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换热器设计说明书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70302692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管换热器设计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热管换热器设计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热管换热器设计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热管换热器设计说明书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热管换热器设计说明书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管换热器设计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管换热器设计说明书(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热管及热管换热器的概述热管是一种具有极高导热性能的新型传热元件,它通过在全封闭真空管的液体的蒸发与凝结来传递热量,它利用毛吸作用等流体原理,起到良好的制冷效果。具有极高的导热性、良好的等温性、冷热两侧的传热面积可任意改变、可远距离传热、温度可控制等特点。将热管散热器的基板与晶闸管等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管芯紧密接触,可直接将管芯的热量快速导出。热管传热技术于六十年代初期由美国的科学家发明1,它是利用封闭工作腔工质的相变循环进行热量传输,因而具有传输热量大及传输效率高等特点。随着热管制造成本的降低,尤其是九十年代前后随着水碳钢热管相容性问题的解决,热管凭借其巨大的传热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石油、

2、化工、食品、造纸、冶金等领域的余热回收系统中。热管气-气换热器是最能体现热管优越性的热管换热器产品,它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热管气-气换热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气-气换热器。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节能已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大量的工业锅炉和各种窑炉、加热炉所排放的高温烟气,用热管气-气换热器进行余热回收,所得到的高温空气可用于助燃或干燥,因此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据有关报道称,我国三分之二的能源被锅炉吞噬,而我国工业锅炉的实际运行效率只有65%左右,工业发达国家的燃煤工业锅炉运行热效率达85%,因此,提高工业锅炉的热效率,节能潜力十分巨大。如果我国锅炉的热效率能够提高10%,节

3、约的能耗则相当于三峡水库一年的发电量,做好工业锅炉及窑炉的节能工作对节约能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6。利用热管气-气换热器代替传统的管壳式气-气换热器,一方面,能够大大提高预热空气进入炉的温度,降低烟气温度,从而大大提高锅炉的热效率;另一方面,热管气-气换热器运行压降非常小,有时甚至不需要增加引风机等设备,从而使得运行费用大大降低。1.1 热管及其应用热管是一种具有极高导热性能的传热元件,它通过在全封闭真空管工质的蒸发与凝结来传递热量,具有极高的导热性、良好的等温性、冷热两侧的传热面积可任意改变、可远距离传热、可控制温度等一系列优点。由热管组成的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流体压降小等优点。

4、由于其特殊的传热特性可控制管壁温度,避免露点腐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炼油、锅炉、瓷、交通、轻纺、机械等行业中进行余热回收以及综合利用工艺过程中的热能,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7。 重力热管因其简单的结构及经济的成本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工作原理是:热管受热侧吸收废气热量,并将热量传给管工质,工质吸热后以蒸发与沸腾的形式转变为蒸汽,蒸汽在压差作用下上升至放热侧,同时凝结成液体放出汽化潜热,热量传给放热侧的冷流体,冷凝液体依靠重力回流到受热侧。由于热管部抽成真空,所以工质极易蒸发与沸腾,热管起动迅速。热管在冷、热两侧均可装设翅片,以强化传热。1.1.1热管的工作原理热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从加热

5、段吸收热量,通过部相变传热过程,把热量输送到冷却段,从而实现热量转移。完成这一转移有6个同时发生而又相互关联的主要过程,如图1.1。这6个过程是:液膜蒸汽qq工质图1.1 热管的工作过程示意图热量从热源通过热管管壁和充满工作液体的吸液芯传递到液-汽分界面;液体在蒸发段的液-汽分界面上蒸发;蒸汽腔的蒸汽从蒸发段流到冷凝段;蒸汽在冷凝段的汽-液分界面上凝结;热量从汽液分界面通过吸液芯、液体和管壁传给冷源;在吸液芯由于毛细作用使冷凝后的工作液体回流到蒸发段。为进一步了解热管的传热机理,将以上6个过程详述如下:从热源到蒸发段液汽分界面的传热过程基本上是热传导过程。对于水或酒精这类低导热系数的工作液体来

