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八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0130495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八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八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八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八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八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八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八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新人教版必修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时跟踪检测(十八)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回答13题。1在水循环的过程中,圈层物质进入圈层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A降水B水汽输送C蒸发 D径流2圈层的矿物质进入圈层所经历的主要过程是()A搬运、沉积过程 B侵蚀、搬运过程C风化、侵蚀过程 D变质、沉积过程3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C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解析:1.C2.B3.B第1题,由图分析可知,圈层是水圈,圈层是大气圈,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水圈中的水体进入大气圈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蒸发,故C项

2、正确。第2题,由图分析可知,圈层是岩石圈,岩石圈的矿物质通过流水侵蚀、搬运作用进入河流或其他水域,故B项正确;矿物质进入水圈首先经过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无关,故A项错误;风化、侵蚀的产物需经过搬运才能进入水圈,故C项错误;变质作用与岩石圈中的矿物质进入水圈无关,故D项错误。第3题,地球四大圈层中,岩石圈分布于最底部,大气圈分布于最上层,水圈分布于两者之间,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底部和水圈的全部,四大圈层相互渗透,故B项正确,A项错误;圈层是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故C项错误;岩石圈不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故D项错误。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46题。4.如图所示自

3、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 B整体性C区域性 D单一性5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B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会相互制约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D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会影响气候6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外流河C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D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解析:4.B5.C6.B第4题,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体现了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地貌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

4、征。第5题,地理环境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第6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内流河。一个地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带也是一个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据此完成78题。7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叙述错误的是()A生产功能B平衡功能C各地理要素具有协调统一的变化过程D整体功能小于各自然地理要素各自的功能总和8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向恶性方向发展的是()A植树种草 B修水库 C围海造陆 D围湖造田解析:7.D8.D第7题,地理环境

5、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自然地理要素各自功能的总和。第8题,围湖造田将使湖泊面积缩小,使其调蓄洪水的功能下降,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且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读图,回答910题。 9.此图可以简单地看做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能正确表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象的是()A动物绿色植物O2CO2B动物绿色植物CO2O2C绿色植物动物CO2O2D绿色植物动物O2CO210此图还可以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整体”A BC D解析:9.A10.D第9题,由题图可知,可以变为泥炭、

6、煤等,确定其为绿色植物,其他则容易判断为为动物、为O2、为CO2。第10题,地理环境中的这种碳循环,把各圈层联系起来,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一、选择题读图,完成12题。1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Aa、b、c Bd、e、fCa、c、e Db、d、f2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Df江淮平原的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现象解析:1.B2.D此图反映了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与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

7、互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1题,读图可直接得出答案。第2题,土壤盐碱化一般发生在相对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江淮地区位于南方,其年降水量大于 800 mm,为湿润地区,况且将旱地改造成水田,土壤更不会因为湿润而积累盐分,成为盐碱地。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34题。3图中()A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B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C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D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4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

8、低纬扩展解析:3.C4.B第3题,图中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会减弱温室效应。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作用变为煤炭和石油,没有重熔再生过程。第4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大气升温;二氧化碳的参与是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的条件,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加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扩展。下图反映了不同地质时期某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据此回答56题。5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水热条件的变化 B地壳运动C植被类型的变化 D岩浆活动6图示地理环境的演

9、化过程,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D地理环境的稳定性解析:5.B6.A第5题,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可分解如下:阶段当地为平地,植被为森林;阶段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第6题,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环境,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图为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近年来有多位欧美气候学家推断在未来2030年,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

10、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假定这一推断成立,据此回答78题。 7.“微型冰河世纪”里,可能产生的地理现象是()AM、R两地冬小麦收获日期等值线南移B喜马拉雅山雪线上升C亚洲的水稻种植范围扩大D北美1月0 等温线北移8导致R地和Q地等值线延伸方向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纬度和距海远近 B距海远近和季风环流C地形和季风环流 D纬度和地形解析:7.A8.D第7题,在“微型冰河世纪”里,地球气温降低,导致冬小麦播种日期推迟,收获日期相应推迟;喜马拉雅山雪线将因气温低而下移;亚洲水稻种植范围将缩小;同一地点冬季风气温下降,故北美1月0 等温线南移。第8题,R地等值线东西延伸,说明受纬度影响;Q地等值

11、线折向低纬,是因为遇到地势高的青藏高原。二、综合题9(福建高考)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 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发展。(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小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R河大峡谷位于西风带,受西南风影响,大峡谷北壁为迎风坡。由太平洋北上的暖湿气流

12、在此被地形抬升,降水较多;而南壁则是背风坡,降水少。谷底受西南风影响小,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稀少,形成荒漠。第(2)题,R河径流量减少对地下水、土壤、生物、气候、海岸线、生态环境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答案:(1)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2)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加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