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县者密镇茂村村易地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及地质灾害移民搬迁项目申请报告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0287949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塘县者密镇茂村村易地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及地质灾害移民搬迁项目申请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平塘县者密镇茂村村易地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及地质灾害移民搬迁项目申请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平塘县者密镇茂村村易地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及地质灾害移民搬迁项目申请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平塘县者密镇茂村村易地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及地质灾害移民搬迁项目申请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平塘县者密镇茂村村易地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及地质灾害移民搬迁项目申请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塘县者密镇茂村村易地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及地质灾害移民搬迁项目申请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塘县者密镇茂村村易地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及地质灾害移民搬迁项目申请报告(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塘县者密镇茂村村易地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及地质灾害移民搬迁项目建议书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一、项目概况(一)项目概要1、项目名称:平塘县者密镇茂村村易地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及地质灾害移民搬迁项目2、建设地点:者密镇茂村村3、项目建设单位:者密镇人民政府4、项目法人代表:田敏(者密镇人民政府镇长)5、项目主管单位:平塘县人民政府6、项目性质:新建7、建设规模内容:此次移民搬迁大约需占用土地140亩。移民安置房451栋91102,安置2030人;新建幼儿园1个;新建卫生室1个;新建文化活动广场1个(含公园);村庄绿化植树10000株;新修过境大道一条长1000米,宽30米;附属街道、路灯、水、电、路等

2、基础设施。8、建设期限:2012年至2014年9、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9310万元,其中,争取上级项目资金2100万元;资本置换方式注入资金3300万元,农户自筹3910万元。(二)移民村基本情况者密镇位于县境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南坡向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上,全镇以山地为主,海拔740米,其中,山地面积175.06平方公里,丘陵面积27.92平方公里,坝地面积6.4平方公里。者密镇是平塘县南下通道的主要大镇,位于平塘县东南部,距县城29公里,距省会贵阳市208公里,处在关(上)四(寨)公路、吉古至四寨公路的交汇处。东接独山县尧梭乡、上司镇,南与四寨镇相连,西与摆茹镇为邻,北与平湖镇和

3、卡蒲乡接壤。者密镇辖1个居民委员会,8个行政村,157个村民组,119个自然村寨。8个村是金玉村、茂村村、六硐村、平河村、甲青村、拉关村、甲拉村、拉岩村。全镇总面积209平方公里,东西距离22.85公里,南北相距19.45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20576人,农业人口18996人,占总人口的97%,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5%,其中毛南族人口占79.3%,是县内毛南族人民居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主要分布在金玉、茂村、六硐、平河、甲青、甲拉等村)。该镇处在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312天,年平均降雨量1259毫米。气候条件

4、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生长,对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茂村村距者密镇政府中心驻地1公里,处在分往四寨至广西,者密镇政府至卡蒲至独山,六洞至平塘县城三个方向的交汇点,已与镇中心相接形成,具备小城镇建设发展所需的区位、土地、交通、水、电、通讯设施等的必要条件,且在2011年期间,已聘请有资质部门测量测绘完成了该地的土地及规划设计。二、项目建设背景者密镇甲青村、拉关村、甲拉村、拉岩村4个村大部分贫困农户还生活在环境恶劣的边远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地处边远,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干旱缺水,有些村组不通闭路电视,上学难、行路难、就医难、生活难成了当地群众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村自然条件差,生存环

5、境恶劣,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相当部分农户生活在高山区、石山区、深山区,且居住分散,公共基础设施极度匮乏,建设成本高,虽然国家对这些地方加大了扶持力度,但受自然环境所限,只能暂时解决这些贫困农户的温饱问题,不能从根本上使这部分群众摆脱贫困。这4个村需易地移民或生态移民安置的共有440户1980人;六硐村、平河村、茂村村下茂组、列华组存在地质灾害危险,约需要搬迁安置的共有370户1665人,外加金玉村部分村组需要部分生态移民、地质灾害移民安置160户720人,全镇共需进行易地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和地质灾害移民的共有970户4365人。实施易地扶贫安置工程和生态移民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

6、略的重要举措,把易地扶贫安置工作和生态恢复建设密切地结合起来,对从总体上减少贫困人口,促进边远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人民群众居住环境的改善,缓解了因过度垦荒而造成的大面积水土流失的矛盾,生态环境得到了相应保护,迁出地、迁入地群众倍感党和政府政策的温暖,更加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通过集中安置到交通便利、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依托小城镇发展二三产业,依托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发展种养业、开展加工运输等方式谋求发展。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一)必要性1、不合理的能源利用方式,破坏生态资源。需搬迁农户大都居住在高山地区,由于道路、交

7、通的问题,主要替代能源煤运不进去,农户的取暖方式仍旧是薪柴,农户为了日常生活和冬季取暖,就采伐当地的树林,致使树林大面积的丧失,对野生物种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破坏了生态环境。2、落后的耕作方式,加重了水土流失。需搬迁农户居住在高山边远地区,受交通及科技条件的限制,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由于居住地大多是山地,耕地大于25的坡耕地还很多,传统的毁林烧荒种地的耕作方式普通存在,传统的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大面积毁林开荒,破坏了植被,一遇雨季,形成山洪,雨水带走大量的表土,造成水土流失。3、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加重了地质灾害的威胁。需搬迁农户住处地域面积大,山势险要,地质灾害的隐

