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的要点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0098623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情分析的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学情分析的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学情分析的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情分析的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情分析的要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情分析的要点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水平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能够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 率。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两 部分。学生起点状态的分析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维度,指学生的认知基 础;技能维度,指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素质维度,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 习惯、意志品质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主要指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与可能 的发展。主要要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 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能参与到什么水 准,达到什么状态?学生的学习习惯

2、是怎样的,适宜于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 学习任务,探究式,合作式,学生在课堂教学动态中学习会生成资源。传统的备课中也有对学情的分析,但通常把学情分析简单化,如:把学 习者认知基础的分析单纯理解为知识点的罗列,没有具体分析每一类学生在面 临新的教学内容时已经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可能会有什么困难与障碍,更没 有思考与解决的对策了。本章将围绕着实践中的诸多问题,结合案例,从理论 点拨的基础上找出解决之道。教师的学情分析水平,是指教师在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水平、 生活经验和心理状况等基础上,分析学生学习需求的一种专业水平。本专题立 足于提升小学教师学情分析水平的实际需要,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专

3、题 反思、设计操作、拓展阅读等途径,力求使教师理解学情分析的意义、掌握学 情分析的内容,学会学情分析的方法,进而养成主动展开学情分析的习惯,逐 步提升教师学情分析的水平和水平。学情是指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一切因 素,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家庭 环境、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学情分析,就是教师对影响学 生成长的各种主客观情况的了解与分析。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 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 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表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能够基于相关 的经验和

4、知识,依靠已有的认知水平,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我们还会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 教师因为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备课,写了很详尽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 拉回来。上述案例中,即使教师精心创设了导入情境,但整个设计还是把学生当 成一张“白纸”,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状态熟视无睹,甚至学生都说 出了“ a”,教师却急于回避,让学生“懂装不懂”,只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 视了学生的学,真是应了 “心中有书、目中无人”这句话。这样的课堂乍看,是学生不听话,教师没有灵活控制好课堂,可仔细分 析,根本原因是教师备课出了问题:忽视了教学对象的已有知识基础分析,所 设定的教学起点仅

5、仅教材的逻辑起点而非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后经调查发现, 此班学生在幼儿园时,绝大部分都已经学过拼音,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假如 教师备课时能了解这个情况,因势利导,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加以改进,如变 教师领着齐读为会的学生领读,既承认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利用了一年 级小学生愿意表现的心理特点,教学效果定会比上述案例好很多。由此可见,根据学习者的起点状态实行教学,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 果。在教学开始之前将你所面对的学习者看作一无所知,是十分荒谬的。每一 个学习者都是把他原有的知识、技能、态度带入到新的学习过程中。若忽视对 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学习内容的确定就会脱离学习者的实际。学习者的起点定得

6、太高,脱离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就会降低教学效果, 使学习者在高难度的学习内容面前望而却步;如将学习者的起点定得太低,也 脱离学习者的实际水平,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使学习者在低水平的内容 上做无效的劳动,长此以往,就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所以,比较准确地 确定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可在一定水准上提升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应考虑到以下几点:1. 重新理解学生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之前,已经有了相 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充分估计和了解学生 的这些已有积累作为学生的学习起点,促动学生的有效学习。2. 钻研教材,把握好“逻辑起点”教学中

7、,我们要把握学生的“逻辑起点”,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研究 所学内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它的前后联系,真正做到沟通知识间的横向 联系和纵向联系。只有把握了 “逻辑起点”,教学中才能大胆取舍,灵活施教。 反之,则很难创造性地搞好教学。3. 要注重“现实起点”,机智调整“教学进程”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个点,都知道要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但往往 只在备课时去“备学生”。这时候的“备学生”实际上在很大水准上仅仅教师 的一种主观臆测,缺少对学生的真正把握。我们应学会在课堂中持续地对学生 实行探底,以便即时对教学过程作出调整,实现教学的自如化。要了解学生的 现实起点,我们还应该学会在课堂中倾听,倾听学生的真实

8、想法。在倾听中了解学生,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把握住课堂的学习起点, 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整预设的教学过程,构建好知识结构体系,这是一 堂好课的关键。把握好了,课堂学习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教学设计注重教学内容的填鸭式传授,忽视学生的有意义接受, 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往往注重教师教的内容,很少注重学生能不能接受,而且 碰到学生听不懂的情况时,往往埋怨学生的接受水平差。不但如此,在接受水 平上,常常发生这种现象:同一个内容,接受水平较好的孩子很快就掌握了, 积极地和老师之间实行有效互动,而接受水平稍慢一点的孩子却还懵懵懂懂, 一节课被老师和学习好的同学拖着走,至于接受水平差的同学,干脆就跟不上, 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