6、说,由于吸液芯金属网的导热系数比液体高,因此通过吸液芯和液体时,热能差不多主要靠多孔吸液芯材料进行传导。但是,如果工作液体是具有高导热系数的液态金属,此时热量既通过吸液芯材料进行热传导,同是也通过吸液芯毛细孔的液态金属进行传导。在多孔吸液芯的情况下,对流传热是很小的,因为要产生有实际意义的对流流动,毛细孔显得太小了。通过吸液芯材料和工作液体的传导所产生的温差是热管热流通路中的主要温度梯度之一,它的大小取决于工作液体、吸液芯材料、吸液芯厚度以及径向净热流量。这个温降可以从摄氏几度到几十度。热量传递到液汽分界面附近以后,液体就可能蒸发,与液体蒸发的同时,由于从表面离开的液体质量使液汽交界面缩回到吸

7、液芯里面,形成一个凹形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状对热管工作性能有决定性影响。单个毛细孔上简单的力学平衡现象表明,对于球形分界面,蒸汽压力与液体压力之差是等于表面力除以弯月面半径之商的两倍。这个压差是液体流动和蒸汽流动的基本推动力。它主要起到循环时作用于液体的重力和粘滞力相抗衡的作用。在蒸发段,如果热量进一步增高,则弯月面还要进一步缩入到吸液芯里面,最后它可能妨碍毛细结构中的液体流动,并破坏热管的正常工作。图1.2 热管的汽液交界面当蒸发段里的液体一旦因吸收了汽化潜热并蒸发时,蒸汽就开始通过热管的蒸汽腔向冷却段流动。此流动是由蒸汽腔两端的小压差引起的。蒸发段蒸汽的温度比冷却段的饱和温度稍高一些,

8、从而形成了两端的温度差。蒸发段与冷却段之间这个温差常常可作为热管工作成功与否的一个判据。如果此温差小于0.5或1,则热管常常被称为在热管工况下工作,即等温工作。在蒸汽向冷却段流动的同时,在蒸发段的沿途上不断加进补充的质量蒸汽,因此在整个蒸发段,轴向的质量流量和速度是不断增加的,在热管的冷却段则出现相反的情况。热管的蒸汽流动可以是层流,也可是湍流,这取决于热管的实际工作情况。当蒸汽流过蒸发段和绝热段时,由于粘滞效应和速度效应使得压力不断下降在绝热段只有粘滞效应,一旦到达冷却段,蒸汽就开始在液体吸液芯表面上凝结,减速流动使部分动能转化为静压能,从而使得在流体运动的方向上压力有所回升。应该指出:蒸汽

9、腔的驱动压力要比蒸发段与冷却段液体的饱和蒸汽压差销为小一些。这是因为要维持一个边界蒸发的过程,蒸发段液体的蒸汽压力必须超过该处与之相对应的蒸汽压力。同样,为了保持连续凝结,正在冷凝中的蒸汽压力必须超过该处与之对应的液体的蒸汽压力。当蒸汽凝结时,液体就浸透冷却段的吸液芯毛细孔,弯月面具有很大的曲率半径,可以认为是无穷大。在热管只要有过量的工质,就一定集中在冷凝表面上,因而实际上冷凝段的汽液分界面是一个平面,蒸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通过吸液芯、液体层和管壁把热量传给管外冷源。如果有过量液体存在,则从分界面到管壁外面的温降将比蒸发段相应的温降大,因而,冷却段的热阻在热管设计中是应当考虑的重要热阻之一。1

10、.1.2热管的发展历程及应用领域热管作为一种具有高导热性能的传热装置,其概念首先是由美国通用发动机公司的Gaugler于1944年提出的。他当时的想法是:液体在某一位置上吸热蒸发,而后在它的下方某一位置放热冷凝,不附加任何动力而使冷凝的液体再回到上方原位置继续吸热蒸发,如此循环,达到热量从一个地点传动到另一个地点的目的。Gaugler所提出的第一个专利是一个冷冻装置,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Gaugler的发明在当时未能得到应用。1962年特雷费森向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出报告,倡议在宇宙飞船上采用一种类似Gaugler的传热设备。但因这种倡议并未经过实验证明,亦未能付诸实施。1963年Los-Ala

11、mos科学实验室的Grover在他的专利中正式提出热管的命名,该装置基本上与Gaugler的专利相类似。他采用一根不锈钢管作壳体,钠为工作介质,并发表了管装有丝网吸液芯的热管实验结果,进行了有限的理论分析,同时提出了以银和锂作为热管的工作介质的观点。1964年Grover等人首次公开了他们的试验结果。此后英国原子能实验室开始了类似的以钠和其它物质作为工作介质的热管研究工作。工作的兴趣主要是热管在核热离子二极管转换器方面的应用。与此同时,在意大利的欧洲原子能联合核研究中心也开展了积极的热管研究工作。但兴趣仍然集中在热离子转换器方面,热管的工作温度达到16001800。1964年至1966年期间,

