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良方课程理论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70235428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良方课程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施良方课程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施良方课程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施良方课程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施良方课程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施良方课程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良方课程理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施良方课程理论内容提要: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是我国第一本提供了课程理论分析框架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深化与发展我国课程教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该书在梳理了课程理论的历史和现状之后,重点论述了四方面的基本问题:(1)课程的三大基础学科对课程理论的影响和意义;(2)课程编制的要素、过程及原理;(3)几种主要课程编制模式的理论和特点;(4)课程理论的基本问题及发展趋势。施良方课程理论经典段落1、从20世纪初至今,课程理论的运行轨迹,我们似乎可以借用克利巴特对课程文献和实践中分析、归纳的三个隐喻来说明:加工、生长、旅游。“加工”提供一种工业的模式,它把学生想象为原料,由熟练工匠根据严格规定

2、,把它们加工成产品。“生长”的隐喻把教师比做园丁,他们清楚了解各种花木(学生)的特性,并给他们所需的养料。“旅游”的隐喻把教师比做导游,引导学生去领略各种风景(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每个游客看到些什么,或对什么感兴趣,取决于他们自己的背景。2、奥拉姆用戏剧的隐喻来说明课程:“课程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剧作家撰写的剧本,这是想象的课程(Curriculum Envisioned);第二种是导演和演员排练的形式,这是制作的课程(Curriculum Produced);第三是演员和观众所获得的东西,这是实施的课程(Curriculum Enacted)。”3、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科中两门

3、并列的学科。课程理论不是隶属于教学理论的分支学科。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作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的课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通过所设置的课程而进入教学过程的,教育目的或目标本身并不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课程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体现;教学则是以课程为中介展开的。作为教与学的内容,课程是教与学活动的中介,并制约着教与学的方法。正是通过这三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4、学校的各种专门科目如果没有与儿童的显示社会生活发生关联,就难以达到其伦理效果。我国教育界对课程问题的研究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和相当广泛的经验,但对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则刚刚起步,本书

4、试图在这方面作番尝试。通过对课程的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基础的探讨,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整个编制过程的分析与反思,对课程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的思索,对课程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对课程的历史、现状的剖析以及对未来课程的展望,从而确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理论的框架。裴娣娜教学论教学论是编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在借鉴国内外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教学论以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实践为线索,主要介绍教学论学科性质及其发展历史、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规律与原则、课程理论、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课堂管理、教学评价及教学艺术与风格等内容。 教学论旨在突

5、出针对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因此,在编写过程中采用案例引导、实践课堂等方式突出其实践性,同时也关注教学理论的拓展。 教学理论能否重新焕发生命、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掌握现代教学理论,使教学理论从“自在”走向“自为”,唤醒教师的理论意识,提升其实践能力。基于上述考虑,教学论既可作为高师院校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教师自学之用。教学论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教学原理部分阐明了基础理论和教学的一般理论。在基础理论方面着重探讨知识与教学、教学过程、教学与发展等内容。在一般理论方面主要研究课程理论、智能理论、知情意结合理论、交往理论、活动理论、最优化理论等内容;

6、应用性体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两部分。教学模式 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教学活动是教学论体系中应用性最强的部分,它是教学原理的具体运用,是各种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共有的组成部分。【教学论】 又称教学法、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由教学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的、任务、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组成的。在当代,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它已形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教学论的研究是在教育学的一般理论

7、基础上,对教学理论的历史遗产、现实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各科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加以理论概括。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方法上,许多学者都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施良方崔允郭主编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提供了一些则资料很有意义。附表如下(书本302页。)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方式课外:迎面遇见学生,主动前去与学生交谈;休息或用餐时,同个别或群体学生闲聊;对诸于俱乐部、运动等课外活动表现出兴趣; 留意困难学生,主动与他们交谈;寻找适宜的机会会见学生的父母;了解学生的不同环境,理解学生的生活方式;真诚的关心学生面临的社会问题;熟悉并理解学生的闲暇爱好。课内:学生进入课堂时友好的与他们说话; 以个别方式

8、检查学生的课堂活动;了解记住和称呼学生的名字;与学生分享玩笑与幽默;培养的学生成绩的集体自豪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四程途径影响课堂气氛,第一种是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高期望学生创造亲切的社会情绪气氛,为低期望学生制造紧张的社会情绪气氛。第二是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和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反馈。第三是输入,教师向不用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作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第四输出,教师总评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等”。(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P305)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重要的两点是

