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题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0098820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题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题解析 一、填空题 1教材指出:曹丕的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是作家的 才能 与文体的 性质 特点之关系。 2典论论文说:“夫本同而末异。”教材认为:“本”是指文章的本质,而“末”是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包含有 内容 特点和 形式 特点两方面的意义。 3文赋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教材认为:“会意”指具体 构思 ,“遣言”指 词藻 问题。 4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教材指出:他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道 是其内容, 文 是其表现形式。 5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了“风骨”的说法。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 思

2、想感情 。“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 语言表达 。 6钟嵘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 补假 ,皆由 直寻 。”提出了“直寻”说的诗歌理论。 7陈子昂对晋、宋以来诗歌创作的批评是:“汉、魏 风骨 ,晋、宋莫传”和“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 兴寄 都绝。” 8教材认为:皎然在诗式中关于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 意境 的创造问题。 9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提出了“ 气盛 言宜”之论。 10“文章合为 时 而著,歌诗合为 事 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11司空图提出的“四外”说是指“ 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 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

3、二、名词解释 1“文以气为主”说 曹丕典论论文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指出文章可以体现出作家不同的个性,或者说“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情感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了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2“诗缘情而绮靡”说 陆机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指出诗歌创作应当来自于诗人的感情,而且其形式要达到细腻精致的程度。陆机的诗“缘情”说,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作用,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重要特征:“感情”,有了深刻的认识。而对诗歌“绮靡”

4、的要求,则可以看出陆机对于诗歌形式的重视,要求文学作品应当具有高度的艺术美。 3“取境”说 皎然在诗式中说:“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认为,取境的问题,是区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同时也认识到诗人即使在灵感的驱动下,也还应当继以艰苦的构思,深入的挖掘,仔细地遴选境象。像这样重视“取境”的诗论,以往还不曾有过。皎1 然的“取境”并不是指简单地提取客观物象,或以客观物象作为比喻的载体,而是指完整的诗歌意境创造中,诗人主体情思对客观物象的熔铸改造作用。 4“美刺”观 白居易的“美刺”观主要见于与元九书中的“济救人病,裨补

5、时缺”,寄唐生中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等诗文中。白居易的“美刺”更多地强调“刺”,即“讽喻”的一面,要求用诗歌来揭示时政的弊端,而不主张歌功颂德。在“刺”的方式上,他也主张激切、直率,不要躲躲闪闪,避重就轻。他的这些思想,扬弃了儒家文论中保守、消极的内容,将其积极进步的内容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 5“四外”说 司空图的“四外”说见于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或说都是指诗歌所具有的丰富醇美韵味的。“韵外之致”指意境作品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指意境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象外之象”和“

6、景外之景”则是指意境作品在表层描绘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 三、单项选择题 1典论论文对文体有“四科”的说法,并对各“科”文体特征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中要求“诗赋” A尚实 B宜理 C欲丽 D宜雅 2教材认为:文赋论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A佛教禅宗思想 B孔孟儒家思想 C佛教密宗思想 D老庄道家思想 3文心雕龙神思篇重点论述的是艺术思维中的 A真实问题 B构思问题 C风格问题 D想象问题 4“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

7、下者皆宜。”教材认为:韩愈这几句话里的“气盛”,是指 A作家与生俱来的抽象的向善的道德品质B作家后天培养的崇高的仁义道德品质 C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D文章中体现出的雄辩的气势 5司空图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里的“境”是指 A作家创作的社会环境B作品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C激发作者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 D作品表现出的烘托、体现作品主题思想的客观环境和作品背景 四、翻译题 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2 之后,观其风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

