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新区介绍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70172349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园新区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茶园新区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茶园新区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茶园新区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茶园新区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茶园新区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园新区介绍(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目概况计。详见附表:茶园市政道路及公园绿地景观评价指标体系茶园新区 位于重庆市主城东部,隶属于重庆南岸区,规划面积 120平方公里,可 建设面积74平方公里,人口 50万,是重庆市新世纪重点发展的城市副中心。按 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原则,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带动工业化” 的理念,茶园一一这座崛起于重庆主城东部片区的新城,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 准建设、高质量招商、高素质服务的途径,将迅速成长为重庆市的现代化高新技 术产业基地和最具活力的生态城市。这是重庆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我 国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与实践。二、设计目标体系生态城市市政道路及绿地景观的评价标准“

2、城市化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建立一种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人 类居住区形式。”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茶园新区被赋予“生态城市”的定位。 在这样的定位下,由市政道路和公共绿地所构成的公共空间系统又应该是怎样 呢?现代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要从更大背景出发进行系统化的整体构思,从经 济发展、视觉美学、生态建设、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景观整台与综合 协调,提升以道路景观建设为契机的周边地区全面发展的强度和持久度。只有这 样,城市公共性景观建设之于城市发展的意义才能跳出传统的内在价值的小范围, 投入到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作为中。本项目组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探索性地提出“生态效益一

3、一社会效益一一 经济效益”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并进一步细化为一系列评价指标,指导深入设生态效益目标 结合场地,因地制宜,培育以乡土植被为主体的绿地系统, 增大绿量、优化布局,有效控制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社会效益目标一一公共空间人性化、市民化设计,激发健康、积极的公共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经济效益目标一一以可持续的公共空间景观建设增强场所吸引力,带动城市土地增值。 茶园市政道路及公园绿地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准则评价指标体系生态植被总体绿地率城市绿量乔、灌、草比例公园绿地乔、灌、草比例市政人行道乔、灌、草比例人行植被稳定植被多样化程度道及性程度乡土植被所占比例绿地绿地空间绿地形状与空间布局公园生

4、结构的合边缘衔接方式景观态理性人工绿地与自然绿地的关系评效植被生命主要植被寿命价、人 益周期与效达到良好生态效益所需的年限益的平衡季节更替对生态效益的影响地表渗水率渗水地面所占比例社会 效、人益人性化空间分配的合理与公平结合道路性质的人行道断面设计创造适宜节奏感的节点空间布局舒适度与安全度座椅等休息设施布局的合理性地面铺装(防滑系数、色彩、引导性,etc.)植被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夜间照明健康噪音与污染控制适宜的阳光区域可达性公共绿地与周边建筑的距离无障碍设施标识与引导文化表达与场所精神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整体风格符号历史文化信息美学与心理需求景观的季相变化静态视觉层次动态节奏感(步行与车行速度相

5、宜)天空度人文景观的丰富度自然景观变化率经 济 效、人益公共设施的建设成本与更新周期植被投资成本与生命周期景观类型与管理维护成本景观建设投入与由此带来的城市用地增值道路景观建设将带动道路两侧的土地开发。实践表明,道路建设知目条经济链, 将迅速拉动两侧土地的开发建设。在这过程,改善城币道路景观如锦上添花, 不仅加快T两侧土地的开发速度,而目堤使其进一步升值,引导用地陛质与开 发定位全面提升开发品质经过5年的建设,茶园新区已从一片荒凉的农地,发展成南岸区及重庆市改革开放 的重要窗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通江大道的竣工以及南山隧道的开工,进一 步拉近了茶园与重庆主城区及周边城市的“距离”;而随着重庆

6、南岸区行政中心搬 迁工程的启动、第一个大型房地产项目一一占地 3000W的同景国际城开工以及各 大学校、医院、公园的建设,茶园新区已顺利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然而,茶园建 设者们并没有固步自封,对城市未来20年、甚至更长远的和谐发展进行了深刻思 考,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将茶园新区的建设理念提升到一个新 的高度。茶园,这座崛起于重庆主城东部片区的新城,不仅是重庆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环 节,更是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与实践。从“跨两江”到“跨两山”新城建设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完善城市区域结构、分担中心城市居住及 产业功能的举措。无论从地理条件还是城市化实践来看,建设城市

7、副中心的“新 城战略”都是重庆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我国六大工业基地之一,重庆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市,具有 特殊的区位优势。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重庆最初以两江交汇的渝中半岛 为中心形成城市,人口密度甚至达到每平方公里 8万人。直到1998, “跨过两江 向江北区、北部新区和南岸区发展”思路的提出,确立了 “一主四副”的城市多 中心体系,该市的城市发展才真正走出了渝中半岛。“98版总规的工作重点集中在两山之间的主城核心区范围,却没有明确提出利用 外围组团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结果导致城市进一步向心集聚发展,弓I发城 市空间不足、住房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8、等问题,使城 市资源利用和保护矛盾更加突出”。茶园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管理部部长刘超向记 者介绍,2000年后重庆建设用地需求增长较快,使得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城市的发 展问题成为必然。于是,新一轮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提出“跨山发展”的思路, 即通过跨越铜锣山和中梁山分别向东、向西,新增茶园和西永两个城市副中心, 确立“一主六副”的城市中心体系。“原来的城外有山变成了 城中有山,重庆 成为名副其实的山城”,刘超说道。作为重庆新世纪重点发展的城市副中心,茶园新城区的规划面积为120平方公里,向西穿过铜锣山,距离中央商务区即重庆城市中心约 9.5公里,距离已形成的南坪 城市副中心约8

