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0097503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20件)获奖理由(1)作品标题金桥今晨合龙 武汉大道全线贯通类别长消息作 者张超 李珑 刘家华责任编辑夏涤平 贺志刚刊播单位武汉电视台首发日期2011年9月8日版面(栏目)武汉新闻作品字数3分27秒作品评介记者深夜赶赴建设一线,直击市政重点项目重大节点的施工全过程,用最直观的方式,多角度对工程的意义、建设的挑战及艰巨性和建设者的辛勤付出予以生动表现。采编过程记者用武汉新闻独创的“我在现场”报道形式,出镜现场报道,通过体验、交流、和人物、细节的展现,挖掘生动事例。社会效果武汉新闻“记者走基层”主题报道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2)作品标题探访地铁过江隧

2、道类别新闻专题作 者王晓路 高翔责任编辑胡桂林刊播单位武汉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首发日期2011年4月13日版面(栏目)都市写真作品字数13分钟(时长)作品评介本片记者凭借翔实的资料准备和过硬的电视现场报道功底,通过进入地铁2号线50到100米深的过江隧道工地长达90多分钟的亲身体验,将地铁2号线过江隧道工程新、奇、险、难的施工实景鲜活地呈献给电视观众。这篇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既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了观众对武汉市重点工程建设的关注,也较好地体现了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成果。采编过程2011年春节过后,地铁2号线过江隧道施工遇到很大的困难。左线隧道穿越长江北岸大堤却因地面拆迁问题不能彻底

3、贯通,右线隧道因为长江南岸地下障碍物而停滞不前。一些不知实情的市民出于对地铁2号线的强烈期待而对其施工进度感到不满。为了帮助观众澄清事实,同时也是为建设者鼓劲,本片记者决定深入过江隧道工地一探究竟。值得肯定的是:记者并没有停留在地面上听取工地负责人的讲解,他们放弃工地安排的乘坐运输车进入基本建成的左线隧道采访报道的方案,而是采取步行的方式进入正在施工的右线隧道。地铁隧道施工只有一般的通风装置,对于初次进入隧道的记者和摄像而言无疑是精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1500米长的采访路径越走温度越高,呼吸越困难,但是记者仍然冒着满头大汗、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了盾构机施工面,见到了一群年轻可爱而又乐于奉献的施工

4、人员。记者在行进过程中的实时探访和体验式的现场报道将市民所关注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化作了他们的感同身受。社会效果本片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一些市民对地铁2号线的建设从埋怨转向理解和期待,其它媒体也纷纷推出了武汉市在建重点工程体验式的报道。这篇报道同样引起了武汉地铁集团的高度重视,不久后,建设单位应广大市民强烈要求,组织了“百位市民看地铁过江隧道”的公益活动,通过这些市民的亲身感受,越来越多的人对武汉市城市建设的巨变发出了由衷的赞美。(3)作品标题春风送暖入万家类别电视新闻专题作 者唐欣 郑伟 冯亚科 刘舜尧责任编辑胡桂林刊播单位武汉广播电视总台首发日期2011年7月19日版面(栏目)都市写真

5、作品字数13分钟作品评介 这部电视新闻专题采用典型鲜活的事例、丰满的人物形象,富有特色的群众语言,对我市今年 “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进行了报道。采访深入,细节生动,画面精美,内容丰富,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采编过程从我市开展“三万”活动以来,记者就第一时间采制了电视新闻专题万名干部下乡来。其后,记者一直对此工作保持高度关注,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和下乡干部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足迹遍布黄陂、新洲、江夏等远城区各个乡村,搜集素材,留心细节,终于在7月初采制出来这篇具有一定总结意义的报道。社会效果节目播出之后,收到良好反响。不仅下乡干部们认为报道真实可信,许多农户也纷纷来电反映,“三万”活动确实

6、帮助农民们和村集体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专题片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4)作品标题杜家台汉江分洪 记者夜探泄洪区安置点杜家台分洪 巡逻队搜救泄洪区返家居民新闻特写:洪水中 守望家园体裁长消息作者 李永杰 陆非 编辑刊播版面(栏目)武汉电视台百姓连线栏目 作品字数(时长) 8分38秒作品刊播单位武汉电视台刊播日期2010.9.22作品评价本组新闻立足百姓民生,从百姓关心角度出发,进入到分洪区第一现场,从分洪区政府部门的工作和老百姓生活的点滴中,发掘出分洪区的面面观。作品放眼全社会热点问题,且贴近本栏目的栏目定位。有宏观,有细节。采编过程本组记者9月21日在武汉发了分洪消息的新闻后,分洪当天即赶往仙桃

7、泄洪安置点西流河镇,于晚上8点多赶到第一个集中安置点。采集了灾民生活安置情况。灾民的情绪情况,采集了泄洪区安置点相关硬件设置配套情况。当晚11时完成采集,随后写稿,编辑,当晚凌晨3点钟将稿件画面传回武汉。22日早,记者再次赴泄洪区,随巡逻队一起搜救冒险返回家中拿财物的居民。中午,在泄洪区最近的防洪堤上探访了各种在防洪堤上的人群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22日中午完成全部采集,在返回武汉的途中,写稿编辑,下午3点钟回台,带回完整的稿件和成片。社会效果第一时间发布出泄洪区的相关消息,为民众提供了获取消息的渠道。把握住导向,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分洪区灾民的受灾情况,同时也积极乐观地报道了

