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内容梳列及问答题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034235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内容梳列及问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语内容梳列及问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语内容梳列及问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语内容梳列及问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语内容梳列及问答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内容梳列及问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内容梳列及问答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内容梳列第一课:孔子的德政主张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第二课:孔子的礼治主张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第四课: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第五课:孔子的人生价值观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第六课: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第八课:孔子的交往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第十一课:孔子的教育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第十二课:感人的师生关系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孔子人品、性格的魅力第十三课:师生关系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2、);儒家追求的礼治社会的美好图景。第十四课: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第一课为政以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孔子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他有足民的思想;他也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他对礼的关注最多.(孔子的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

3、也。”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1、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4、反对横征暴敛 、“足民”藏富于民A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

4、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D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E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5、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反对武力征服,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统治者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答案示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27 子贡问政。

6、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答题要点: 对此看法可以不一,但要注意避免静止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民一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从总体来说,孔子对礼教强调更多.孔子说“均无贫”,这个

7、“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答题要点:“均无贫与“均贫富两者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是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因此,朱熹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出题示例二: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

8、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参考: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依法治国。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请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0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文章要点:“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它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

9、望,而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因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实行“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首先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与德治的实行.第二课克 己复 礼“仁”和“礼”的

10、关系是怎样的?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孝悌、节信等)问题探究【原文】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原文】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62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原文】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

11、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原文】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原文】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孔子认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会,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2、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确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经、扩展化,成为一整套

12、习惯统治法规(“仪制”)。、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叫忠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门.)4、礼的作用: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13、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1)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2分)()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2分)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

14、治者合作.屈原涉江里“接舆髡首兮,桑扈蠃行”一句中提到的接舆就是他.另类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行的挣扎与逃避。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接舆是矛盾的。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他认识到,旧文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推销文化礼仪出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自在。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都忧国忧民,只是做法两样。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

1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2)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