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中考满分作文-2010年江苏省对口单招考试数学大纲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0301525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阳江市中考满分作文-2010年江苏省对口单招考试数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阳江市中考满分作文-2010年江苏省对口单招考试数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阳江市中考满分作文-2010年江苏省对口单招考试数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阳江市中考满分作文-2010年江苏省对口单招考试数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阳江市中考满分作文-2010年江苏省对口单招考试数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阳江市中考满分作文-2010年江苏省对口单招考试数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阳江市中考满分作文-2010年江苏省对口单招考试数学大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附件二: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大纲本考纲主要依据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并结合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际研究制定。以省编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材14册内容为考试复习范围。本考纲既注重考查考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又注重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一、命题原则1、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贴近教学实际,既注意全面,又突出重点。总体涵盖面不应少于教材所含知识点的70%,对于支撑数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如函数、数列、三角函数、不等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应作为主要考查内容。2、对数学

2、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考查,结合数学知识与能力一并进行考查。考查中强调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有效检测考生对中等职业教育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掌握程度。3、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以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解决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考查考生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1)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求解。(2)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3)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规律等。(4)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3、5)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对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作出分析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予以解决。(6)数学思维能力: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或模式)。4、命题要保持相对稳定,体现新大纲的精神。力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既要使一般考生能得到基本分,又要使优秀考生的水平得到显现。二、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答的形式,试卷将提供考试中可能会用到的比较复杂或不容易记忆的数学公式。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卷满分150分,考试不使用计算器。三、试卷结构

4、全卷包括卷、卷,卷为选择题,卷为非选择题。试题分为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题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理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简单应用题等,解答题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理过程。上述三种题型分值分别为48分、24分、78分。试卷由基本题、一般题和较难题组成,所占比例约为40%、50%、10%。试卷所涉及的知识由代数、三角、平面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和概率统计(含数据处理)五个模块构成,这几部分所占分值依次约为40%、15%、20%、10%、15%。四、考试内容及要求对知识的考查要求依次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在下表中分别用

5、A、B、C表示)。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最基本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按照一定程序和步骤照样模仿,并能(或会)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认识。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有较深刻的认识,知道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能对所列知识作正确的描述说明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利用所学知识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比较、判断、讨论,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掌握:要求能够应用所学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具体考查要求如下:内 容要 求ABC1集合集合及其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交集、并集、补集命题的四种形式充要条件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2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基本不等式区间的概念一元二次不等式含绝对

6、值的不等式|ax+b|c(或c)3函数函数的概念与表示 函数的基本性质反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对数的概念(含常用对数、自然对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幂函数举例函数与方程函数应用举例4三角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正弦、余弦、正切函数诱导公式: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及正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及正切反正弦函数、反余弦函数、反正切函数的概念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应用5平面向量平面向量的有关概念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数量积6数列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

7、比数列等差、等比数列应用举例7复数复数的概念复数的表示复数的运算8概率、统计排列与组合二项式定理随机事件与概率古典概型独立事件的乘法公式互斥事件的加法公式抽样方法总体与样本总体均值、标准差用样本均值、标准差估计总体均值、标准差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及正态分布9立体几何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柱、锥、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平面及其基本性质直线、平面之间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平面之间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空间中线、面所成的角空间中点、线、面间的距离10平面解析几何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直线方程直线的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两条直线的交点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直线与圆、圆与圆

8、的位置关系椭圆的几何定义、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双曲线的几何定义、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抛物线的几何定义、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五、典型题示例(一)基本题1已知集合P=x|x=2n,nN,T=x|x=4n,nN,则PT=( )x|x=4n,nN x|x=2n,nN x|x=n,nN x|x=4n,nZ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集合之间的关系及其运算【答案】2已知a、b、cR,那么一定有( )abac2bc2 ab a3b3 a3b3 a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不等式的性质【答案】3已知数列的前n项的和Sn=2n2+1,则a5=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数列前n项的和Sn与an之间的关系【答案】184在ABC中,AC

9、2,BC1,(1)求AB的值;(2)求sinA的值【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余弦定理的应用【参考答案】解:(1)由余弦定理可知,在ABC中, ,所以(2)由0,且,得0C,从而由正弦定理, 解得所以sinA的值为(二)一般题5“”是“”成立的( )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答案】6已知向量a=(2,-1),b=(x,-5),且a(a+b),则x等于( )1 -1 C5 -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向量数量积及其坐标运算【答案】7有4名男生2名女生共6人排成一排,则女生不相邻的不同排法共有( )120

10、种 720种 480种 560种【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排列组合的应用【答案】8甲、乙两名选手各射击10次,击中的环数如下:甲:10 9 8 8 9 6 6 8 8 8,乙:9 8 8 7 7 7 9 8 8 9,其中水平发挥比较稳定的选手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答案】乙9据市场调查,2001年某食品厂产品的销售量y(公斤)是时间x(天)的二次函数时间从这年的第一天开始,1x365,第180天销售量最高,销售量为2500公斤;且第260天的销售量为2100公斤(1)写出函数yf(x)的函数表达式;(2)如果产品日销售量在900公斤或900公斤以上,那么这一天就盈利请问这一年中

11、哪些天盈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次函数的应用【参考答案】解:(1)由题意可设f(x)=a(x-180)2+2500(x,且xN),因为当x260时,y2100, 所以2100a(260-180)2+2500,解得a=,所以f(x)= (x-180)2+2500(x,且xN)()若某一天盈利就必须这一天销售量在900公斤或900公斤以上,则f(x)900,即(x-180)22500900,解得20x340所以这一年中从第20天到第340天是盈利的(三)较难题10已知点A(1,0)是焦点在轴上的双曲线上的点.(1)若N,双曲线的离心率,求双曲线方程;(2)过(1)中双曲线的右焦点F作直线,该直线

12、与双曲线交于P、Q两点,直线的倾斜角为.设弦长PQ=4,求角.【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双曲线的方程和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参考答案】PQxyoFA第10题图 解:(1)因为点A(1,0)在双曲线上,所以m=1 在双曲线中, ,因为,所以n3,即n2又因为, 所以n=1所以双曲线的方程为 (2)由(1)可知,双曲线的右焦点F为(,0)由题意可知,若直线l与x轴垂直,则PQ=2与PQ=4矛盾,所以直线l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设直线l的斜率为 k,P、Q两点坐标分别为(x1,y1)和(x2,y2),则直线l的方程为联立方程组,得 , , 将代入,消云y,得:,若k2=1,则若直线l与双曲线的两条渐近线之一平行,这和直线l与双曲线交于P、Q两点矛盾,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