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的实施方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70164472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防治的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质灾害防治的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质灾害防治的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质灾害防治的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质灾害防治的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防治的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防治的实施方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质灾害防治的实施方案为切实做好我市x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 x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x-x) ,结合全市 x 年 1:5 万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和x 年汛前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制定本方案。一、 x 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和x 年防治情况x 地处江淮丘陵南部, 地形复杂多变, 水域面积广阔, 降水充足,地质、水文条件复杂,自然因素和人为作用引发地质的灾害时有发生,且类型多样,其中以不稳定斜坡、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害严重,且主要分布于山区、 x 沿岸和交通道路沿线,经x 年全市 1:5 万地质灾害调查和 x 年全市地质

2、灾害汛前排查,共确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13 处。x 年,在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x 国土资源局的大力指导下,各乡镇和市直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 圆满完成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地质灾害“零伤亡”的目标。全市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 3 级预警 4 次,提示短信共106 条,应急处置崩塌地质灾害险情 1 起( S208 小岭拐崩塌)。同时,圆满完成了x1:5 万地质灾害区划调查野外验收工作,开展了“x 马家山模拟崩塌应急演练” ,组织了地质灾害监测防治知识培训班,共培训群测群防监测员、 基层国土资源工作人员、村级相关人员43 人次。二、 x 年度地质灾害现状趋势分析和重点

3、防范期依据我市地质环境背景、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隐患点稳定状态和气象部门对 x 汛期降水的预测,强降雨和连续降雨仍是引发突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人类工程建设活动是引发突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突发性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区域为沿山和河湖干渠沿岸坡,缓变性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区域涉及全市。全市重点防范区为:x(西峰山区一带切坡建房 )、x、x( 矿区 )、x(包坊村一带切坡建房 );全市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岸崩等突发地质灾害。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x 地质灾害防治要求,我市重点防范期为 5月至 9月。三、需重点防范或加强监测的隐患类型和具体隐患点(一)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1 x 街道不

4、稳定斜坡( CH-10 )位于 x 街道,地理坐标东经117 55 48,北纬31 31 33 。该处为山坡坡脚切坡建房引发,形成时间约为上世纪70 年代,危岩体坡高约 8m ,坡长约 10m ,坡宽约 50m ,坡度约 75 。隐患点在强降雨期间常伴有小规模崩塌灾害发生,威胁住户生命安全。 属地乡镇应加强监测,必要时采取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2 x 不稳定斜坡( CH-11 )位于 x,地理坐标东经 117 56 42 ,北纬 31 31 33 。为切坡修路引发,危岩体坡高约 8m ,坡长约 15m ,坡宽约 50m ,坡度约 75 。道路施工方正在对该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 属地乡镇应加强

5、跟进, 确保治理过程中不发生灾害事故。3 x不稳定斜坡(CH-13)位于x 经开区x,地理坐标东经117 52 42 ,北纬31 40 02 。由修建寺院切坡引发,危岩体坡高约20m,坡长约25m,坡宽约30m ,坡度约 80 ,威胁寺庙内人员及香客的安全,属地部门、寺庙主管单位应加强监测防范, 并筹措经费采取工程治理措施。市国土资源局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做好监测和监管,并协助x 经开区在治理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4 x 不稳定斜坡( CH-17 )位于 x,地理坐标东经 117 50 23.04 ,北纬3135 12.84 。斜坡坡高 6m ,坡长 10m ,坡宽 100m ,坡度为 30

6、。坡体土质松散,坡面呈直形状,坡体上方民房墙体开裂现象严重,宽15mm ,多呈竖向。在强降雨等不利条件下可能失稳引发滑坡地质灾害,威胁民房及人员安全。天河街道应加强监测防范, 必要时采取搬迁避让措施。(二)崩塌地质灾害1 S208 省道 x 崩塌( CH-01 )位于 xS208 省道西侧,地理坐标东经 117 51 43 ,北纬 31 39 57 。由修路切坡引发,危岩体坡高约 20m ,坡长约 15m ,坡宽约30m ,坡度约 62 。该隐患点历年均有小规模崩塌发生,威胁过往车辆及行人,x 公路局 x 分局要继续采取防范措施并加大工程治理力度,彻底消除隐患。2 S208 省道 x 崩塌(

7、CH-09 )位于 xS208 省道西侧,地理坐标东经 117 51 54 ,北纬 31 29 47 。由修路切坡引发,危岩体坡高约40m ,坡长约 20m ,坡宽约50m ,坡度约 65 。该隐患点虽修砌了高约 1.9m 的挡墙,但由于坡体高陡,仍然威胁过往的车辆及行人安全。 x 公路局 x 分局要继续采取防范措施并加大工程治理力度,彻底消除隐患。3 x 崩塌群( CH-07 )位于 x,地理坐标东经 117 49 13 ,北纬 31 50 48 。为山坡坡脚切坡建房引发的崩塌, 有多个阶梯状不稳定切坡。 其上部的不稳定边坡高度约为 10m ,长度约为 15m ,宽度约为 40m ,厚度约为

