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0302313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部控制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在公元前36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内部牵制的一些做法,说它充满活力是我国的理论界、实务界都在研究如何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体系。在西方国家,内部控制经过漫长的发展,已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已主导着国际内部控制的发展方向。然而,对我国来讲全面认识内部控制还刚刚开始,会计信息失真、经营失败及不守法经营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失灵。如红极一时的巨人集团倒闭、郑州亚西亚的衰败等,都无一例外地指出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重要性和紧迫性。历史学家汤恩比说过:“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其衰亡是从内部开始的,外部力

2、量不过是其衰亡前的最后一击。”企业何尝不是如此。内部控制是衡量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企业要实现持续经营,必须进行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企业将直接面对众多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和有力挑战。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持续发展,以实现其经营目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1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及作用内部控制理论由来已久,先后经过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五个阶段。COSO(发起组织委员会)于2004年9月正式颁布

3、的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在原先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之下将内部控制划分为控制环境、风险活动、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与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三个要素: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同时把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提高到战略定位,这是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2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作用表现为:(1)能够保护财产物资等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内部控制制度采用各种控制手段,防止和减少经济资源被毁损、浪费

4、、盗窃、挪用、贪污和不合理使用等现象发生,保证企业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和有效利用;(2)能够提高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更好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其他方面的需要;(3)能够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工作岗位之间紧密配合,相互促进,保证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秩序、高效率地进行,顺利完成企业各个时期的经营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4)能够保证各种方针政策和财经法纪的贯彻执行,从而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新会计法第二十七条从实质上要求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中

5、注协颁布的内部控制指导意见中也明确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日期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核,并发表审计意见,将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也纳入审计范围,并公布于众。因此,内部控制对企业而言变的越来越重要,企业要生存、发展已离不开内部控制。加强内部控制,已成为企业最基础的工作,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现今国内单位普遍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够;侧重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梳理,而忽视了内部各环节、各岗位的牵制;侧重于经营环节的程序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整体的协调;侧重于内部控制的制度学习,而忽视了执行制度的人的素质提高;侧重于对货币、实物的控制,

6、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等等。其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控制环境基础薄弱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贯彻。它涵盖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和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经营观念,企业各种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业绩评价机制等。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的问题相当严重。4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企业尚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或没有成文的内控制度,对于某些职位之间的分工及权力的授予和控制只是领导的主观决定,缺乏明确控制程序和标准;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很不健全,忽视了内部控制结

7、构的整体协调,甚至有些领导的意志可以凌驾于制度之上,使得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更有甚者,个别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汇总各种规章制度,建立控制机制;这些企业在处理内控与发展、内控与管理、内控与风险的关系的认识问题上,把加强内部控制与发展对立起来。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一味强调所谓的生存发展空间,造成违章违规。2.缺乏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在存在多级代理关系的现代企业,我国企业治理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缺乏相互制衡的有效治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独立所有权的企业经理,但在实际中,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

8、,严重侵害所有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股东大会和监事会的作用难以发挥。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利机构,但目前股东大会还不足以成为股东行使权利、参与公司治理的场所,许多中小股东的知情权、质询权无从体现,尤其是在国有股或法人股控股的情况下,国有股股东和法人股股东“一票制胜”,中小股东的权益更得不到切实保护。目前,董事不“懂事”,监事会也只是一个虚职,是一个受董事会控制的议事机构,起不到监督作用。“东方锅炉”的案例,就是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体系中严重缺位的结果,这对改善内控环境是极为不利的。5而我国的宝钢集团在这方面却做的相当不错,给企业自身带来巨大利益和一个健康的发展空间,使企业在激励的竞争中能求得生

