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社会和谐的基石——解读“十六字心经”的启示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009771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正:社会和谐的基石——解读“十六字心经”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公正:社会和谐的基石——解读“十六字心经”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公正:社会和谐的基石——解读“十六字心经”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公正:社会和谐的基石——解读“十六字心经”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公正:社会和谐的基石——解读“十六字心经”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正:社会和谐的基石——解读“十六字心经”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正:社会和谐的基石——解读“十六字心经”的启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正:社会和谐的基石解读“十六字心经”的启示【摘要】十六字心经对后世影响极大,笔者从对他的释疑开始,认识到心经对危微之心的重视,是为了执中;而礼法同心才能最终实现公正,达到和谐.今天,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心经,挖掘其中的原始深意,以便更好的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服务.【关键词】十六字心经道中心和谐社会一,解读十六字心经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大禹谟),在历史上被盛誉为十六字心经,其来历大致如此:帝尧在禅位给舜时告诫他允执厥中,帝舜在禅位给禹时也如是叮咛,并在此前增加了三句话.之所以又增加三句话,原因在于舜认为心灵只有达到前三句境界,行为才能中.据考古学家及训诂学家考证:中,以口象四方

2、,以l界其中央;最早的中是氏族社会中的徽帜,古有大事则建中以集众;中也是古战场王公将帅用以指挥作战的旗鼓合体物之象形.古人立中位而号令指挥,为的是众人共同生存的公益,因此其所在的中位就代表着公正.其实,尚书尚中的思想比比皆是;中庸也主张执两用中,其中都代表公正,中立,即要统治者拥有公正之德,保持中间立场.允执厥中就是保证行为公正之意,关于此句的理解基本无异议.那么,心灵应处于怎样的境界才能确保行为公正?对这一点的看法歧义较大,其中争议的关键是对危的理解.以朱熹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危是危险,变动不居,不安全之意,笔者在查阅了一些文献后,认为危应解释为警惧,谨慎之意.理由如下:其一,从经济与文化间

3、关系来看.十六字心经形成于尧舜禹时代,也就是孔子认可的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运),私有制还未产生,人没有私心可言,也就不存在人心险恶的说法.只有到了后世,人各亲其亲,私心胜于公心,私有制产生,才会有人心险恶一说,也才会从思想文化上有所表现.朱熹68当代经济2007年第1期(下)等人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其根本原因正基于此.其二,从文本考据看.十六字心经最早见于尚书,而尚书反映的时代,也就是西周及之前,还没有见于文字的人性讨论,更遑论人性的属性了.若危解为危险,则意味着人心是危险的,也就隐含着人性是危险的,恶的判断.实际上时人认为:惟民生厚,因物有迁(君陈)

4、,则意味着人性本善.所以包括孔子在内的多数古代思想家倾向于人性本善.何况,若古人认为人心是危险的,人性是恶的,则当行为人触犯刑律应受罚时,就可直接推断行为人用心不良,大可不必区分行为人动机的善恶及主观状态的故意或过失;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详见后文.其三,从传统主流文化看.古人一直推崇这种谨慎小心,警惧的文化传统,如君子乾乾夕惕,若厉,无疚,或跃在渊,无疚等,就是要人早晚保持小心谨慎,如临深渊的状态.孔子也曾批评子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不足取,认为只有临事而惧方可成就大业.总之,君子应该戒慎乎其所不闻,恐惧乎其所不睹,这种见乎隐,显乎微而慎其独的警惧文化传统,是与尚书危微之几思想一脉相承的.对危微

5、做出明确释义的是苟子,他认为:处一危之,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故道经日: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唯明君子而后能知之.危即解为警惧,谨慎之意.综上所述,这段话的大意即为:人心应该时时警惧,道心应该细致入微,心灵应该集中专一,行为才能(体察天道)确保公正.由此可见,要做到处事公正何其不易,先贤圣王尧舜禹尚且如此谨慎小心,时时警惧,何况吾辈后人.二,礼法同心实现公正的途径十六字心经是最早关于道,心与行的关系的阐述,对后世影响极大.能否执中取决于心对道的体验,所以心才不得不时时保持于危微之际,警惧外界及心灵自身,以保证行为合于道,中,心的作用如此重大,难怪古人不屑于专使用刑,而重视教化

