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的目标定位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0152762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于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的目标定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于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的目标定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于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的目标定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于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的目标定位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于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的目标定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于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的目标定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于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的目标定位, 德国职业教育的是非常清楚的, 职业学校主要培养 线技工 .如职高数学功课的要求,我们在盖尔森开欣( Gelsenkirshen )广告与艺术学校建筑设计班 听课时, 相当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数学内容是分数、 小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例: +2/*16= ),而我们的学生却要求学习极限、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等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对 于某些学科是需要的, 比如数控加工中心里节点或者基点坐标的计算等技术, 有些专业则根 本没有必要学习。同时, 我们现中职生源中, 好多学生的实际数学能力非常薄弱, 有些学生 初中毕业后, 其数学能力只相当于小学四年级左右的水平

2、, 如何能够达到职业资格的要求呢 所以,教育目标的定位必须切合生源实际, 不要人为拔高, 否则, 必然带来技能资格的浮夸, 以当前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与知识能力, 在国家职业资格获取上以大多数学生通过国家初级 工的定位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对于部分优秀学生,可以考虑申报中级工。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向用人单位提供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已成为当前中职教育 办学立校的根本。那么,如何改革与发展中职教育呢一、改革教法突出教法的分层性。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现状,采用符合学生认 知水平的教学方法, 才能增强中职教育的实效性。 针对现有学生结构复杂, 参差不齐的实际 情况, 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摸底学生的入学基

3、础和能力状况, 结合学生自身的努力目标, 分 别进行“学习型” 、 “技能型”、“服务型”人才的培养。 “因材施教,分类教学” , 让各层次 学生可以各有所得 ,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确立学习目标,挖掘学生潜在能力,提高学习主 观能动性。对“学习型”学生,主要是进行学历教育,为该类学生升高职打基础。对“技能型”学 生,主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 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 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 些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一 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对“

4、服务型”学生,主要面向企业中一般操作工,可 以通过基础与特色模块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尤其强调了职业技能 的培训。 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应及时给予鼓励, 以充分调动其参与 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二、改革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属于那些 不具备一定条件就无法培养的中高层次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必须根据地方及企业 需要设置, 这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这就是, 只有当中等职业教育满足了 地方需要, 企业需要才能得到支持, 有了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课程的 基础性是强调传授给学生的普通文化知

5、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 实用性是强调传授学生专业技 能,既能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又为学生毕业后的谋生提供帮助。 在此基础上课 程设置中还要突出对学生 “关键能力”的培养, 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必备能力。由于技术 进步导致产业结构和组织劳动的变化,这要求劳动者能独立地进行学习、计划、实施、 控制 和评估工作;所以, 除了拥有精湛的专业能力以外,劳动者还应具多种能力,如自主学习的 能力、社交、职业道德、责任感和组织纪律等等。教学过程中,惟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才 能受到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当学校受到欢迎时,学校就有了发展的原动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解决教学直观、生动、标准化的教学难

6、题,如攀岩、定向、野外生存知识、 漂流、户外医学知识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标准图像静动态展示,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 认识,再到实践体验,从而达到了直观、快速、标准、深刻的教学效果2、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将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获取者。由于多媒体集声、文、图、像于一体,能创设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最佳教学效果,能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从而促使传统教学方法得到变革: 学生 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灌输者, 而是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的主体, 网络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 的参与意识与探索精神,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教师教得生动、轻松,教师不再是单 靠一支

7、粉笔、 一本教科书和一块黑板进行单调而枯燥的讲学, 而是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 化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让学生获得更多 的信息,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 因此, 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 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运用多媒体精心 设计新颖的问题导入形式, 更是别具一格, 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为随后的智力 活动提供适宜的背景, 而且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之由被动 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4、减轻课堂负担,节约时间。(一)转变中职

8、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少教师仍采用“满堂灌”教学模式的根本原因是教学理念没有转变,因此要改变中职语文现状首先 要转变教学理念。1. 树立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以往中职学校的基础课(包括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即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最终目的,以学 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智能型的操作人员,显然以 知识为本位,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此,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 于语文教学来说,主要就是听、说、读、写能力。2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当今社会“知识爆炸”,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们通过传统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技术,已不能受用一 辈子,这就要求建

9、立起一种新型教育制度 “终身学习” 制度。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发表的 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指出:“二十一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是:懂得如何学习,能够根 据自己的需要去辨别、组织和使用一切学习资源。”可见,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是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具备 一定的自学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人才。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即: 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使学生获取获得知识的方法,如:如何阅读,如何表达(含口头和书面)等。 此外,也应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掌握这些方法。3 .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进入中职校的学生素质与进入高中的学生素质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因

10、材施教的理 念。针对目前学生实际情况,我设想:我们首先应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这里的育人不是扳起脸来说教, 而是结合教学内容和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贴心教育,逐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使学生喜欢上我们,喜欢上我们的课。其次,对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应放慢教学进度,必要时补缺 补差,补上他们在初中阶段落下的课。(二)改革中职语文课程当前的中职语文课程本身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随意、课程理论滞后、评 价方式陈旧、教学时数不足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职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稳定 发展。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1.明确教学目标,降低学习难度。

11、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制定和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明确教学 方向,落实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有利于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有利于合理有序 的组织教学过程;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教学效果。“有效的教育始于准确的知 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语)中职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中职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 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制定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语文学习要求的阶段性特点;另 一方面更要突出中职生的职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技术性和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同 时,要从中职生的实际语文基础、语文能力出

12、发,针对他们语文学习基础差、兴趣低的实情,降低学习的 难度,制定出符合中职生职业特点和学习基础的教学目标。2改革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测的作用。” 评价方式不改,教学改革就无法有质 的突破。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与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改革传统的 以试卷、分数为主要评价依据的终结性评价方式,积极倡导实施发展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 学生的学习过程,肯定学生的努力,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 面提高,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中职生的要求也在改变,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教 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体现职业特点,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素质好、技能强的 劳动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