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排座椅骨架配件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7035344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排座椅骨架配件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排座椅骨架配件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排座椅骨架配件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排座椅骨架配件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排座椅骨架配件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排座椅骨架配件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排座椅骨架配件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排座椅骨架配件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一、 中国汽车零部件供需平衡分析我国汽车零部件供给及需求情况来看,我国本土供给能力有所增强,需求也处于逐步恢复的状态。再从国际形势来看,2020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全球蔓延影响,出口停滞,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经营压力。2021年汽车半导体短缺现象开始在更大范围蔓延,全球多家知名汽车企业均不同程度受到汽车半导体供货不足的影响,部分车型出现生产延误、减产,甚至停产等问题。截至2021年,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为15%,其中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5%,车用芯片进口率高达90%以上,汽车芯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急需增强。综上所述,我国中低端零部件基本处于

2、供需平衡状态,而高端零部件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二、 汽车零部件行业技术情况汽车座椅骨架及零部件的生产制造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模具开发技术、冲压技术和焊接技术。(一)汽车零部件行业模具开发技术汽车座椅骨架相关冲压件的模具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是决定冲压件质量、精度、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汽车座椅骨架及核心金属部件开发环节中,模具设计与制造是主要环节,是制约汽车座椅骨架产品更新的重要因素。单工程模具、传递模和级进模是目前行业内较为普遍的冲压模具技术。近年来,在座椅骨架及相关冲压件制造中,级进模运用广泛,生产商采用级进模可直接将卷材加工成冲压件,省去了卷材剪切、涂油等工序,工作效率较高。但级进模冲压技术受

3、卷材拉伸深度、传输等限制,无法用于加工拉伸深度较深的复杂零件,无法彻底取代多工位压力机。(二)汽车零部件行业冲压技术在汽车座椅骨架及核心金属件制造中,冲压工艺对冲压件质量及后续的焊接效率均有较大影响。冲压技术的关键在于确保冲压件的质量、精度,防止材料开裂、回弹。先进的冲压设备及生产线是实现先进冲压技术的基础。目前,我国汽车金属冲压作业中国产设备应用主导地位,大部分企业采用自动与半自动冲压生产线,少数采用柔性冲压自动线。技术层面,我国冲压设备及生产线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汽车用超高强度钢在传统的冷冲压制造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回弹性等现象,先进的热冲压技术就成为其最佳选择。热冲压技术是材

4、料学、力学、模具技术、机械开发技术、IT等综合技术的集成,它能够将钢板在高温时冲压成形、淬火强化后转化为高强度钢。热冲压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保证汽车更高的安全性能,还能减轻车身重量。未来,汽车冲压件将更多地采用热冲压技术,其是我国汽车零部件冲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三)汽车零部件行业焊接技术在汽车座椅骨架及核心金属件制造中,焊接工艺的好坏,决定着座椅骨架总成及分总成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同时对下游工序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在焊接技术、焊接设备、装焊生产线装备等方面形成了一定技术实力,但在汽车用高强度钢板等材料方面的焊接技术、激光焊接设备、多品种车型混线柔性生产技术及其装备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

5、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我国焊接技术的进步,焊接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柔性焊接生产系统等将进一步渗透。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要运用电阻焊接、激光焊接两种技术。电阻焊接是目前汽车零部件焊接中使用的主要技术,其原理为利用电流通过接头的接触面及邻近区域产生的电阻热进行焊接。激光焊接是汽车工业上应用的新技术,其特点是被焊接的工件变形小、连接间隙小、焊接深度/宽度高、焊接牢固。在车身框架、座椅骨架及结构复杂零部件的焊接领域,激光焊接已经逐渐替代传统电阻焊接方式。三、 我国汽车零部件具备不同生命周期生命周期角度来看,内外饰件、行驶系统行业已进入成熟期,部分自主企业技术比较完善,同时依靠一定成本优势,走上之路。制动

6、系统、转向系统等部件处于成长期,国内优质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产品线和客户端的延伸,逐步进入全球配套体系。而汽车电子行业处于高速增长的导入期。汽车零部件行业起步较晚,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较为滞后,行业内零部件供应商普遍规模较小,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整体技术实力偏弱,中小规模零部件供应商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等问题。相对于国内而言,发达国家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在技术上领先于国内大多数企业。因此,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企业在技术上与国外成熟企业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配套零部件行业的成长,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得到了较大

7、幅度的提升,已经出现了一批具有自主开发设计能力且规模较大的零部件企业和在细分领域具备较强技术研发能力的中小规模零部件企业。通过同步开发、模具设计与开发、工艺制程、规模化生产等能力的强化,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进入到了全球知名汽车制造商的供应链体系。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受益于海外汽车品牌和零部件企业国内设厂,是国家市场换技术政策的结果。伴随国内汽车销量大幅上涨,中国零部件企业从成本优势转向研发、集成、创新等高质量发展道路,并逐步走向海外。未来随着汽车行业新能源化、智能化,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有望凭借成本、先进制造能力、快速反应和同步研发能力,使全球市占率进一步提升。四、 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汽车零部件的

