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复习资料整理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70275737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学复习资料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体解剖学复习资料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体解剖学复习资料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体解剖学复习资料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体解剖学复习资料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学复习资料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学复习资料整理(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 级人解复习指导与作业第一章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物质转运可归为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种形式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与类别神经元神经元的结构 :a. 胞体:b. 突起:轴突树突题:什么是易化扩散?举例说明相应的通道类型 易化扩散:物质借助细胞膜结构中某些特定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差通过细胞膜, 称之为易化扩散。可分为2 种类型1. 是以 “载体” 介导的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2. 是以“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K+、Na+、Ca2+等离子通道类型:电压依从性通道这类通道的开关决定于通道蛋白所在的两侧的电位差。分布于神经纤维和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属于此类。化学依从性通道 这类通道的开关决定于特

2、异性作用于细胞膜的化学物质(如递质、激素或药物等)。这些化学物质组成了调节生理机能的信号 物质简述上皮组织的特点与类别和分布上皮组织的特点:1 由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2 上皮组织内一般没有血管和神经。3 上皮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极性。类别:一) 被覆上皮1.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分布于心血管、淋巴管内壁间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单层立方上皮:分布于肾脏、甲状腺、睫状体、脉络丛等处单层柱状上皮:小肠、输卵管等处 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呼吸道的腔面。2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角化复层扁平上皮:位于皮肤表面非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食管及阴道等处

3、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和男性尿道变移上皮:排尿管道的腔面二)腺上皮:外分泌腺与内分泌腺简述结缔组织的特点与类别一、 特点:1 细胞成分少,间质成分多2 细胞没有极性,分散存在于细胞间质中。3 富有血管和神经。4 分布广泛,结构和功能多样,具有支持、连接、充填、营养、保护、修 复、防御等功能。二、分类: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软骨 骨 血液第二章骨的类型 长骨、短骨、扁骨及不规则骨四类。骨的连结骨连结: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构成骨连结。骨连结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接。肌肉的一般形态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四种。骨肌的特性骨骼肌特性有以下几

4、方面:1 伸展性和弹性2 兴奋性和兴奋的传导性3 收缩性肌肉的收缩一)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1)等张收缩 是指肌肉收缩时仅表现为肌肉长度缩短,而肌肉的张力不变。(2)等长收缩 表现为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发生变化。2 单收缩和收缩的总和一次单收缩可分为 3个时期:潜伏期:从施加刺激到肌肉开始收缩的时期; 收缩期:从肌肉开始收缩到收缩达到最大时期; 舒张期:从肌肉收缩最大到肌肉恢复原状时期。(2)收缩的融合和强直收缩如果刺激的间隔短于单收缩的时程,则多个单收缩会叠加起来,发生收缩的总和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间隔时间短于单收缩的时程,而且后来的刺激均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结束之前到达肌肉,则形成不完全强

5、直收缩,其收缩曲线仍可分 辨出各个收缩波。完全强直收缩:若刺激频率再增加,后来的刺激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结束之前到 达肌肉,则各次收缩完全融合起来,肌肉维持持续收缩状态,形成完全强直收缩。第三章第二节:刺激与兴奋、兴奋性等一系列的概念*刺激:凡是能引起机体活的细胞,组织的活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任何环境因子*兴奋: 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反应*兴奋性:物组织和细胞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产生电冲动的能力和特性,称 为兴奋性。兴奋性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静息电位及产生的机制卜息电位(res ting potential,RP)是指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机制: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

6、是由于细胞膜对特定离子进出细胞的控制,导致细 胞膜两测存在跨膜浓度梯度而产生的。静息状态下,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几种主要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同的。当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与促使K+向外扩散的力达到平衡时,即形成 K+电-化平衡 (electro-chemical equilibrium)状态时,就是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大小主要受细胞内外K+浓度的影响。动作电位及产生的机制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之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可以沿 细胞膜快速传导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机制:动作电位是由于钠离子内流形成的动作电位与局部兴奋的区别1. 动作电位一

7、经产生,就达到它的最大值,其幅度不因刺激强度的变化而 变化,向下刺激时动作电位是不产生的,即动作电位是“全或无”传导, 而局部兴奋不表现为“全或无”特征,其反应的幅度随刺激的强度增大而 增大2. 动作电位可以沿着细胞膜以脉冲的方式不衰减地传导至整个细胞,而局 部兴奋不能兴奋,只发生在受刺激的局部,且电位的幅度是衰减性分布,3. 动作电位的波形不可重合,而局部兴奋可以总和叠加4. 动作电位存在不应期,而局部兴奋无不应期5. 动作电位不易受环境影响,而局部兴奋受环境影响第三节: 神经肌肉接头(突触)的结构及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传递的特征一)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二)突触

8、信息传递的过程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末梢膜上的Ca2+通道开放,使膜外浓度高于膜内 的Ca2+流入膜内;由于Ca2+的内流,使突触小泡的膜与突触前膜贴附、融合,向突触间隙释放化 学递质; 释放出的递质弥散到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 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膜电位的变化。三)突触传递的特征1 单向传递2 突触延搁3 总和4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5产生的突触后电位是局部电位性质的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一)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等), 作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导致细胞膜Na+内流增加,出现去极化电位,二)抑制

9、性突触后电位(IPSP)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末梢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如Y -氨基丁酸、甘氨酸 等),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主要打开后膜上的Cl 通道,Cl 内流, 引起了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的超极化, 外周递质与受体(乙酰胆碱递质与受体类型及分布 去甲肾上腺素递质与受体类 型及分布)一)乙酰胆碱(Ach)1. 分布:全部躯体运动神经交感和付交感节前纤维 付交感节后纤维 支配汗腺和舒血管平滑肌的交感神经我们把以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称胆碱能神经。2. 受体分M型和N型,N型又分N1型和N2型。M 型:分布于付交感节后神经支配的细胞膜上;N 型:分布于交感、付交感节前神经突触后膜上的为