12、美国无线电公司制作了以玻璃、铜、镍、不锈钢、钼等材料作为壳体,水、铯、钠、锂、铋等作为管的工作液体的多种热管,操作温度达到1650。1967年至1968年,美国应用于工业的热管日渐广泛,应用围涉及到空调、电子器件、核电机的冷却等方面。并初次出现了柔性热管和平板式的异形热管。Los-Alamos科学实验室的工作一直处于领先状态,其工作重点是卫星上热管的应用研究。1967年一根不锈钢-水热管首次在空间运转成功。1965年Cotter首次较完整地阐述了热管理论,他描述了热管中发生的各个过程的基本方程,并提出了计算热管工作毛细限的数学模型,从而奠定了热管理论的基础。Katzoff于1966年首先发明有

13、干道的热管。干道的作用是为后冷凝段回流到蒸发段的液体提供一个压力降较小的通道。后来莫里茨核普鲁客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把在吸液芯结构中加进一些干道的热管称为第二代热管,并把它与第一代热管即装有丝网层等吸液芯的热管作了比较,他们证明第二代热管比第一代热管好。1969年,联、日本的有关杂志均发表了有关热管应用研究的文章。在日本的文章中描述了带翅片热管管束的空气加热器。在能源日趋紧的情况下,它可以用来回收工业排气中的热能。同年特纳核比恩特提出了可变导热管作为恒温控制使用。格雷提出转动热管,此种热管没有吸液芯,依靠转动中的离心力使液体从冷凝段回流到蒸发段,这些发明都是热管技术的重大进展。热管自1964年

14、问世以来,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高温液态金属热管已广泛地被用于动力工程的核反应堆和同位素反应器的冷却系统,并在空间应用中作为热离子核热电发生器的重要部件;此外,作为高温换热器回收高温热能颇具前途。中温热管广泛地被用于电子器件及集成电路的冷却、大功率行波管的冷却、密闭仪表的冷却;在动力工程中用于透平叶轮、发电机、电动机以及变压器的冷却;在能量工程方面用于废气热能回收、太阳能和地热能的利用;在机械工程方面用于高速切削工具车刀、钻头的冷却。低温热管在通信联络中冷却红外线传感器、参量放大器;在医学方面可用作低温手术刀,进行眼睛和肿瘤的手术。随着热管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围还在扩大。几个典型的应用如下:美国阿拉

15、斯加输油管线工程采用热管作输油管线的支撑。这条管线穿过寒冷的冻土地带,夏天冻土融化,使得管线下陷,引起管线破裂。后来,决定在管架支撑中装设简单的重力热管,从而解决这个困难。冬天通过热管将管桩基础周围的热量带出并散失在空气中,使土壤冻透,形成结实的低温锚桩。夏天,由于重力热管具有单向传热性能,大气中的热不能传到地下,故地下冻土不能融化;采用了氨-碳钢热管,长1020m,上部散热端装有铝翅片,埋入土壤中的深度为912m,在热管两端温差小于1的情况下,保证每根热管可输送300W的热流。其热管的设计使用寿命可达30年,满足整个管线工程的要求。在1290km长的管线上,总共使用了112,000多根热管。

16、热管应用于一个化学反应釜,反应釜的搅拌轴就是一根热管。当反应釜中的反应温度达不到热管启动温度时,热管不工作,一旦温度上升到热管工作温度时,热管便通过釜的吸热片把热量传到釜外,通过散热片散入空间,从而使得釜反应温度保持恒定。热管在太阳能方面的应用。目前太阳能热管发电装置、太阳能热管热水器等产品已经得到了成功应用。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热管技术正愈来愈广泛地渗入到各个工业领域中,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我国热管研究开始于1970年左右。在1972年,第一根钠热管运行成功,以后相继研制成功氨、水、钠、汞、联苯等各种介质的热管,并在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981年国第一台试验性热管换热器运行成功,各地相继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不同温度围的气-气热管换热器和气-液热管换热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