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教案16 苏教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70289781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教案16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教案16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教案16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教案16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教案16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教案16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教案16 苏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教案16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3)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2过程与方法(1) 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2) 通过比较阅读,理解孟子的理想。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2难点: 明白“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嗟来之食”的故事。(二)自读感知,整体把

2、握1请一位同学诵读鱼我所欲也,其他同学认真听。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读音、句读的差错,标记出来以便纠正。【投影提示】箪dn 蹴c 不屑xi 羹gng 恶w 弗f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解初步感知课文,标记出有障碍的字、词、句。讨论解决。3内容概述:孟子要求人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该做到“舍生取义”。(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提示】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

3、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之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后,是怎样论证的?【提示】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行,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能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向为

4、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3文章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投影提示】运用了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和排比的修辞方法。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此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

5、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4 问题探究: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阐明观点。【提示】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

6、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四)课内小结 人人都知道“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然而只有贤者能把这一主张贯穿于他人生实践的始终,而一般人由于受环境的牵制,往往会改变初衷。因此,孟子的教诲就愈加地可贵。(五)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1、 给加点字注音。箪(dn) 蹴(c) 不屑(xi) 羹(gng) 弗(f)2、 翻译句子。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不用。 3、 填空。鱼我所欲也一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能力提升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鱼,我所欲也

7、;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A.屋舍俨然B.故患有所不辟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且人患志之不立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同舍生皆被绮绣是进亦忧,退亦忧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5.根据文段

8、内容填空。 选段中,作者将 生比作鱼,将 义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文段中的“贤者 ”这个词含义相同。 6.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翻译:由此可见,采用某种手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开放探究 7.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 答: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快速回顾与

9、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1自读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疏通课文。【投影显示】畎亩(qun)傅说(yu)胶鬲(g) 拂士(b)2研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1)文章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作者举例想要说明什么?(2)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例子。(3)文章2、3节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道理论证,要阐明的道理是什么 ?(4)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 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提示】(1) 都出身贫贱,经历磨练都都大有作为。想说明的是:要想成才必须经过磨练。(2)如:韩信、爱迪生、诺贝尔、居里夫人等(3) 个人成才和国家存亡都有经历磨

10、练。 (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3。即席演讲:当我遭遇挫折的时候(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层层推理,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这个结论告诉我们成才和磨练之间的关系,它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对待苦难与挫折。【延伸阅读】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阅读建议】 生死关头,一碗水、一顿饭就可以救活自己,但是有志气的贤者坚决不接受,因为,在他们心里还有比生

11、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尊严。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也让我们向他们学习吧。(四)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 增 (增加 )衡于虑 衡 通 横 ( 阻塞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 弼 ( 辅弼,辅佐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出则无敌国外患 如果 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法家拂士 , 敌国外患 。能力提升阅读文言语段,完成题目。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

12、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带子)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醲而饫肥羊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吾赖是以食吾躯_供养,养活 洸洸乎干城之具也_保卫 _ 果能授孙吴之略耶韬略,兵法 _ 赫赫乎可象也_效法 5、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例句:峨大冠、拖长绅者A、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B、良殊大惊,随目之C、尔安敢轻吾射 D、殚其地之出6、把划线句子译

13、成现代汉语现在你不去查看那些欺骗的行径,却来查看我卖的柑。开放探究7、读下面一则幽默,按要求作答。 难以从命一位女生坐在座位上,嘴里拼命地嚼着口香糖,脚却伸到课桌旁的通道里,被老师发现了。“玛丽!”老师严厉地大声叫她。“老师,什么事?”这位女生问。老师正色道:“把口香糖从嘴里吐出来,把你的脚放进去!” 修改划线处老师的话语,使之句意明确,让女生不会难以从命。 改句:例:把口香糖从嘴里拿(吐)出来把你的脚放到课桌下(收回去)! 五 、资料链接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14、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其目的虽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主张社会分工,却由此导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他的哲学体系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对后来宋代儒学影响很深。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法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迂阔,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