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茅屋为风所破歌教学方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70140042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茅屋为风所破歌教学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毕业设计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茅屋为风所破歌教学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毕业设计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茅屋为风所破歌教学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毕业设计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茅屋为风所破歌教学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毕业设计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茅屋为风所破歌教学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茅屋为风所破歌教学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茅屋为风所破歌教学方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设计 题 目: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方案系 (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年级(班): 2011级 2班 学号: 2 姓 名: 龙 宇 指导教师: 刘 光 明 2014年9 月 重庆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1.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古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学习古诗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现实主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个基本流派之一,而杜诗是现实主义的典范,学习杜诗,不仅要学习其凝练精粹

2、的语言,卓然天成的结构,形象生动的刻画,更要感受学习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通过推荐的方式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我国的古代诗词名篇。达到丰富学生文学基础知识,提高阅读与写作水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目标。此外,毕业设计于我们自身的意义,在于通过毕业设计来检查我在大学期间的所学,锻炼我们的教学策划能力,同时为我们的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2.该项设计的实践操作与理论研究现状(文献综述)(这一部分分作两个研究方面陈述:该项设计的实践操作现状和该项设计的理论研究现状)一 该项设计的实践操作现状案例1:关于茅屋为秋风所

3、破歌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作为一首古诗,这首诗不论在语言上,还是在结构上,或者是情感表达上都极具个性特点。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设计,不同地区和不同风格的教师有着有各自不同的思路与方法。下面笔者试从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加以陈述.(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从笔者搜集的资料来看,很多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都设计为:1、 掌握文中字词的正确读音,积累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2、 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情,有表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3、 学习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精神。单元目标要求“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结合新课标、本

4、文的具体阅读特点以及本学段学生的总体特点,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作为实现学生“知、情、意”三维发展的教学目标。阅读能力是学生发展过程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技能,结合古诗文教学的特点,我认为“把握文章结构,有节奏的朗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领会文章主旨”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同时引导学生对古诗词名句的鉴赏和兴趣,感受古人旷达洒脱的胸襟是很重要。(二)教学方法无忧无虑语文网的网友“海豚湾”4采用朗读与鉴赏相结合的教学教学法,百度文库资料中某老师5情景导入法、讲授法、提问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我认为二者的教学法都值得借鉴,并让之在我的教学设计中适当合理的运用。(三)教学设计语文资

5、源网一位网友6式,把教学设计分为:创设情境初读感知演读深究品读感悟拓展延伸, 值得借鉴。情景导入新课导入时激发学生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确定一定课堂基调的开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新课导入学生就能迅速的进入所需要的境界之中,形成良好的人课堂氛围常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旗开得胜的最佳教学效果。江西教师网的钟明发老师7拟对联一副,“踏雪寻梅只为一睹芳容,傲骨凌寒姿;读诗悟情但求百味愁心,忧国忧民绪”,激趣导入新课。无忧语文网一位老师8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作诗时作者的境况,将学生带入到一个伤感但不伤情的情景中的。既交代了背景又梳理了文章大意。 网友“一颗冬天的树

6、”9绍“歌行体”,进行简介导入。 另一位作者从课题入手,进行审题导入。 2.整体感知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某老师10言情,非读无以体会,应该以读贯全堂。朗读之中求理解,理解更能读出味道”整体感知课文。长安区鸣犊初中张甜老师采用11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 2、指名学生谈听后感受。(明确: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时刻想着穷苦大众,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江西教师网的钟明发老师采用:(1)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2)教师进行朗读指导。(3)教师进行范读。福建省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邓鹰老师12学生齐读全诗,教师对其中的

7、难辨字进行点拨。(2).教师做一般朗读,意在正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课件展示部分字的注音和解释)(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4).集体朗读,为朗读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如风声、雨声、雷声等),渲染气氛。3.演读深究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中学语文网的多位老师采取分节鉴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感受战争之后社会的衰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贫苦人们的无奈及诗人推己及人、兴怀天下的难得之处。让学生思考后发言,是他们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4.品读感悟郑州的李果老师13堂主佳作边读边赏”边读边赏,领会美点(可从词语推敲、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

8、入手)设计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领悟文学作品独有的文字魅力,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四)拓展延伸在这个环节中,不同的老师采取了不同方式,下面列举几个、”情思飞扬 假如你能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唐朝,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一份油然而生的敬意;一份发自内心的关怀; 一片穿越时空的祝福与告慰;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写作,让学生感受到杜甫身上的人性美,得到美好情操的升华。2、可安排学生对杜甫的其他现实主义风格的诗篇进行品读。3、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像杜甫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