9、.7公里,区位优势明显。然而,有专家指出,由于间隔铜锣山,该 区与老城区的联系程度还比较低,可进入性不够好。而这,也是重庆城市向“山” 外扩张的天然“屏障”。“跨山发展新城,交通成为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特别对于茶园来说,还同时担 负了对外、对内双重的交通功能”。虽然当时已有真武山隧道让茶园与老城区之间 保持联系,但茶园建设者们清楚地意识到,对于一个将要发展到 5070万人口的 新城区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于是,近 5年来,建设者修建了世纪大道、通江大道 等多条通往主城甚至重庆周边城市的道路,并新开工南山隧道和慈母山隧道,进 行了东水门大桥和轨道交通的建设,力图通过强有力的交通使茶园成为能够辐射

10、重庆城市东部的中心区,甚至是“周边城市连接重庆的重要门户”。“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茶园与解放碑的路程将缩短为9公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离重庆城市中心最近的副中心。而目前所要克服的距离,实际上是人们对该 地区的心理距离,这是一个认识上的熟悉过程”。同景国际城的开发商一一同景集 团有限公司总裁陈长春博士对此认识深刻。他认为,从居住角度来看,有“水泥 森林”之称的重庆主城区的居住质量并不高,而茶园的建设用地达到74平方公里,未来的建设密度肯定要比主城区低很多,居住环境质量必将有更大的提高。“距离更近,环境更好,而城市的扩张又是必然,这就是同景率先进入茶园的首要依据。“以空间换质量,是城市人口居住发

11、展的必然趋势”,陈长春如此对记者说道。而这,也是对城市化发展动因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述。生态化概念突围 城市化不是高楼的简单堆砌,也不是以极高的环境成本来取得城市的发展成就, 更不是农民向城市的简单集中,城市化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建立一种社会和谐、经 济高效、生态良好的人类居住区形式。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茶园新区被赋予“生 态城市”的定位。自200常起,经过5年的建设,茶园新区基本完成了产业的集聚及基础设施的建设, 初具城市发展的基本条件。面对重庆城市副中心的发展目标,面对我国许多地方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茶园建设者们以更长远的眼光提出了疑问:“城市化的真正目标是什么?人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

12、城市? ”“必须明白,城市中居住的主体是人,城市化也就是一种人类居住形式的升级, 所以它必须营造一个生态的宜居环境来提升生活品质,这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内涵 与趋势,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茶园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 任马勇表示。于是,茶园建设者确定了 “生态化”的城市发展思路。负责茶园城 市规划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规划方案中便突出了 “生态城市”的特点, 在不足3平方公里的城市核心区内规划设计了两座山体公园、两座水上公园,营造 了一个“大山为屏,小山为园,两山两水一中心”的大环境。事实上,无论是对于城市化实践来说,还是基于茶园本身的硬件条件,“生态化”都是茶园新区发展的必然选

13、择。该区西侧为铜锣山余脉、东傍明月山、南倚樵坪山、北临长江,区内为浅丘地貌,共有10余个湖泊和水库,大小7条河流,其中长 约38公里的苦溪河流经区内并注入长江。面对约 10万余亩的天然森林覆盖,国际 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专家们惊呼:“这简直是一座天然的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首先要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确立 大绿化,观念”。刘超认为, 基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必须对茶园进行合理的绿地系统布置,对绿点、绿线、 绿面进行全面控制,特别是“四山一河T申圣不可侵犯”。同时,通过提高工业企 业的入驻门槛,茶园加大了环保审查力度,大力发展无污染的现代物流、国际会 展、都市旅游等新兴产业,因为,“经济的

14、生态化,也是必须考虑的重点”。“城市生态化不仅单指自然环境的生态化, 还包括整个城市结构、网络的生态化”, 马勇说道。在整个生活环境的建设上,茶园建设者要求建筑必须将居住、生活、 休闲、交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方面要求结合考虑,尽量达到资源经济 和费用较低、全寿命设计、宜人性设计、生态建筑与环境科学相融合,并采用包 括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等绿色建筑的高新技术。此外,茶园还规划了健全的绿色交通网络,分别设计了步行系统和公共交通系统。 在茶园建设者们看来,交通网络是展示、认知城市的重要手段,能将各功能单元 和开放空间联成一个整体的空间系统。“从社区和邻里环境两个层面

15、出发,建设完 善的社区服务设施以及生态化的、序列化的交往空间,有益于培养居民的地方认 同感和责任感、营造社区氛围、增强居民的凝聚力,这对社会生态的稳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刘超说。打造内部循环的人居环境新城需要具备相对独立的性质,对于在面积上已接近大型城市范畴的茶园新区来 说尤为如此。这就要求茶园有一个良好的内部生活循环体系,在产业发展与房地 产开发上,无论是空间结构还是建设步骤,都要保持相对的平衡。“茶园城市副中心应是重庆东部新城的中心,是区域性的商业、商务、金融、信 息、文化、行政中心和交通枢纽”。在马勇看来,茶园一方面肩负重庆东部新城的 综合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还有辐射带动东部新城发展的责任,所以其建设必须是 更加综合、高品质、高标准的。“功能的提升与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未来 的茶园新区要更加全面地完善城市功能”。茶园新区近年来工业水平的持续提高, 同时也对房地产业提出了协调发展的要求。 刘超指出,2005茶园的工业化水平已相对成熟,园区规划也基本完成,而城市 副中心地位的确立,更为茶园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