10、N1 型;分布于骨骼肌终板 膜上的为N2型。二)去甲肾上腺素(NE)1. 分布:绝大部分交感神经(除去上述提到的部分外)以NE为递质。 我们把这类神经称为肾上腺素能神经。 受体分a型和0型,P型又分0 1型和0 2型。a型:与递质结合主要是兴奋作用,也有抑制作用。绝大多数平滑肌均有分布。P型:P 1型分布于心肌,产生兴奋作用。P 2型 与递质结合主要是抑制作用(除心肌外,绝大多数内脏平滑肌 分布此型),反射活动的规律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时间上、空间上和强度上互相影响和制约, 使机体各种反射活动互相配合,按一定的顺序和强度进行,以适应机体的需要, 这种现象称为反射活动的协调。1. 交

11、互抑制 指一个中枢的兴奋,引起其它相关中枢的抑制;或者一个中枢的 抑制引起其它相关中枢的兴奋。如动物吸气中枢和呼气中枢就总是交互抑制的。交互抑制是广泛存在的重要的反 射协调方式。2. 扩散 一个中枢的兴奋或抑制通过突触联系,扩布到其它中枢的过程,称 为扩散。前者引起其它中枢的兴奋,互相加强,叫作兴奋的扩散;后者引起其它 中枢的抑制,互相削弱,称为抑制的扩散。3. 优势原则 当某一反射中枢受到强热刺激而发生强列兴奋时,它就在中枢神 经系统内部占着优势,抑制其它中枢原有的反射活动,就叫优势原则。4. 反馈调节 中枢普遍的反射协调方式。中枢神经元广泛的环状联系方式,是 实现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5.

12、后放 中枢兴奋都由刺激引起,但当刺激的作用停止后,中枢兴奋并不立即 消失,反射常会延续一段时间,即为中枢兴奋的后放。 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刺激越强,则后放就延续的越久。后放发生的机制之一在于反射中枢内神经元环路式结构,使得兴奋在中枢来回传 播,相互影响。第四节:脊髓的基本结构(灰质分区 白质中的重要上传束与下传束 交感神经 与副交感神经中枢)内部结构: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还包含有中央管灰质(1)前角(柱):由支配骨骼肌运动的传出神经细胞组成(2)后角(柱):其尖端指向脊髓后外侧沟, 主要是接受脊神经后根传入。(3)侧角(柱)、骶副交感核: 在横切面上略呈三角形,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胞体, 在

13、2 4 骶节处,有骶中间外侧核,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起始核。白质重要的上行传导束1)薄束和楔束 传导来自肌、腱、关节和皮肤感受器的冲动。薄束传导来自下 肢和躯干下部的冲动;楔束传导上肢和躯干上部的冲动。2)脊髓丘脑束 其纤维起于后角固有核,经白质前连合到对侧上升,止于丘脑。 传导痛觉和温度觉。3)脊髓小脑束 传导来自肌、腱的无意识本体感觉重要的下行传导束1)皮质脊髓侧束 自中央前回的大锥体细胞和其它锥体细胞,下行终止脊髓前 角运动神经元,其功能是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分皮质脊髓前束和皮质脊髓侧 束。2)红核脊髓束 起自中脑红核,下行终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其功能是调节 骨骼肌的肌紧张。3)前

14、庭脊髓束 起自中脑前庭核,下行终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其功能是调节 骨骼肌的肌紧张。4)网状脊髓束 起自脑干网状结构,下行终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其功能是 调节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结构与分布的区别1中枢部位:交感神经系统:T1L3灰质侧角;副交感神经系统:脑干III、 IX、X对脑神经和脊髓骶段(24节)侧角2. 神经节位置:交感神经系统:离效应器远;副交感神经系统:离效应器近 或在效应器壁内3. N纤维长度:交感神经系统:节前V节后副交感神经系统:节前 节后4. 纤维数量比:交感神经系统:节前:节后=1 : 1117副交感神经系统:节 前:节后=1 : 25. 支配的

15、效应器:交感神经系统:较 广 泛; 副交感神经系统: 较 局 限6、释放递质:交感神经系统:释放递质:节前纤维为 ACh少部分节后纤维为 ACh大部分节后纤维为 NE副交感神经系统:释放递质:节前、节后纤维皆为 ACh脊神经的前根、后根和前支、后支 前根:含运动性纤维。后根:含感觉性纤维(脊神经节)。前支:混合性纤维,常组成丛。分布于颈、胸、腹和四肢的骨骼肌和皮肤。 后支:混合性纤维,节段性布于颈、项、背和腰骶部的深层肌和皮肤。躯体传出和交感传出的不同脑干组成(10 对脑神经的位置与功能) 伏于颅后窝枕骨大孔与鞍背之间的骨面。分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丘脑分区(不同部位的核团与感觉功能的关系) 丘脑主要核团的功能前核群:与内脏功能调节及情绪活动有关; 内侧核群:是维持机体警觉水平及整合感觉和运动冲动的结构基础; 外侧核群:是全身各种感觉传入投向大脑皮质的中继站; 内侧膝状体:听觉的皮层下中枢;外侧膝状体:视觉的皮层下中枢 所以,丘脑是皮质下感觉中枢,如丘脑一侧受损,会出体对侧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