9、很多,请列举两个。二 该项设计的理论研究现状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相关理论研究(一)李锦意老师在文学教育杂志上的在朗读古诗词中渗透文学教育14诗词是文学作品的最早样式, 当初它是配乐歌唱的。由于时代的发展, 今天已很少有人唱读了。但古诗词适合读的特点却是众所公认的。我认为, 读( 朗读或诵读而不是默读) 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一关, 初读、熟读、诵读, 是师生感知诗词内容, 接受文学熏陶的重要一环。(二)广州市萝岗区镇龙第二中学的龙伟云老师在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思考与探索15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一些有效的新方法。存在的问题:脱离实际,简单的翻译讲解,死记硬背。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存在较大的困难,要

10、真正领悟诗词的精髓,进而达到陶冶情操,培养道德,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还需要我们教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真正做到熟、懂、会赏析。所谓“熟”,包括熟读和背诵两层含义所谓“懂”,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古诗词中的个别字词的含义,准确把握诗人(词人)的思想感情,而赏析却是要求老师从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名句等方面做一个正面的引导,从而把握诗词所蕴含的内在思想感情。龙老师还列举了一些有效的新方法,如:表演法、歌唱法、朗读法(分组轮读、自由读、指名读、表演朗读、范读、配乐朗读)、图画法、写作法等。(三)王远在中学古诗文教学的唤醒教育研究16直以来,语文教学在“分数为上”的指导思想下,越来越

11、成为一种近似于刻板的教学流程,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语文教学变为一种程式化的“科学研究”,语文课程其独具的人文特性却在逐渐消弭,人文教育的内涵逐渐缺失,学生从语文教学中得到仅仅是听说读写的技术,而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的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了学生普遍的信仰缺失,这和语文教学“树人”的初衷及最大的功用背道而驰。古诗文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具有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文精神内涵积极向上,对学生崇高信仰的建立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唤醒教育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古诗文的人文价值,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思想的觉醒。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

12、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唤醒教育理念能更好的辅助中学古诗文教与学。唤醒教育理念的精髓在于唤醒,古诗文的特点在于情感充沛、内容集中,将唤醒教育理念融入中学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情感和文本意义,同时也便于对学生的唤醒。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7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有助于深入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自会感受文章内容,想象情景意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凌宏初在的逻辑思考中指出,以前的文学分析大多把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划为“狂风破屋、村童凌侮、夜雨侵迫、推己及人”四个段落,以为己经找到了

13、作者的思路。事实上,这首诗的段落和思路二者并不完全一致的。笔者认为这首诗只有两个逻辑段落。第一段(开篇至“长夜沾湿何由彻?”)包话“狂风破屋、村童凌侮、夜雨浸迫”三个层次,记述了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劫难。这第一段是作品思路的第一步。第二段(“安得广厦千万间”至篇终),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第二段,实际上己经是作者思路的第三步了。通过逻辑推理的形式得到了一种不同的,但是科学的结果。这样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借鉴。综上所述,不同的老师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不同的理解,并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作出了不同的教学安排,体现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并探索出了切实有效的新方法新模式。在教

14、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部分解决方案,但是笔者仍然发现一些问题,如语文学习中的文学性与科学性的思考;相关教师提出的新方法是否普遍适合我们的教学;语文学习时效性与实效性,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与研究中得到答案。三 研究扩展针对语文学习的时效性与实效性,笔者进行简要分析。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零散积累的过程:今天我学到一个知识点,收了起来;明天又学到一个知识点,又收了起来;后天,又收了一个就像是捡珍珠一样,一颗颗地捡起来并放到盘子里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但只是积累只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并不能达到我们最终的学习目的。语文注重应用能力的考查,所以积累了之后,能否有效地“调用”积累的素材将是这种能力的

15、体现。就像是一盘散的珍珠虽然放到了一个盘子里,但是当我们需要其中某一颗珍珠时,能否很快的从散珠子中找到我们需要的那一颗呢?如果不能很快地找出来很难,因为盘里的珠子是散的,那盘子里有这颗珠子等于没有。考试何尝不是如此?并不止在于你积累了多少,还要看你能用上多少? 另外,语文学习的方法也切忌于“概念化”,否则显得苍白空洞。以作文为例,当我们提出问题:“如何能写好作文”时,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多阅读、多思考、多参考、多练习、多观察”听起来,是非常有道理,但仔细想,才发现都是“没有用”的道理。之所以说是没有用的,就是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比如“多阅读”,怎么样去阅读?阅读什么?“多观察”,怎么样去观察?观察什么在这些细节方面却缺少具体的指导。而这些细节方面的方法性的东西,却是需要学生在老师大的方面指导下,自己多总结的。因此,文科的学习,拓展是最重要的组成,方法上显得“散”,要求得却十分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