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结题模板总结(四篇)

上传人:金诺****简谱 文档编号:470177711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题结题模板总结(四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主题结题模板总结(四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主题结题模板总结(四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主题结题模板总结(四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主题结题模板总结(四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主题结题模板总结(四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结题模板总结(四篇)(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结题模板总结(四篇)主题结题模板总结一 (一)背景分析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是使儿童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之说,“乐德之教,乐语之教,乐舞之教”(西周)也充分提示了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 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

2、内涵的艺术教育。西方有识人士认为“音乐是比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来的”。这说明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因此安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人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可说是宇宙中最复杂、神奇的构造,它由一万亿脑细胞组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近期研究则注重强调两个半球功能上的互补。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脑为“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常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

3、。音乐活动的开展则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左脑则起着决定作用。活动时手脑并用,既可使幼儿的观察、记忆、想像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又有利于幼儿大脑的整体协调,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二)我国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在经历了照搬前人模仿国外的漫长阶段后,虽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横向考察,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宏观意识、不能从全面发展的整体思路来实施音乐教育。 人们从音乐有利于早期智力开发的角度考虑较多,而思考音乐与道德、身体、审美及劳动

4、之间关系的人较少;有不少虽考虑到音乐专门教育的早期培养价值,但又往往陷入形成上学的思考怪圈。 在教育观念上,常常看重音乐教材,而忽视幼儿发现、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习惯以唱歌教学代替整个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内容,忽视音乐欣赏、打击乐器演奏等内容;在教育方法上,过多地使用灌输式、填鸭式,忽视幼儿对音乐的自由探索、主动感受、大胆实践、充分表现等。 鉴于此,我们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幼儿园在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小规模试点和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多方面准备,并经过可行性论证,于2001年向市教科所早报了实施大音乐教育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研究课题,并由市教科所推荐,立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

5、题。我们力求通过研究,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变原本割裂的、单一的学科教学为“以音乐为载体,一日活动中渗透”的大音乐教育模式,突破原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机制,把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各类知识,锻炼其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关键概念的界定 大音乐教育是指突破单一、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把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通过一日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把原本割裂的学科式教育变为以音乐为载体的整合式教育,促进幼儿注意、感知、思维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教学是指能够使学习发生的教育技巧和策略,它涉及师幼间

6、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包括学习环境的某些准备。 有效学习是根据幼儿认知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测查结果来确定的样本。 (二)研究内容 1、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创新的研究。 2、音乐教育是在其他教育活动中渗透的研究(途径及方法)。 3、把音乐贯穿于一日活动中的有效途径、方法及具体措施。 4、家园合作开展音乐教育的研究。 5、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即指对幼儿素质提高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 (三)研究对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在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幼儿园和制锦市小学附属幼儿园,分别选取了三个年龄班216名幼儿进行实验研究。 2、研究方法。本研究总体上以实验法研究为主,首先对实验班及对照班的216名

7、幼儿进行前测,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施大音乐教育对l 1、非音乐素质方面:实施大音乐教育,对幼儿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的发展、交往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幼儿责任心的影响不明显。 2、音乐素质方面:实施大音乐教育、对提高幼儿的音准、节奏感、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等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对音色方面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主要是因为音色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缘故;对音乐记忆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实验时间短等因素所致。 3、大音乐教育模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幼儿素质折全面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二)分析 近三年的实验研究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样

8、本小、局限大,一些方面本来预期有比较明显变化的却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这主要与测试问卷的设计、测试人员的水平、被测试对象的被试心理以及教育活动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等因素有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争取把大音乐教育细致化,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如何从更深层面建构大音乐教育的思想、理念及探索模式,如何提高对大音乐教育的认识,并构建更加完善的幼儿园、家庭、社区齐抓共育的教育格局,如何使大音乐教育更加适合幼儿自主、充分、快乐的发展等问题,将是我们今后重点研究的课题。好在这是一个拓展性的课题,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立志幼教的人士对我们的研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之更加完善。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

9、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附:课题组人员名单 刘传英、张英志、张升峰、李英荣、徐晓、李伟、李咸艳、李惠云、郑荣伟、冯济华、杨会芝、王红梅、李玉英、李健、王欣、潘珂、刘晓曼、赵娜、许伟 主要参考文献: 1、外国儿童音乐教育,尹爱青等编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2、和谐教育与素质,王敏勤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3、幼儿园“生活、学习、做人”,吴颃琛主编,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年9月 4、国外幼儿园课程,唐淑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主题结题模板总结二 心理课题结题报告 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是从2004年9月开始进行实验的。

10、三年来,在区教育局和学校领导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扎实开展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得了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动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 这表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更为重要。 特别是现在,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和教师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儿童心理的不良发展。 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绘画、唱歌能力都较强,但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差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疾病。 这些现象在一定

11、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和谐健康成长。 目前全国上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课题组尝试着在这方面做些探索,特确定申报了省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根据课题组研究的内容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依据教育心理学,遵循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坚持实践育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重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导。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

12、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学生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使受心理困扰或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得到科学、有意义的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重点:人际交流,学习适应及个性辅导。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我校选择年级组为切入点,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在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各年级段侧重点有所不同。 1、低年级: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新的学生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激发学生兴趣,尝试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乐于与老师、同学交流;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2、中年级: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初步懂得社会法规,形成初步的学习方法,学会调整学习心态;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学生交往,学会调节处理人际关系,培养集体意识。 3、高年级: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学会健康生活,有一定自我监督能力,学会确定学习目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参与社会实践,初步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的途径: 1、听取专家的心理辅

14、导讲座,以减少实验中的盲目行为,使研究实验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2、加强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3、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相互启发,以积累更好的经验。 4、多开设体验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研究的方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行为分析法等。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实验周期三年(2004.9-2007.8) (一)准备阶段:(2004.9-2004.12) 1、组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 2、学习学校总课题方案。 3、确定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与研究这一研究项目,提出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05.12006.12) 1、按研究计划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如开

15、设心理讲座、召开家长会、开展体验教育活动等。 2、确定个体跟踪辅导对象(个案),记录及分析行为原因和教育效果。 3、定期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小结,并收集相关资料。 (三)总结阶段:(2007.12007.8) 1、收集相关资料,听取家长与学生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2、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总结性课题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典型案例集、课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过程概述 1、确定研究对象,成立课题组2004年9月,我校选定了本课题,成立了课题组,确定1-5年级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课题组织机构:课题指导专家:任其平(安师院教育系教授)课题负责人:王泽润课题组长:徐一文课题组成员:潘家宝、舒萍、张丽、叶代娣、朱秀华、钟玲、邹慧君、潘功兰、吴晓潮、薛苇、鲍涛、余丽娟、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