8、上游为钢铁、塑料、橡胶以及电子元件等原材料,而汽车零部件行业位于汽车产业链中游。下游根据不同的目标客户市场,可以分为整车配套市场以及售后维修市场两大领域。传统的汽车零部件包含发动机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汽车电子、底盘系统、内外饰等,新能源汽车则不含发动机和变速箱,增加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动力电池系统等核心零部件,根据钜大锂电数据,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在新能源汽车成本中约占50%。汽车零部件的供应链是由零件组件部件系统总成形成金字塔式配套体系,成熟的汽车产业链体系下,整车企业全力进行车型开发设计、整车组装和终端品牌经营,零部件企业负责零部件的模块化、系统化开发设计和制造,

9、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通常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供应商。汽车整车制造商与汽车零部件配套商之间形成金字塔型的产业链结构。五、 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的机遇(一)汽车座椅空间广阔从市场格局看,过去汽车座椅市场集中度较高,市场参与者主要为安道拓、李尔等外资及合资企业,国内座椅供应商市场份额相对较低。目前,随着自主品牌汽车和国内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的市场份额提升,国内汽车座椅行业供应链体系或将发生变革,国内汽车座椅供应商沉淀多年,将面临破局的机遇,替代空间广阔。(二)中国汽车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未来经济发展仍具有较大空间。经济增长将拉动居民可支配收

10、入的增长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为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奠定基础。2021年中国国内汽车保有量302亿辆,千人保有量约为216辆,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保有量600-800辆的平均水平。从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居民消费能力和千人保有量来看,我国汽车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从而进一步带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三)汽车零部件产业转移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汽车零部件主要围绕整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而布局,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世界主要整车制造商纷纷布局中国市场,并带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向中国转移。随着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不断提高设计开发能力、制造工艺水平和供应链管理水平,将深度受益于汽车零部件的产业转移。

11、部分优质零部件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改进,有可能从过渡到全球供货,发展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四)汽车零部件行业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对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增加就业和促进消费升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以及汽车行业的鼓励细则和指导文件以支持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受益于国家的产业政策支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正在推动汽车行业新生态的形成,改变着汽车行业竞争格局和发展方式,为汽车零部件制造的发展转型提供了战略机遇。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国内汽车工业掌握汽

12、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六、 轻量化,电动智能化打开汽车零部件量价空间通过轻量化、电动智能化的升级改造,为国内厂商创造更多机会接入整车厂配套环节,同时提升自身产品价值量进一步实现量价齐升。具体地,轻量化是指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电动智能化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其中,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智能配件等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智能座舱

13、方面,根据IHS估算,全球及中国市场中智能座舱渗透率稳步增长,全球/中国市场分别由2019年的38%/35%发展到2021年的49%/53%,我国加速赶超全球市场渗透率。自动驾驶方面,全球ADAS市场规模由2010年的1463亿美元上升为2020年的1757亿美元,同比增速达201%;根据中汽协数据,2020年中国ADAS市场规模达到844亿元,同比增长193%;同时,2021年,国内L1/L2占比分别达259%/164%,L1-L2级别即以车道保持、自适应灯光控制、盲点辅助系统、交通信号识别等技术为主的辅助自动驾驶技术。线控制动方面,行业尚处于发展早期阶段,总体渗透率位于低位;受益于电车销量

14、高增且新能源汽车配置率较高,整体增速较快;根据佐思数据中心,我国汽车线控制动搭载率2022年9月已突破20%。国内自主厂商客户拓展加速,继峰股份、伯特利、德赛西威分别深耕智能座椅、智能电控方向、智能座舱及驾驶,22Q1-Q3分别实现归母净利48/-08/69亿元,同比+30%/-148%/+41%。七、 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当前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下游市场需求更加趋向于小批量、多批次,推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原料采购、生产运作、市场销售等管理环节逐步采用精益化管理模式以应对存货及经营风险。只有具备全面出色的系统化管理能力,零部件供应商才能够保证原材料及产成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向下游供货的持续性。突出的

15、管理水平源自于高效的管理团队和持续不断的管理技术革新,行业新进入者通常情况下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高效的管理团队和有序的管理机制,从而形成一定的行业进入壁垒。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竞争激烈。未来,汽车零部件行业将加快并购重组的步伐,整合和扩展产业链,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未来汽车零部件市场势必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以及规模效应较差的中小企业可能被加速淘汰出局,行业分化将进一步加剧,行业集中度有望得到持续提高。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汽车零部件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在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形成了一批颇具实力的零

16、部件制造企业。我国部分零部件制造企业已经进入了整车厂全球采购体系,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世界范围内的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在发生着变化。首先,零部件区域向全球化转变,零部件企业总数大幅减少,逐渐形成多个全球化专业性集团公司;其次,劳动密集型零部件产品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与大型跨国公司形成层级供应关系。零部件工业价值链的重新分工和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全球采购范围进一步扩大,极大地提高了零部件工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了生产成本,促使零部件企业技术水平和新产品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周期。在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通过企业自主研发、合资合作及技术人才引进,持续加强技术攻关和创新体系建设,在部分领域核心技术逐步实现突破。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已具备乘用车及商用车零部件系统的产业化能力,并实现产品的全面覆盖。因此,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已经达到一级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