6、的功用.历史是有根的,诚如十六字心经所要求的,为达到公正,礼法共同对人心给予了重视.当行为人不用心时,就会反过来依据心即主观状态的不同追究责任.反映到礼法上,法律对行为人主观状态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实行对故意犯,惯犯从重,过失犯,偶犯从轻处罚的刑法原则(舜典),刑与不刑,视其主客观恶性程度,全面审查之;从而避免了单纯依客观行为定罪的片面化,不失为公正之举.从尚书对眚与非眚,终与非终的区别(康诰),到汉律立法对故意情节一造意与非造意的区分(造意指犯罪前即有谋化,策动如何实施犯罪行为,即蓄谋;而非.造意则指事先无计划预谋的,临时起邪意的故意犯罪行为),此举不仅是立法技术上的长进;也是当时世界法史上所

7、罕见,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对营造公正和谐的社会也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概而言之,在礼法,心与公正的关系上,礼法是手段,公正是宗旨,礼法同心,才能达到公正.为了执中,礼法从一开始就表现出重心的特征,原因正如荀子所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解蔽),正是对十六字心经的发展.但是,当法律沿着心化这一思路发展到极端,法以礼为指导思想时,法就失去了他自身的特点,沦为礼的附庸,原心论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就成了必然,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让统治者随心所欲;古代最完备的法典一唐律疏议旨在惩其未犯而防其未然,究其思想根源,与

8、传统重心的文化源头不无关系.三,公正和谐的基石通过对心经的解读,结合他的发展,得知公正作为心经的核心是无疑义的.但心经本身并没有明确执中的原因与目的,联系尚书上下各篇,应是和:不仅应协和万邦(尧典),还应神人以和(舜典),要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就应在一切事务上执中.达大概源于古人对天道所具有的公正,和谐等自然属性不言自喻,不证自明的普遍认同.在古人眼里,天不仅有情绪,还具有废私弃偏的公正之德,他对人间一切不公正的行为都将予以惩罚;若天惩罚不公,天下老百姓便没有好的政令(吕刑).天的中即是为保证和,人类应遵循,效仿天道,实现天人合o和既是执中的原因,也是执中的目的.执中自然达到和谐,也必然达到和

9、谐,二者是应然与实然的统一;或者说,执中是实现和谐的基石.追求中和的理想,在礼被体系化之后依然如故,只是中和的依据主要换作礼.而等级制是礼的核心原则,在这种条件下,中逐渐失去原始平等意义上的公正性;后世八议人律,官当请减即为明证,这些等级特权的制度化,从法律上保证了以礼制中.当然,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追求原始公正,平等意义上的中的理念仍会时不时地出现,但这已不是历史的主流了.今天,我们致力于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强调与国际接轨,更不能抛弃我们优良的传统文化用心求中.在公正的基础上追求和谐,既是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公正的社会,不同的利益主体才能各显其能,各得

10、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实际上,现当代许多社会矛盾的产生,激化,都源于不中即不公正,公正应成为社会各行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目标下,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依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们的和谐社会不能失去历史基础,脱离民族特性的社会将难以更好地推进.当然,以等级性礼作为中的标准是后来阶级社会的产物,在平等日渐深入人心的情况下,显然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理应遭到摒弃.总之,十六字心经所反映的谨慎,公正观念,即使是现代,仍不失其进步性,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在我们今天大力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力图融人世界,学习,移植西方文化理念之际,尤其不能忽视民族本土固有的优秀文化;且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

11、扬光大.在重视心性教化的基础上由中而和,必将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化.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参考文献】1】杨任之:尚书今译近注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2胡念耕:唐兰释中补苴卟安徽师大,1991,(2)【3王筠:文字蒙求【M.中华书局,19624唐兰:殷虚文字记M】.中华书局,19815】李裕华,马银华:论语?大学?中庸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6】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周山:解读周易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8】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9】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当代经济2oo7年第1期(下)6l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