8、患多,更加之深山区人为活动的影响,曾发生过重大山体蠕动、滑坡、崩塌现象。4、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工程后,生态建设得到了加强,局部植被恢复初见成效,但长远预期不容乐观。经过退耕还林,植被恢复初见成效,国家退耕还林的粮食和资金的补助分别为5-8年,5年、8年以后林木见效不太明显,农民得不到较高经济效益,就极有可能出现复耕现象。 综上所述,实施移民搬迁是维护生态平衡,降低治理成本的需要,更是改善群众生存环境、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需要。首先,实施生态移民,使群众迁出深山地区,可以有效减少滥垦乱伐,使自然植被自我修复,提高森林覆盖率,使水土、林木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大

9、大降低治理成本,同时,杜绝高山零星户野外用火造成的森林火灾,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和群众的人身安全,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其二,实施移民搬迁,可以消除诱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减少地质灾害对群众的威胁,降低防治的费用和支出。其三,移民搬迁主要是居住在深山区的贫困群众,这些地区水、电、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条件差,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生存条件恶劣,当地群众就医、就学、行路困难,信息闭塞,缺乏脱贫致富的基本条件。(二)可行性1、国家、省对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及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工作的高度重视。迁出地多是高山、深山区域,土地贫脊,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没有保障,基础设施落后,改善基础设施难度大,人畜饮水困

10、难,人口素质差、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经济基础薄弱,尽管多年来投入资金扶持,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严重制约社会和诣发展和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由此,国家、省通过进一步总结,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社会和诣发展的有力措施。2、具备搬迁安置的条件安置点地处者密镇茂村村,是者密镇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点规划区,该处地势开阔,交通便利,自来水及各种通讯线路均齐全,且已有100多户人家在此居住,经多年的建设,基础设施条件相对完善,功能健全,接纳承载人口居住空间大。迁入后不但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且促进持续发展。3、群众搬迁要求迫切、积极性高。他们祖祖辈辈受交通不便、吃水

11、困难、贫困落后之苦,搬出来且实现脱贫致富是他们长期梦寐以求的愿望,因而对移民搬迁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渴望。4、通过实施移民搬迁,可以集中发展支柱产业,集中搞项目建设,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减少返贫人口,巩固扶贫成果,降低扶贫成本,提高扶贫效益。五、经济发展思路结合者密镇实际,搬迁户入住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保障其经济发展。1、积极协调耕地,解决基本口粮田。2、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3、依托区位优势,从事加工、销售、服务业。4、积极促进劳动力合理支配和转移。第二章 设计依据、原则一、设计依据1、国家发改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的实施意见计投资(2001)2543号 2、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委

12、“关于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安置(试点)工程意见的通知”黔府办发(2001)85号3、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国家以工代赈易地扶贫安置(试点)工程的意见”黔南府办发(2003)123号4、黔南州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规划(20012015)5、平塘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规划(20012015)6、黔南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转下达黔南州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二、设计原则、指导方针及搬迁对象的选择1、设计原则参照国家有关方面的规范,首先是遵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其次合理确定规模,充分利用

13、现有资源,节约能源,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第三,推广节能技术,力求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第四,贯彻执行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遵照国家易地扶贫有关规定:(1)坚持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户方能安排易地扶贫搬迁的原则;(2)坚持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3)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原则,紧密结合城镇化、旅游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4)坚持群众自愿参与、自力更生;(5)坚持统筹安排、政策保障;(6)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7)坚持统一规划、统一集中选点;(8)坚持统一设计、统一质量标准;(9)坚持统一竣工、统一验收。2、指导方针:

14、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政策协调、讲求实效3、搬迁对象的选择:扶贫搬迁对象为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生态地位重要、“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的贫困农户。具体条件为:(1)居住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基本丧失生存条件和土地负担过重;(2)居住在新阶段扶贫重点村中,有一定商品经济意识,生活技能、筹资能力、主要劳动力年龄不超过45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优先安排;(3)受自然条件限制不宜修公路,或修公路代价高于扶贫搬迁的;(4)居住地水源匮乏,取水点水平距离在1公里以上或垂直距离100米以上的;(5)退耕还林、生态治理后面临新的生存危机的;(6)遵纪守法,实行计划生育,愿意易地通过自己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15、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一)项目建设目标充分发挥优势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坚持“村容靓丽整洁、基础设施完备、创意超前新颖、设计科学合理、便于实施操作”的原则,进行统一设计规划、统一建筑标准,建设砖混结构平房,抗震要达到里氏8.0级。同时必须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保证水、电、路等各种配套设施的完善,注重住房的生态环保,做到住房100年不落后。(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群众自愿、政府扶持的原则,帮助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点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贫困

16、群众实现移民搬迁安置,改变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提高群众的健康生活水平和稳定发展能力。(三)基本原则1、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充分调动移民户搬迁的积极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特别注重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2、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就近安置的原则。根据资金筹措能力和安置条件就近安置,确定移民规模和范围要科学合理,注重安置方案的经济性、可操作性。要统一编制搬迁规划,移民新村要做到布局合理、思路超前。规划搬迁和安置工作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3、坚持移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