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8单元 第26讲 可持续发展知识点精析精练与高考题预测 人教大纲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0265709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8单元 第26讲 可持续发展知识点精析精练与高考题预测 人教大纲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8单元 第26讲 可持续发展知识点精析精练与高考题预测 人教大纲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8单元 第26讲 可持续发展知识点精析精练与高考题预测 人教大纲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8单元 第26讲 可持续发展知识点精析精练与高考题预测 人教大纲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8单元 第26讲 可持续发展知识点精析精练与高考题预测 人教大纲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8单元 第26讲 可持续发展知识点精析精练与高考题预测 人教大纲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8单元 第26讲 可持续发展知识点精析精练与高考题预测 人教大纲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六讲 可持续发展I必记知识全览 (34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必记概念 可持续发展: 。一、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二、必记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 、 、 。二、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三、必记阶段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经历的四个阶段是 、 、 、 。三、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四、必记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有:工业生产中实行 ;农业生产中发展 。四、清洁生产 生态农业考点过关 过关斩将 一马平川考点祥解 精剖细解 入巿三分一、基本考点考点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发展阶段 历史时期 人地关系 出现的环境问题崇拜自然采

2、猎文明时期恐惧和依赖关系生物资源破坏,但对人类影响小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出现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征服自然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出现地区性公害和全球性灾难谋求人地协调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案例剖析 旁征博引 举一反三考题1 (典型例题分)下列人类社会形态与人类的环境观念、环境问题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崇拜自然没有环境问题 B农业社会改造自然环境问题已显露出来 C工业社会征服自然环境问题只发生在局部地区 D信息社会善待自然环境问题已得到解决考题1点拨:原始社会人类崇拜自然,对自然是恐惧和依赖

3、的,但采集和狩猎等活动仍然会对物种造成破坏,那时的环境问题非常轻微,但并非没有环境问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了,环境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进入工业社会,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人类试图征服自然,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问题在局部地区已演变成社会公害,全球范围内,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已危及人类生存;信息社会,人类逐渐认识到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开始善待自然,环境问题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和逐步治理,但问题远没有得到解决。答案:B总结提示: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和程度逐步扩

4、大,环境问题的内容和表现也在不断变化。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靠发展生产力。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例如18世纪以来先后出现的环境决定论、人类决定论和人地协调论等,就反映了近代人类对人地关系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并不是不可避免的,随着人类认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发展生产力,最终可以实现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考点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 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

5、续发展三方面。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 内 涵 地 位 目 标生态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内 容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有限的地球面积和有限的地球承载能力,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

6、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考题2-1 (典型例题分)“竭泽而渔,虽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虽得兽而明年无兽。”这句话启示我们( ) A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B要保护生态平衡 C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D要考虑区域差异考题2-2 (典型例题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严重污染的企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协调性原则考题21点拨:“竭泽而渔”和“焚薮而田”都反映了我们在利用自然环境的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的可持续性,否则会导致生态破坏,影响我们的后续利用。答案:B考题22点拨:发达国家为了减轻污

7、染的危害,而把污染严重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把污染转移给发展中国家,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答案:A总结提示: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内涵中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揭示了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即经济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环境保护的好坏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同时,环境保护也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所以,可持续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环境保护,而是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 考点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历史发展: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孕育着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2)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由

8、中国国情决定的。当前我国的国情主要表现为:人口压力大、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我们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 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人口过快增长主要导致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人均GDP增长缓慢;二是新增GDP中,用于养活新增加人口的数量多,用于教育科技以及扩大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少,社会发展受到威胁。资源短缺令人担忧:由于人口数量大,所以我国的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为相对短缺,即人均占有量少,加上人口素质偏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环境破坏严重。深刻的环境危机:a我国环境问题发展的总趋势是:近年来我国对环境的治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环境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局部地区呈现恶化趋势。b我国的环境问题与世界

9、环境问题是一致的,都表现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但在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环境污染过去主要集中在城市,现在乡镇企业发展后,农村的环境污年份耕地面积(万公顷)森林草地覆盖率()气温年较差()年降水量(毫米)河流含沙量()粮食总产量(万千克)人口(万)1970418334301.596003019804.410383704.5990035考题3 (典型例题)分析下表中我国北方某粮食产区1970年和1980年有关资料统计情况,解答相应问题。 (1)该地区19701980年内土地利用构成明显的变化是;耕地增长了约 ,同时 等土地面积明显减少。(2)该地区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

10、3)在这10年中,该地区每公顷平均产粮的变化及其原因是 ,人均产粮的变化及其原因是 。(4)坚持可持续发展,改善该地区环境状况急需染程度比以前大大增加。采取的措施是 。考越3点拨: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的粮食产量的变化以及采取的措施,是对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核。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表格中给出的信息,再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去回答。从表中数据分析来看,该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通过开荒增加耕地来解决粮食问题,导致森林覆盖率降低,农业生产环境恶化,人均粮食产量不能大幅度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显著改善。答案:(1)10森林草地 (2)森林草地覆盖率降低,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增

11、多,水土流失严重 (3)每公顷平均产粮减少,主要是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等造成的人均产粮减少,人口增长快于粮食总产量增长的结果 (4)加强植树种草,绿化工作,制止水土流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二、拓展与综合应用创新考点考点4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拓展考点) (1)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性,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就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观念是对传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挑战,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作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公众,必须

12、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2)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途径。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因为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所以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积极参加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考题4 (典型例题分)下列标志与国家或组织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Aa为中国环境标志,b为加拿

13、大环境标志,C为北欧委员会环境标志 Ba为北欧委员会环境标志,b为中国环境标志,d为加拿大环境标志 Cb为中国环境标志,C为加拿大环境标志,d为北欧委员会环境标志 Da为加拿大环境标志,b为北欧委员会环境标志,d为中国环境标志考题4点拨:a是德国“蓝色天使”标志,b是中国“环境”标志,C是加拿大的“环境的选择”标志,d是北欧委员会的“白天鹅”标志。答案:C总结提示: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自然中来再到自然中去的全部过程。如果某种产品或某种制造过程的全过程或全部环节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产品的生命周期就会延长,这样的生产就是可持续的生产。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它不仅包括公众

14、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与习惯。考点5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综合应用考点) (1)北京市东南部大兴县境内的留民营村是我国著名的“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2)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建设新能源。 (3)留民营村已步入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发展轨道。考题5 (典型例题分)下列做法属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是( ) A开垦红壤地区的荒山荒坡,发展立体农业 B退耕还林还草,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C为防止“赤潮”现象的发生,沿海地区采取休渔政策 D建立人工绿洲,是改变沙漠缺水状况的良好途径考题5点拨: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辨别,解决好这一题的关键是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开垦红壤地区的荒山荒坡,发展立体农业是不正确的,因为红壤地区降水较多,把荒山荒坡开垦为农田会导致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则是正确的。赤潮与捕鱼无关,主要是污染引起的,建立人工绿洲生态系统,是维持绿洲农业发展的可持续道路,但不能改变沙漠的缺水状况。答案:B总结提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