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0266859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94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地球的面貌(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单元整体说明单元教材分析本章教材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认识地球”一节,教材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蕴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材从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人们可以利用不同方法制作不同用途的地图,并能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地图。“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教材首先通过“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南北半

2、球图等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和具体的数据,向学生传递了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及其面积比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了一种说明问题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直观与抽象图片的结合展示,以及大洲轮廓图的绘制等手段,让学生对大洲大洋的面积、名称及其排序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世界的地形”一节,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什么叫地形、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海拔和相对高度等概念,然后从运用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概念入手,对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而等高线知识的学习,则为地形图的学习以及后续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等高线的判读则对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

3、到抽象思维的提升做了很好的热身。“海陆变迁”一节,教材分别从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运动两部分来说明,通过大量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是极好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素材,从假设到推理,再到实践验证,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这一过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学方法。而魏格纳的事迹,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难得案例。单元知识结构地球海陆分布世界地形地球的面貌海陆变迁海陆分布特点七大洲四大洋地球形状地球大小地 球 仪陆地:(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海底:(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大洋中脊)地形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大陆漂移假说

4、板块构造理论(六大板块)单元整体目标知识与能力1 掌握地球形状、大小。能在地球仪上指出重要的经线和纬线,并能确定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2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3 能够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运用地图识别各种地形类型,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称,以及他们所在的大洲。4 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关系。过程与方法1 了

5、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并能简单表述或图示古代人类的认识方法。2 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模型。3 学会绘制海陆轮廓图。4 了解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思路。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学习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破除迷信思想,培养科学精神。2 通过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以及为验证这一假说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单元重难点一览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地球的形状、大小。2七大洲、四大洋地理分布。3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及世界两大山脉带、著名的高原、平原等。4地图上各种地形的表示方法。5地表形态是在变化中的。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1对地球形

6、状的认识方法。2地球仪、经纬网。3能够将地形知识与抽象的地形图对应起来,并能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形判读。4能够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地理现象。单元学情分析关于地球的形状、海陆分布、海陆变迁等知识,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应该有了初步地了解,学生获取信息的广泛性和便捷性已经今非昔比,他们大脑中储存的各种信息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比如李四光、布鲁诺、哥伦布等人的事迹他们在小学中就有所接触,而且这些知识往往是初中学生最关心的基本问题,他们往往从这些问题开始思考世界、认识世界,在这方面有着很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是非常丰富的

7、。需要明了的是,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递一个地球形状、海陆变迁的信息,而是要让学生在接受这一信息的过程中,思维和技能都有所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有所升华。而这正是初中学生这一年龄段的薄弱方面,他们已经获得的知识往往是点多面广脉络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够清晰,知识的产生过程不够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还不够稳定丰富。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他们头脑中散乱的信息得以条理化,在关注知识的同时,也关注知识产生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知识的积累中,人生也得以丰满。单元教学建议本章内容以宏观为主要特色,学生虽有一些知识储备,但鉴于初中学

8、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建议在教学媒体的选择方面应引起足够重视,通过传统教具或现代化手段等来促使学生的思维迁跃。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给每个学生配备地球仪,教师多采用教具演示或计算机课件演示。因为本章内容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学生也有着相对零散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探究欲望,建议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让学生多说、多想、多探究、多讨论,采用合作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方法。初中学生参与意识强,建议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内容,多让学生操作。动手操作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动手活动。如课本31页中提到的利用沙土做出各种地形等动手练习,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也可以

9、利用橡皮泥等可塑性强的材料捏制、刻制。其他如制作地球仪、板块拼板制作等活动,都可以适当开展。鼓励学生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并相互交流,同时对如何搜集资料、交流资料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规范,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中应自然而明确的进行科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体现地理科学在丰富人生方面的宝贵价值。单元课时分配本章内容共包含四节,可用8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节认识地球2课时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2课时第三节世界的地形2课时第四节海陆变迁2课时第一节 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14-16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同时包含着人类对地球

10、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2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3 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并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地球形状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采取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同时注意强调科学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

11、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示能力。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使用是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使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突破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建议通过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所了解的信息,最终汇总出教学结论。设置一些启发性强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假如你是一个2000年前的古代学者,你会如何去猜测和验证地球的形状?通过什么方法来测量“天有多大?地有多厚?”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和经纬网,之所以成为难点,主要因为学生对立体几何知识还未深入接触,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尚有不足,所以需要利用实物地球仪进行难点突破,最终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包

12、含主要要素的地球仪模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2 学生每人发放一个小地球仪,教师准备大地球仪,并在赤道处利用透明胶固定红色线绳,在南北极点间连接两条黑色线绳,并使之可以根据需要转动位置。学生准备1 每人准备三根40厘米左右,颜色各异的醒目线绳,一个乒乓球、色笔。2 查找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方面的资料。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1思考地球形状方面自己所知所疑。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地球形状及认识过程和方法。2角色扮演,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3 环球航行就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3学生放飞思维,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4引导学

13、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作用和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4学生观察地球仪,提出问题。一、地球的形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小幽默导入新课。两支军队正在激战,一名士兵突然转头就跑,长官大声质问:为什么撤退?士兵回答:报告长官,地球是球形的,我从地球的另外一面绕到敌人后面去偷袭!“问:地球真的是球形吗?如何证明地球是球形的?(1)首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宣读自己的资料。(2)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正面评价,并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必要的“追问”,促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板书第一节课题:第一节 认识地球1 学生在领会这一幽默后,讨论回答教师提问。(1)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宣读资料。(2)小组

14、讨论如何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并绘制草图加以说明问题。2时空隧道。提出设想:假如你是2000多年前的一位学者,面对大地和天空,对其形状会做哪些思考或猜测?哪些自然现象会促使我们去思考大地的形状?2.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并绘制草图来说明自己的看法。3中国古代有哪些传说与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有关?讨论后板书:一、地球的形状:盖天说、浑天说4问: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破除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5讲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漫长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的认识水平的历史局限性。3学生讨论后发言(夸夫追日、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等)。4 学生可

15、能的回答:如望远镜、交通工具、自然条件、宗教迷信等。5听教师讲述。6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真正认识到了地球是个球体?教师重点介绍航行的艰辛,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探险精神教育。讨论后板书: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年9月-1522年9月7问:麦哲伦这一次环球航行就一定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吗?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6.学生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可以阅读书本,也可以说出自己所知。7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利用简图说明自己的观点。8讨论:如果环球航行还不能使你相信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的科技水平条件下,你有更好的办法吗?讨论总结后板书:宇宙观测: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9.展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强调:虽然不规则,但这种差别相对于地球庞大的体积显得微不足道,所以看上去像个正圆球。8.学生提出在现在科技水平下各种可能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相互质疑,使讨论更深入。9.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