8、 3 5m ,平均地形坡度约为 46 ,x 年该隐患已破坏房屋 1 间,未造成人员伤亡。目前, 该隐患在连续降雨后仍会有小规模崩塌发生。市国土资源局应加强监测, 属地乡镇应进一步采取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4 x 崩塌( CH-16 )位于 x,地理坐标东经117 35 58.62 ,北纬3124 39.6 。x年全市 1:5 万地质灾害调查时, 发现该处因切坡建房, 坡体下方已有少量落石堆积。应做好日常监测并记录坡体动向。(三)滑坡地质灾害1 x 槽坊滑坡( CH-12 )位于 x 糟坊,地理坐标东经117 51 59,北纬31 30 59 ,为自然形成,滑坡在斜坡上形成圈椅状地形,高度约为

9、12m ,长度约为 30m ,宽度约为 40m 。曾于 x 年 8 月 1 日 9 时发生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损坏部分房屋、毁坏树木 22 棵,直接经济损失约 0.5 万元,后经工程治理,沿坡脚处修筑高约 0.8m 挡墙,但目前滑坡仍处在不稳定阶段,索性坡体下方房屋已空置,国土资源部门、属地乡镇应加强监测密切注意坡体动向。2 x 滑坡( CH-14 )位于 x 组,地理坐标东经 117 49 13 ,北纬31 50 48 。由当地村民修建房屋切挖坡脚引发,滑坡体高度约为10m ,长度约为15m ,宽度约为 40m ,厚度约为 35m ,平均地形坡度约为46 ,目前滑坡仍处在不稳定阶段,威胁其

10、下住户的安全,属地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应加强监测,必要时采取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3 x 滑坡( CH-15 )位于 x 组,地理坐标东经 117 51 56 ,北纬31 49 18 。当地村民修建房屋切挖坡脚引发, 滑坡体高度约为 15m ,长度约为 50m ,宽度约为 100m ,厚度约为 4m ,平均地形坡度为 62 ,滑体为碎石土。x 年该滑坡冲毁房屋 1 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直接损失 8 万元。目前坡顶见拉张裂缝,坡脚剥、坠落现象,住户房屋墙体见多处竖向裂终缝,滑坡仍处在不稳定阶段,威胁其下住户的安全,属地乡镇、国土资源部门应加强监测,密切注意坡体动向。(四)泥石流地质灾害x 泥

11、石流( CH-05 )位于 x,地理坐标东经 117 48 24 ,北纬 31 29 51 。斜坡高度约为 50m ,坡度约为 45 。该隐患点已采取修筑挡墙、梳通等措施进行了治理,坡体逐渐稳定,但需加强监测、关注动向,做好预警工作。(五)崩岸地质灾害x 崩岸( CH-04 )位于 x 沿岸,地理坐标东经117 36 12,北纬31 26 31 ,坡度约 65 ,岸坡高度约7-8m ,崩塌长度约 300m 。随 x 水位变化以及浪涌冲蚀,极易发生崩岸,目前未进行任何治理措施。根据历年的监测记录分析, 湖水已剥蚀岸体近1 米,经年累月将危及岸上x 寺安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属地乡镇应加强监测做好

12、防范,市水务主管部门、寺庙主管部门应筹措资金,必要时采取工程治理或寺庙搬迁。四、地质灾害监测(一)重点监测范围、内容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重点调查和“三查”制度(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进一步掌握我市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规律,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本方案附表中所列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列入本年度市级重点监测范围。监测内容主要包括隐患体及周边地面和建(构)筑物变形情况,动植物异常情况、地下水变化情况等。(二)地质灾害监测方法要采取汛期巡查与常规监测相结合、专业单位监测与群众监测相结合、定期监测与连续降雨时加密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1 汛期巡查。在汛期,各地、各部门应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对地

13、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落实监测责任。各乡镇(街道)及相关隐患体主管单位应根据各自职责,开展责任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巡查。2 群测群防监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 全面落实监测人员, 对发现的隐患点要及时进行监测,掌握其动态及变化情况, 做到一旦灾情或险情加重时能及早发现、及时预警并主动避让。(三)监测责任单位、责任人1 各地行政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各国土资源所在市国土资源局和同级政府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 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建设、水利、交通、气象、教育等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关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2 自然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监测责任落实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重点防范期,责任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及时发现、报告、处置险(灾)情。3 危及教育设施、铁路、公路、水利水电、航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