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寒热往来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0350812 上传时间:2023-12-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治疗寒热往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针灸治疗寒热往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针灸治疗寒热往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寒热往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寒热往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治疗寒热往来摘要】目的讨论针灸治疗寒热往来。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 行诊断并治疗。结论针灸治疗寒热往来症疗效肯定。【关键词】针灸治疗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寒热往来与“恶寒发热不同,后者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而寒热往来是寒热 交替出现,即发热时无恶寒,恶寒时不发热,不难区别。本症常见于疟疾。【常见证候】邪入少阳: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咽干口苦,目眩,胸胁胀闷,舌边红, 苔薄黄,脉弦数。(2) 外感疟邪:寒热往来,反复发作,发有定时,多见隔日发作1次,亦有三 日一发者。发作时,先恶寒,继则高热,最后遍体汗出,热退身和。舌红苔薄白 或黄腻,脉弦。(3) 湿热郁阻三焦:

2、寒热起伏,汗出不澈,胸闷腹胀呕恶,头痛烦躁,口干渴, 不喜饮,小便短黄赤,舌边红,舌苔垢腻或白如积粉,脉濡。【症状分析与鉴别】(1) 邪入少阳寒热在来:伤寒太阳病不解,邪传少阳,邪正相争,正不胜邪则 恶寒,正胜于邪则发热,故见寒热往来。临床除见寒热往来以外,尚有口苦咽干, 胸胁苦满,脉弦等少阳症。(2) 外感疟邪寒热往来:病由感受疟邪所致,多发生于夏秋季节。辨证要点是: 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二日一发或三日一发;或热多寒少,或寒多热少,发作时 恶寒、发热、汗出,常反复发作。湿热郁阻三焦寒热往来:本证为湿温病、邪热痰浊留恋三焦,伏留不解所 致,故出现寒热起伏,胸脘痞闷,腹胀,溲黄短赤,苔腻等湿热交

3、阻上、中、下 三焦的症状特点。【针灸对症治疗】主穴:大椎、间使、后溪、陶道。配穴:邪入少阳寒热往来者加三焦俞、外关;发热重者加曲池、合谷、内关; 冷剧加脾俞、公孙、间使,神昏者加水沟、十宣;湿热郁阻三焦寒热往来者加中 脘、天枢、足三里。操作:在发作前刺灸。均用平补平泻法,后溪穴于针后加灸(艾卷雀啄法)。大 椎、陶道,以平补平泻法持续运针后取针,艾卷雀啄法薰灸至出现红晕;曲池、 合谷施凉泻法,内关、后溪施泻法;脾俞、公孙、间使,均先补后泻,以泻为主; 十宣点刺出血;水沟宜用泻法持续运针,直至神志清楚。方义:寒热往来为阴阳之气相搏。大椎属督脉,能疏导一身之阳。故取其宣 阳和阴;疟邪伏于少阳,间使为

4、手厥阴之经穴,厥阴少阳为表里,用之能疏泄三 焦,达邪外出,和解表里,调节阴阳之气;后溪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 又为手太阳之输,故可疏太阳与督脉之经气,乃治疟之要穴。手阳明合穴曲池、 原穴合谷,以清阳明之热毒;内关别走手少阳三焦,通于阳维,疏三焦气机,和 胃止呕;后溪作用如上述,加强辟秽除瘴之功;冷瘴为湿重于热,加脾之背俞穴 脾俞,脾经络穴公孙以健脾胃,祛湿浊;加间使以宣达阳气。神昏檐语,十宣刺 血,泻热宁神;神昏不语,针水沟以醒脑开窍。加配中脘、天枢、足三里可祛湿解郁。【古代对症治疗文献】杨敬斋针灸全书卷下:发疟寒热:大椎、脾俞、中管(脘)、合谷、后溪、 间使;通玄指要赋:疟生寒放兮,仗

5、间使以扶持;玉龙歌:时行疟疾最 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即时轻;针灸聚英卷 二:疟:有风暑、山岚瘴气、食老疟、疟母、寒湿痹、五脏疟、五腑疟。针合 谷、曲池、公孙;灸不拘男女,于大椎中第一节处,先针后灸三七壮,立效,或 灸第三节亦可;类经图翼十一卷:疟疾:大椎(三壮立愈,一日百壮)、三椎 (骨节上灸亦可愈)、咨意言喜(多汗)、章门、间使(久疟)、后溪(先寒后热)、环跳、承山、 飞扬、昆仑、太溪(寒疟)、公孙(为主治)、至阴(寒疟无汗)、合谷;伤寒论云: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 结胸状,檐语者,此为热人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

