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比较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028406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比较(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比较教育思想比较孟子荀子地位“思孟学派”=子思+孟子(最有影响,对孔学贡献最大)被称为“亚圣”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理论总结者核心和主张(人性观)“仁学”性善论内省充分肯定人的主观作用“礼”性恶论外铄说重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知识传授,对孔子编订的“六经”进行继承和改造对经学发展有很大影响“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性善论的内容:善性即仁义礼智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理论价值:人生来是理智的象征,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政治上:“施仁政”“民本”根本在于“得民心”教育的作用:求放心,恢复已失去的善行。 “存心”“养心”,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行。性恶论的内容:人

2、的本性本来是恶的,但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可以改善。辩证法矛盾: 性伪之分:后天的“伪”,先天的“性”之所以“恶”是人生来好利,为争夺利益就产生暴力。 性伪之合:平等、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内在的统一性。 化性成伪:环境、教育和个体的努力,人的贵贱、智愚、贫富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学习;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明人伦”和教育目的:为政治服务,“人伦”有五对关系,体现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关系,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教育内容:孝悌,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孝悌伦理道德基础。目的:注重教育的社会作用,使化性成伪。教育内容:儒经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重礼乐礼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礼可

3、使上下有别,乐可使上下和谐。培养目标“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内在与每个人身上,就是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强调精神财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确立崇高的志向并坚持不懈,有浩然之气)(加强意志锻炼,在逆境中得到磨砺)(清心寡欲,不受外物的诱惑)(凡事严于律己,反躬自问,从自身找原因)大儒的培养目标: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要德才兼备。德人格独立,忠于君主;才懂得用礼来治国。层次:俗儒、雅儒、大儒 (仅外表,宽衣博带,但对先王之道仅会教条背诵,全然不知所用即读死书,外表斯斯文文,肚子里没什么实用货的人) (不侈谈“先王”,却懂得取法“后王”

4、,虽不能理解“法典”所未载和自己所未见的问题,却能承认未知,显得光明而坦荡) (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不仅知识广博,而且可以从已知推到未知,自如的对付新事情、新问题即集前两类人无法达到的优点于一身)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教与学的活动要体现理性自觉,遵循和发挥和发展人的内在动力。自得学习、修身的关键!主动精神,“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处,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身,资之身则左右逢源。”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收获,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知识。(比如现在我正在整理孟子的思想和荀子的思想,就是所谓的自得之,发挥自身的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动、教师辅导之,主张独立思考。

5、“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必要,但应求理解,不能盲目轻信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教学过程:“闻见知行”四个环节,行学习的最终目标,过程中阶段和过程的统一,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层层深入。(实践)闻见是教学的起点,基础,也是知识的来源(所谓的感性知识,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作用,获取的直接经验)知是思维的过程,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使得经验和知识能够内化到自身的认知体系中去HOW TO REACH注重知识和阶段的层层递进,只有先由学、思而得的知识还带有假设的成分,是否切实可靠,只有通过行来检验才行,这是不可违背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就说荀子很强的一点就是运用了诸多有关辩证法的知

6、识还有认识论。)孔子和荀子有关师道的观点对比孔子后人尊称其为“万世师表“具备的几个条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好才能教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仁者爱人”教学过程不应该仅仅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授的过程,而应做到教学相长,一起切磋学问,为学生答疑解惑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以身作则是师道的又一根本所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动作学生,表率的作用。荀子最为提倡尊师,提出“天地君亲师”把教师与礼法和礼义并提,是化身与本体的关系。强调教师要有崇高的威信,还要学生无条件的服从教师绝对化,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和主动,把尊师看成是与国家兴衰和法制存废的标志。把教师职业提到那么高的层次,也可以看出不是人人都可以为师的条件:要有尊严和威信 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 要能循序渐进,诵说不凌不乱 精通细微道理,并加以发挥(以小见大,小事情,大学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