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资本论》复习题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0118062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资本论》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资本论》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资本论》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资本论》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资本论》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资本论》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资本论》复习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结合货币形式的最新发展,说明货币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的根本原因。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成为货币形式。这一发展过程,是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不断克服价值形式的缺点和局限性而发展的。最终一般等价物固定在具有优势的贵金属金银身上,货币形式成为表现商品价值的最终形式。货币是商品经济自发发展的产物,是交换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矛盾发展的结果。从货币的形式上看,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几

2、个阶段。从总的趋势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生产流通的发展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如从货币本质出发,把货币定义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从货币的形式出发,把货币定义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从价值角度认为“货币是核算社会必要劳动的工具”;从生产关系出发, “货币是隐藏在物后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之,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的本质是不断自行增值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才能成为资本。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和离开流通过程,都不能带来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

3、必须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价值增值只能发生在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是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以还原为生产那些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使其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本质货币如何成为资本流通使用价值特殊产品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货币和劳动力交换总结)3、根据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原理,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推进创新的动因及其实现机制

4、。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可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动因:推进创新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实现机制: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各个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迫使他们竞相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社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商品的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差额随之消失,劳动力商品价值也随之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资本家由此获得相对剩余价值。从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到工厂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过程中,不断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

5、值,从而产生更多剩余价值。4、资本主义条件下,雇用工人的相对工资为什么有下降的趋势?相对工资是指:在新创造的价值中,工人的工资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工资。在新价值既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部分增加,工资部分就减少。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相对工资呈下降趋势。资本家总是力图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工作日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最大限度地获取由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且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来分配劳动成果的,随着剩余价值的增加,资本不断积累,资产阶级分配的成果越来越多,最终相比之下,工人工资和资本家资本分配的差距

6、越来越大,形成事实上的工资下降。5、简述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大量雇佣的劳动者和巨额货币财富。资本原始积累催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和解放出来,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早期资本主义通过殖民和扩张,掠夺原料和商品市场,进行资本积累,随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扩大再生产,生产力提高。同时,资本积累也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前提。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构成变化的分析,揭示资本的增长对

7、工人阶级的命运产生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对工人阶级而言,工资暂时上涨,劳动者的生活稍有改善,但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被剥削状况。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积累和集中的进行,资本有机构成必然会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就会日益相对减少。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是资本积累的产物,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波动对劳动力的需求,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资本积累不断进行的必然结果是:一边是财富在少数资本方面的积累;另一边是工人阶级受劳动折磨和失业贫困的积累。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客观条件日益成熟,无产阶级日益成熟,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剥夺者被剥夺”,即依靠对别人劳动实行无偿占有而

8、且日益膨胀起来的资本财富,最终要重新回到劳动者手中。6、简述满足资本连续不断循环的基本条件。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基本条件:(1)资本按一定比例分割为三种形式,使它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于三个阶段并各自执行其职能。(2)资本的每一个部分在时间上必须相继通过循环的各个阶段,不断交换其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循环。(3)要以价值(从而价格)的变动得到克服和抵制为条件。(4)要以理顺产业资本循环与一般商品流通之间的关系为条件。7、简述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9、。简版: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通过对预付资本量、年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的流通的影响,从而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产生重大的影响。(1)预付资本量(固定资本+流通资本)定义:资本家为榨取剩余价值需要预先垫付一笔货币资本,用来采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加速资本周转的速度,可以提高固定资本利用率、降低维持生产规模的流通资本数量,因此节约预付资本量,扩大再生产规模,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2)年剩余价值率(预付可变资本)定义:就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只有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才能创造剩余价值。加速资本周转的速度,可以提高预付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这样,同量预付可变资本,就可以雇用更多的工

10、人,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表现为更高的年剩余价值率。(3)剩余价值的流通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流通也有影响。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也就是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怎样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问题。资本周转速度快,剩余价值的实现也就快。B、剩余价值实现的方式问题:也就是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家的个人消费资料和追加生产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问题。资本周转速度快的资本,可以在原预付资本量的基础上扩大再生产,也可以用一部分剩余价值从事技术改良,或者用于追加流通资本。所以,资本周转速度快的资本在剩余价值实现上也具有更多的有利条件。8、根据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说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必要性。一、社会再生产核心内容:是社

11、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它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两个方面。价值补偿:就是社会生产出来的总产品如何出卖,实现其价值的问题,价值补偿在实践当中就是销售商品,收入货币。实物替换:就是资本家如何购买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及资本家和工人如何购买到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实物补偿在实践当中就是付出货币,购进商品。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的平衡在实践当中就是收支平衡,也就是做货币回流规律。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货币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是先完成货币资本积累,然后运用这些资本去购买相应的经济资源,使之变成生产要素,进而组织生产。改革开放初期至今,资金问题仍然是发展经济首先需要

12、解决的问题。完成了货币资本的积累还需要货币资本的大量集中必须运用于购买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要素,这才会使货币成为再生产的起点。同时,又要合理安排货币资本的结构,否则就是对货币资本积累的浪费。(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积累、消费的比例问题理论包含了结构均衡和总量均衡的分析,在社会再生产条件下,的各个经济部门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必须按照比例协调发展。国民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问题是市场经济运行中最为重要的问题。过分地强调积累就会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然而过分强调消费,就会使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投入生产的货币资本缺乏。应当给积累和消费一个合理的比例,使经济能够又快又好地发展。国家可以通过运

13、用宏观的财政政策实现对经济比例的协调,即国家预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经济结构调整理论上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则是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来划分和组织生产的。由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其最终产品,主要是提供消费资料的,而工业主要是提供生产资料,因此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基本上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要使得经济运行平稳高效就应该协调好三大部类产业结构。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因此,生产资料的供给和需求要实现均衡,要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来实现。第二部类内的结构失衡还表现

14、在消费品结构失衡上。我国在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上是远高于高科技产业。消费品结构失衡使消费品供给出现扭曲:一方面,传统产品如纺织品、普通家电等大量积压供给过剩;而另一方面,一些高科技产品,多附加值产品如电子信息产品等发展较弱。由此,消费资料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与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要加强供给侧改革,实现以信息产业为带动的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升级。9、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为什么依然起作用?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个别部门的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不等,生产价格和价值不等。但从全社会来说,剩余价值总量和利润总量相等,生产价格总和与价值总和相等,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生产价格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15、。1,(剩余价值 平均利润)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高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2,(生产价格 价值)从个别部门看,虽然一些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它的价值,但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的总和等于价值的总和。3,(价格变动)生产价格的变动仍然以价值为基础。变动取决于:1.平均利润率变化;2.价值变化;3.二者一起变化。而归根到底是由于价值的变化。10、简述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规律: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利润率下降并不意味着利润量的减少,相反绝对量会增加。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量的增加是一个二重性的规律,是资本积累作用的必然结果。商品价格下降和商品中包含的利润量增加同时并存,是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这一二重规律的另一种表现。原因:(1)在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主因),但资本的总量也在增加。(2)随着资本积累,被剥削者的人数在增加,使资本可以支配越来越多的劳动大军。而且利润率趋向下降,并不是直线下降,也不是不断下降,而是一种趋势。这是因为还有其他许多因素阻碍延缓利润率的下降。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资本主义各种内在矛盾激化, 这些矛盾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1)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2)生产的扩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