9、存和稳定的发展。宝钢在企业制度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如:在纵向结构上,实行集中管理的原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实行集中领导,统一经营,把企业的主要管理权限和业务集中到总厂;(2)机关面向基层,为生产现场服务;(3)各二级(即分厂)的任务就是集中精力搞好生产作业管理;(4)在基层内部,管理重心下移,权力委让,实行以作业长为中心的管理控制体制。在横向结构上,实行一贯管理原则,主要表现如下:(1)各级领导少设或不设副职;(2)将相关性强的职能部门合并成一贯部门;(3)对部门内部的科室设置进行改组等。在这套管理体系中,现代化的管理控制体制是宝钢现代化管理的核心内容,都是宝钢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

10、各企业应当重视对企业的治理机制建立。6 3.业务处理程序控制漏洞多作为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业务处理程序控制包括业务决策程序控制、业务执行程序控制和信息反馈程序控制三个方面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企业在这三个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漏洞:在企业决策中,未经过科学的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管理者拍拍脑门就进行企业经营重大决策,而最终导致严重后果的现象俯拾即是;由于业务执行程序控制和信息反馈程序控制不利出现了货币开支审批权制衡制度缺乏,企业高层管理当局滥用职权致使财务收支严重混乱的现象;在办理采购、销售、投资、工程项目等业务中弄虚作假、损公肥私、捞取巨额回扣的现象;由于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弛,

11、存货、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职责未严格分离,存货的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对多年来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作处理,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等,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等现象。4.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依存于企业而存在的共同价值观念的组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有赖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和维护。因为企业文化是培养诚信、忠于职守、乐于助人、刻苦钻研、勤勉尽责的一种制度约束。企业文化是将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进行统一和融合,使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达到有机的

12、结合,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中枢神经,它所支配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必然会成为人们行为规范,从而才能很好地解决因制度失灵而产生的种种问题。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企业都提出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宗旨,也重视了企业文化的环境建设,但对企业文化内容以及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知之甚少,很多企业负责人只是在“作秀”。 5.外部监督环境存在漏洞内部控制重在执行,有的单位虽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得较为完善,但由于外部监督环境不到位,内部控制没有得到很好得执行,以至于很多企业出现会计造假行为。如有的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都开设银行账户和私设小金库,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单位

13、甚至发生负债人卷巨额公款外逃的现象。失去了外部监督的权利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行政机关、金融系统、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等等,几乎年年都有蛀虫发现,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家、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6.内部机制不健全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最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考核奖励机制不够健全、有效。计划可能是好的,但由于没有人去考核,去检查或者说没有认真地去考核、去检查,而只是搞形式,走过场,其执行效果往往很差。无论制度多么先进、多么完备,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很薄弱,管理控制的方法不够先进,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

14、用。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帐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7例如,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总经理里森的造假行为,最终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而这一事件则被称为“不见过程的败落”,其主要原因是巴林银行的监督机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里森自己也称:“有一群人本来可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家银行,我是不会有机会开始这项犯罪的”。组成成员的行为需要得到激励,也需要受到约束和控制。一个历史悠久、地位显赫的大金融机构会轻易地垮掉,里森造假行为之所以能发生并造成如此严重

15、的后果,巴林银行内部监督的不利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二)企业内部还存在着管理问题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而我国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内部会计控制。在国内许多企业中作为承担内部控制主要部门的财会、审计部门却存在严重的责权不对称现象。 1.内审部门形同虚设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而我国现今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并没能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其存在问题主要有:(1)组建的非自愿性。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在行政干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很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而这种过多依靠行政干预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机构很难受到企业重视。被调

16、查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从财会部门转来的或由财会部门兼任或是从其他部门调来,有的未经过专门培训,缺乏审计专业知识,内审部门成为企业安置干部的一个部门,这种情况下组建起来的内部审计很难发挥其应有作用;(2)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本身就应从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它的地位应当是超然独立的。而目前对内审部门是界定在“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这说明我国内部审计只是服务于企业负责人。这就造成内部审计既不能监督上司,也不能监督同级,因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都是在企业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其各项经营行为尤其是重大行为大多是在厂长经理的授权下进行的,是厂长经理意志的直接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又如何开展工作呢?基于以上两点,内部审计无法在地位上实现超然独立,其工作范围大大受限,也很难赢得威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