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又指其 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这同样是“我”歌颂的内容一一滚 滚而来的洪涛 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 的舞蹈”,演奏着 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 吕”。同学们要注意的是,诗人在塑造抒情主人公我”这个形象的时 候,以

6、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来进行创造,同时营造了壮阔、恢宏 的意境。诗人 想象“我”站在地球的边上,眼观大洋,耳听海涛,并 把太平洋想象成为一 个力大无穷的勇士,竟然要把地球推倒,把相距 遥远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 起来,把天空的云海和海洋的洪涛联结起 来,创造岀一种阔大而超越的意 境。这些神奇的想象、壮丽的场景背 后,是抒情主人公“我”身上勃发出的 进取、乐观的精神,以及对理 想的追求与憧憬,还有着浓郁的浪漫。至此,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与诗 歌背后 不加引号的作者我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呢?我们一起进入下 一个活动。活动三:知人论世,探究“我”与我要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来

7、看我们单元学习任务单,其中 知人论世 的部分。I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沐若创作时何:1919 年 9、10 月间请同学们交流我们査阅的本首诗歌的背景资料,看看能得到哪 些启示?学生学习状态预设:同学们交流查阅的资料,对“1919年 9、 10月活动三:知人论世,探究“我”与我间”这个创作时间的前后,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在总结学生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正在日本留学,那是在中国的 “五四”运动 爆发不久的时间。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 “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 丧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 的郭沫若。因此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 势的象征。 “五

8、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 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 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 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 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四”运 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同时,1919 年下半年到 1920 年上半年是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 一个髙 潮,是作家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苴诗歌 中既能感受到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而且,据作者说, 在那段时间里, 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 四时代的眾飙突进的精神 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 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我 的作诗的经过)阅读这首诗,读者最突 岀的感受正

9、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 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它是在 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 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 灼热逼人,使得同为青年的我们也能感受的到, 作者就站在我们而前, 他的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一下子就把我们 全部感染了。自然的景观与诗人的主观世界达到了交融一体的境界。牛刀小试请同学们使用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方法,自主分析 峨日朵雪 峰之侧,看看你会有哪些发现?峨日朵雪峰之侧昌榷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鬲度了:我小心地探出祈额,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 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 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

10、杀声。我的指关节钾仃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 掌鞋底渗出。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 慰。1962年 8月 2日初稿 1983年7月 27日删定牛刀小试这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起句非常凝炼,抒情主人公“我” 的形象一 下子出现在读者眼前:“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髙度是“我”尽了自 己的全部 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我”不能达到新的高 度,也不意味着此刻 的高度微不足道,这年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 征服。这个句子还暗示了 “我” 已经征服了的那

11、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 气”的决定。 这时候“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一个宛转 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写太阳彷徨许久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 在辉煌的视觉形象 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 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 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 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态与落日 的动态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 的向上礬援正好相反。于是在读者的生理上引 发一种紧张。那一片 “引力无穷的山海”事实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坠。千军万 马般的廝杀 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在这个 髙度 上的坚持就决非易事。诗句立即

12、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 状态 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岀鞋底也就是说,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 山勇士的 生命体验!那么,在这一艰难卓绝的时刻,难道不应该有一只雄鹰或者雪 豹与 “我”为伍,和“我”同道么?然而,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 写镜头”,一 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髙度上,只有一 只不起眼 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髙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 怜的蜘蛛,也享受 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燿。与前一诗节的宏阔 与“席鸣”相对照,这里, 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份量。它 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

13、流于虚 侨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 坚毅的髙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 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 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 空见惯的波 澜壮阔”更有力量。唯有久经沧桑、创巨痛深的人生长途的攀登 者,能写出这样结实而沉着的诗篇。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看,本诗于 1962 年 8 月 2 日完成了初稿, 于 1983年 7月 27日最终删定。有评论家认为,1962年作者自己遭 遇不幸,蒙受了人生的苦难,那么他笔下的我”更多的是对英雄 的渴望与追慕,以此缓解自己的痛苦。20多年后,当他再一次重新 删泄这首诗时,我们看到原来那个英雄的“我”,被一个弱小的、平 凡的,小到只有一只小小

14、蜘蛛相伴的我” 所取代了。岁月的洗 礼,个人的成熟,使得作者完成抒情主人公“我”的变 化,与成 长。活动四: 对 比阅 读,鉴 “我”活动四:对比阅读,鉴“我”最后,当我们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 中的抒情 主人公放在一起,你又会发现什么?学生学习状态预设: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认识了 抒情主人 公青春的“我”不同的内涵后,通过对比中,大家可以有 不同的看法。同学 们可以认为两首诗不同的抒情主人公青春的“我”,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青年的写照,也可以思考英中一脉相承 的发展 关系,还可以在自己、同龄人和阅读过的文学作品的人物身 上找到这些不同 的青春的“我”。在讨论、争鸣中激发起同学们青春 的热情,和对青春价值 的多元思考。3*1攵口 小结24品卡尖才才恢,村上匕 DM亍尖,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从文学作品文字表而的“我”开始探 讨,继而发 现了文字里而的“我”,认识了文学的“我”,分析了时 代的“我”,最终 解读出了精神层面的“我”。这个过程,加深了我 们对抒情主人公“我”的 认识,也引发了我们对青春精神的深深思考。1结合你对两首诗的理解,请分别撰写两首诗的诵读脚本,并按 照自己作业 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