9、教师要有积极的期望,学生要有情趣的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调整自己的情绪,也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要讲究策略,要探索方法。甚至教师的自我魅力诸于人格,学识,品德,乃至行为都可能为自己的课堂营造好良好的课堂气氛,生硬的说教和风趣的分析,其趣味是绝然不同的。特别是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赏析那更应该是依文生境,依境生情;制造活泼的课堂气氛,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我们在对有效教学进行评价时要从这两点着手。最后我们做一些结论,教学研究不止是 在教上做文章,更重要的是在教好上做研究,教好就是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性教学的落实点在课堂上,毕竟教学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堂教学是教学中心点关键处,而又落实在教学过程和课堂

10、气氛上,我们对有效性教学的评价,是在梳理相关理论研究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理解,而且只是作出一些指导性的原则性的说明,我们认为,有效性教学的课堂,有好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关注教学过程的功能性,也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方法,还要重视教学过程的环节,课堂教学还要关注教学中的良好教学气氛。其实学生学习的本身是一种内部过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活动,对这种活动的评价有时是无法用量化来测量的,要了解学习是否发生过,只能根据学生在学习前后行为表现的变化推断出来的。好的教学,有效性教学是从精神,文化,知识和技能诸方面影响学生的,甚至影响其终身!在过程中求效率 语文有效性教学,最终必落实在语文课堂上,课堂教学

11、的成效,最能充分的表现出教学的有效性,评价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落实在课文的课堂教学上。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教学问题重要的是“教好学”,实质上就是教学的有效性问题。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因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心理学的影响,出现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但是历来人们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却是纷致不一的,裴娣娜主编的教学论是这样对有效教学下定义的,“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到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教学科学出版社教学论07年8月版第206页)在论述有效教学行为特征时,本书的作者论述了有效的教学有这样的一些特征,其一是教学行为具有时代性

12、,其二教学行为具有文化性,其三教学行为具有情境性,其四是教学行为具有整体性,其五教学行为具有功能多样性,其六教学行为具有相对性。在这些特点中,最有实用意义的是教学行为具有情境性,教学总是在特定的时空进行的,环境的微小变化,学生情绪的些小波动,教师课堂行为的微小变化,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行为结果的变化,况且教与学的双方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中,在诸多不确定性中,教师所有课前的精心设计都可能是无用的,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情况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不是这样,按部就班,拘于预设,其教学行为可能是无效的。有效教学的新探索,还在继续探索之中,我国学者龙宝新和陈晓端深刻的认识了动态理解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并对有效

13、教学进行了概括,“他们认为,有效教学就是为达成“好教学”的目的而自觉树立先进的教学理想,并通过综合利用一切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使这种教学理想转化为能使师生协调发展,不断超越的教学过程。”(刘桂秋有效教学概念新探课程教材教法第28卷第9期)在这一理解中,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形态过程”,我们很能理解。用静态来观察有效教学,肯定是不够完整的,不足以考察有效教学,肯定是不够完整的,不足以考察有效教学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动态活动,教学就是指教和学的人进行学习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李秉德主编教学论1991第2页)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中也说,“教学是

14、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这些对“活动”的认识,提示我们对有效教学的考察和理解,重要的注重其过程,在对有效的教学评价中关注其过程就是抓住了其本质。刘桂秋先生在他的文章最后还特定论述了有效教学概念的含义,他包括着四个方面的含义,其中有效教学是重视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的教学。这对我们的评价有效教导有着知道性的意义。上面我们简略的考察了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谈论,在这些理论探索的讨论中我们特意抓住了两点进行阐述,其一,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理解为课堂气氛;其二,是教学过程。对有效性教学的评价,我们就从这两点入手,这也是有效性教学的关键点之所在。二有效性教学,首先是课堂教学,评价课堂

15、教学要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一般的说,“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互动从而现实地生成和开展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规律性,现实的生成和开展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裴娣娜教学论P129)教学过程包含三个内容,一是教的过程,二是学习的过程,三是教的人和学的人和谐生成的过程。教的过程应该有明确的特征性,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有明确学生学习的内容,有采用易于学生觉知的方式;在“教”这一点上我们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而在“学”上我们的研究相对滞后,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学生学习的动机,学习的热情,学习的方式,而现实的研究却更多的是结果。教学

16、过程中师生的和谐生成直接表现为教学效益,教学成效,这种意义有时是能用量化衡量的。教学过程有着自身的功能,裴娣娜在教学论中对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概括为四大点,其一传承知识,这是学校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人类既有的知识都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其二是培育能力,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处所。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不只是提高人的活动和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挖掘人的潜力。其三,涵养品性,品性是人的智能之外的其他精神能量的特点和倾向性,“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尊、爱、理解与宽容,价值感、责任感,涵养品性是使人成为有品德有文化的人,“教学存在成为人的存在,教学过程就成为人的文化生存过程”。其四,助长生命。教学虽然“不是直接为了滋养物质生命的过程,而是根本为了人类生命的别样特点与意义人类精神的呈现与成熟,为了促进物质生命的有效教育和精神文化生命(意义)的有效生成”,助长生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