6、泻之;针灸大成治 症总要:脾寒发疟:后溪、间使、大椎、身柱、三里、绝骨、合谷、膏肓;疟, 先寒后热:绝骨、百会、膏肓、合谷;疟,先热后寒:曲池(先补后泻)、绝骨(先 泻后补)、膏肓、百劳;热多寒少:后溪、间使、百劳、曲池;寒多热少:后溪、 百劳、曲池;灵枢杂病: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 手阳明;素问刺疟篇: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十 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 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 血,又刺项

7、已下挟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现代对症治疗文献】(1)经络腧穴学陶道主治疟疾寒热往来。(2)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疟疾寒热往来,取穴大椎、陶道、中渚、间使、后溪。大椎属督脉, 为诸阳之会,合陶道能振奋阳气,为截疟要穴;疟邪客居少阳则寒热往来,休作 有时,故取手少阳经的中渚、心包经穴间使以和解少阳之邪;后溪宣发太阳经气, 引邪外出。诸穴合用可收和解少阳、截疟驱邪之功。(3)针灸学针灸治疗疟疾: 体针治法:取督脉、少阳经穴为主。处方:大椎、陶道、后溪、间使、液 门、足临泣。随证配穴:热重加曲池,毫针泻法。疟母加章门,灸痞根。高热神 昏檐语者,点刺十二井穴出血。操作:毫针刺用泻法,以通调督脉,

8、和解少阳:在发作前2小时针之为宣。发作时寒多热少的,针灸并用;热重寒轻的只针不灸。 耳针取穴: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肝、脾。方法:在发作前12小 时针刺,强刺激,留针1小时,连续针3天。 穴位敷药取大椎穴,要发作前2小时,用胡椒或朝天椒捣烂,外敷34 小时。取内关穴,用烟丝两份,生姜1份,共捣烂,敷穴位上。(4)欧阳八四少阳病证与针灸辨治针灸辨治少阳病,可根据其病机,以疏肝利胆,和解少阳为主,主穴可用足 少阳之输穴足临泣,手少阳之络穴外关,盖二穴均为八会穴之一。足临泣通带脉, 带脉统摄诸脉,外关通阳维,阳维主表,两穴相配,通经活络,解表清里。主目 外眦、耳后、颊颈、肩、胁肋疾患。配穴可选用大

9、椎、风池、期门、太冲等。大 椎、风池可清脑明目以治头痛目眩耳聋等症。太冲为肝之原穴,期门为肝之募穴, 用之疏肝利胆,除烦止呕。同时根据兼证的不同及五输穴的特性,可随证加减如 下:若兼心下满者,刺关冲与足窍阴(少阳之井)相配,兼身热者,可刺液门与侠 溪(少阳之荥)相配;兼体重节痛,刺中渚与足临泣(少阳之输)相合:兼喘咳寒热, 可刺天井与阳陵泉(少阳之合)相配,而阳池、丘墟各为少阳之原,可总刺之,同 时根据表里经的关系及病变经气的输注,亦可采用原络配穴或俞募配穴法,如阳 池配内关,丘墟配蠡沟,日月配胆俞,三焦俞配石门等,以统治表里脏腑相通之 病。少阳病若兼他经病,则应各经与本经相交会之穴道,方可收

10、到满意之疗效。金长禄针灸及穴位外敷遂草粉治疗恶性疟疾24例金长禄用针灸及穴位外贴遂草粉治疗恶性疟疾,取穴:大椎、后溪、间使。 脑型加人中、疟门、内关,泻法,胃肠型加上巨虚、天枢、足三里,平补平泻, 并重用艾灸;肾型加三阴交、水泉、夜尿点,捻转法;超高热型加印堂、中冲、 涌泉用三棱针刺血,透天凉手法;厥冷型加足三里、关元、神阙(灸),烧山火手 法。并用直径10mm圆洞的胶布贴于大椎穴,取甘遂、甘草各等份,共研末,醋 调糊状外敷穴上,胶布覆盖12小时后撕掉,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4 个疗程,结果均治愈。【按语】针灸治疗寒热往来症疗效肯定。一般认为,疟疾寒热往来在发作前12 小时针灸疗效较好,但若在发作期间针灸也有治疗作用。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做好降温、补液、抗休克和预防并发症等对症治疗。(3)脾肿大时,肿块处腧穴不可直刺或深刺,以防误伤脾脏。恶性疟中的脑型疟疾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且易留后遗症,应采取综合措 施救治。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和治疗所有疟疾患者及无症状原虫携带者。加强防 蚊、灭蚊措施,减少接触机会,进入疫区者应预防性服药。也可在高发季节用艾 条灸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每次10分钟;或用大艾炷灸,每穴35壮。每 日1次,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参考文献1石学敏.针灸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