8、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 又说:不需要苦心思考,苦心思考就会失去自然朴实的特点。这也是不对的。不经历艰险,哪里能获得成功?诗歌意境的创造,必须经历艰难险奇的过程,才能得到奇伟的诗句。诗歌创作成功后,看它的整体风采,好象全不费力,就象是没有经过苦心思考而形成的,这才是高手。有时候思想集中,精神旺盛,好的诗句奔涌而来,象是得到了神力的帮助,不可阻止。不是这样,是因为先前已经积累了完美的诗意,借助旺盛的精神才有这样的收获的。 含义:诗歌意境的创造是在灵感的驱动下,继以艰苦的构思,深入的挖掘,仔细地遴选境象而形成的。 五、问答题 1简述曹丕典论论文的“文

9、以气为主”说的内涵及其在文论史上的重要意义。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的观点,指出文章风格各异,成就不同是由于作家各有不同的气质、个性。强调了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曹丕的观点,继承了古代关于“气”的物质和精神作用的理论,运用到文论中,阐述了作家的气质、才性、思想修养、创作个性和作品风格的关系,对于认识文学创作及其风格、成就,很有价值,对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2简析文心雕龙神思中关于创作论的论述。 文心雕龙神思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更进一步,论者阐述了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它们分别是“

10、统其关键”和管其枢机,这实际上是想象活动的始与终,或曰动因和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刘勰充分意识到了艺术创造活动中思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即所谓“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这不仅仅是作家的才能所限,更是由语言的本性所决定的。“意翻空”和“言征实”是文学创作中的一对永恒的矛盾,如何解决好这对矛盾,是每一个文学家或文学理论家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文心雕龙创作论的许多篇章,都从不同侧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就此而言,神思篇中提出的言意问题,是全书创作论的纲领。 3简要评述钟嵘诗品序里提出的“自然英旨”说。 “自然英旨”是钟嵘基于诗歌“吟咏情性”的审美本质,批评刘宋大明、泰始时期,拘于声律,

11、堆砌典故,“文章殆同书抄”的流弊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钟嵘认为,堆砌典故的“补纳”,“务为精密”反为声律所累的“拘挛”都是违反自然的。倡导“自然英旨”,不仅要反对堆砌典故,而且也是对过于讲求声病的永明体的针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价值。 4结合陈子昂的创作实践,简析陈子昂修竹篇序中所提出的“风骨”和“兴寄”的内涵和影响。 陈子昂修竹篇序中所说的“风骨”指的是诗歌中以充实内容为底蕴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震撼力。“兴寄”指的3 是诗歌中深微的情志寄托。陈子昂提出“风骨”和“兴寄”是针对齐梁时期绮靡文风而发的,他认为,诗歌不能徒有华美的辞藻,而应当做到有所寄托,内容充实。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正是以此为宗

12、旨,感遇三十八首和登幽州台歌等都是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经过陈子昂等人从理论上到创作实践上的努力,终于廓清初唐半个多世纪齐梁文风的余波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的创作热潮。 5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论主张,对儒家传统的文论思想有什么继承和发展? 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明显地继承了儒家传统的诗歌主张,但是,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了积极的发展。他的“为时”、“为事”,具体地说就是“济救人病,裨补时缺”。主张用同情、怜悯的笔墨,来抒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用诗歌来暴露“时缺”,揭示时政的弊端。对于传统儒家诗论中的“美刺”观,白居易主要

13、是强调“刺”,即“讽喻”的一面,而不主张歌功颂德。在表达方式上,它和诗大序提出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主文而谲谏”不同,明确主张讽喻诗要激切、直率,不要躲躲闪闪,避重就轻。他的这些思想,扬弃了儒家文论中保守、消极的内容,将其积极进步的内容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 6什么是司空图的“韵味”说?与钟嵘的“滋味”说相比,它有什么发展和深化? 司空图的“韵味”说,指的是诗歌意境的特殊内涵丰富的审美韵味。从理论渊源上看,它来自钟嵘的“滋味”说,但是有了明显的深化和发展。 第一,司空图比钟嵘更加自觉地将“味”作为论诗的原则和衡诗的标准。 第二,司空图并未停留在提出这一醇美的韵味理论,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韵味的具体丰富的内容,即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