8、分洪区灾民对国家政府大方向的理解和支持。(5)作品标题“拆线事件”追踪类别系列报道作 者苏虹、陈波、巴超责任编辑李高翔刊播单位武汉人民广播电台首发日期2011年8月7日版面(栏目)全市新闻联播作品字数1分54秒、1分21秒、2分27秒作品评介 这组系列报道,将事件的发生、事件的处理意见、社会反响等事实进行了全跟踪报道。音响丰富,文字精练。新闻的社会性和可听性俱佳。采编过程 得知武汉市第三医院出现了一件“医生将缝合好的伤口又把线给拆了”这样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件后,战线记者立刻核实事件的真实性。随后,新闻综合频率组成了由副总监负责的报道小组,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了全跟踪报道。先后采访了被拆线的打工仔

9、小曾、小曾的同事、当班医生、主管单位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以及事件报道后,社会各界对此的反应。录制了大量的音响。随后,记者继续跟踪报道了当事医生被停职检查、医院自查自纠、社会各界慰问打工仔小曾、武汉市卫生局召开现场会开展医德医风大讨论等7篇稿件。社会效果 拆线事件发生后,本台记者及时追踪,在武汉地区率先播出了相关报道。这一组系列报道播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而记者不断深入的调查采访,也推动了武汉市卫生部门对此事的处理。广大听众纷纷表示,这是一篇来自基层、监督到位、推进工作的优秀广播新闻稿件。(6)作品标题洪水来临前的蔡甸农村类别录音特写作 者金燕 吕萌责任编辑 李高翔 赵阳 刊播单位武汉人

10、民广播电台首发日期 2011年9月21日版面(栏目)全市新闻联播作品字数910(2分58秒)作品评介 这篇广播录音特写紧紧抓住我市蔡甸等分洪区广大干部群众不折不扣执行省市防指分洪命令,舍小家、顾大家,冷静应对分洪工作的典型事例,以全现场的播出形式,深入一线,深入百姓之中,精心选择音响,突出广播特色,实时播报动态,在一篇近三分钟的稿件中凝练传神地反映出杜家台分洪第一天内分洪区的情况,是一片篇值得推荐的来自基层的广播新闻作品。采编过程 9月20号下午,省市防指作出21日中午12点杜家台分洪的决定后,本台记者提前准备,迅速行动,在20日晚间的新闻节目中及时播发相关消息后,又在21日上午赶往蔡甸分洪区

11、,为了深入了解各级部门认真保护分洪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情况,真实反映分洪区群众众志成城、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风貌,在采制报道了21日中午12点杜家台正式泄洪的消息后,记者又主动分两路深入蔡甸五个即将行洪的民院,深入了解相关情况,掌握了大量一线一手资料,并通过现场解说的形式现场采录了报道内容,下午6点记者回到编辑部后,迅速赶制了这篇报道,并在晚上7点的新闻节目中播出。社会效果 稿件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相关内容同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稿件既让社会各界看到了分洪区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和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作做出的牺牲,又很好地起到了稳定人心、消除谣言的作用,得到社会各界好评。(7)作品标题工地

12、上的红色经典类别广播录音特写作 者余鸣秋责任编辑赵阳刊播单位武汉人民广播电台首发日期2011629版面(栏目)白云彩虹873作品字数600字(时长1分58秒)作品评介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市民幸福大厦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近年来,农民工的物质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但精神文化生活还有待丰富。该报道通过文化机构把电影送到工地,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反映了政府为了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作的努力。采编过程在“走基层”报道中,武汉电台一直把“关注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作为一个重要的报道方向。记者了解到农民工渴望在工余有文化享受。记者抓住“电影公司送电影到工地”的线索,深入工地现场采录到丰富

13、的音响(包括电影公司领导、农民工、建设部门干部),使作品篇幅短小但信息丰富,现场感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社会效果该报道由于贴近广大农民工的生活实际,真实反映了政府部门在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工作,播出后引起良好社会反响。公众普遍认为它具有积极正面的激励作用,农民工朋友反映,该报道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8)作品标题郭艾荣:坚守农村“微型学校”30年类别专题作 者陶娟 刘保哲责任编辑马良柱 刊播单位武汉教育电视台首发日期2011年5月17日版面(栏目)今日新看点作品字数4分55秒作品评介郭艾荣扎根蔡甸区一所边远农村学校30多年,期间有几次机会可以调到条件较好的城区

14、工作,但她却主动放弃。后来,学校撤并,只剩下几名学生,但她仍然急家长之所急,坚守教学岗位,成为那个微型学校唯一的教师。生活的简陋、不便和孤寂没有摧毁她奉献教育事业的信念,尽管她已是血吸虫晚期,身患肝硬化、肝腹水等多种疾病。该电视专题作品真实地再现了郭艾荣的工作、生活,体现了我市偏远农村教师的敬业爱岗精神,让广大观众对她们的无疆大爱由衷敬佩。采编过程记者于今年3月得到这一新闻线索后,先后3次前往蔡甸区桐湖农场采访。尽管当地曾是泄洪区,属于我市的血吸虫病高发区,但记者仍义无反顾地与郭艾荣以及她的家人、学生打成一片,聊家常,干农活、听课、做游戏,记录下了许许多多真实而感人的场景,掌握了大量充实而鲜活的素材,生动地展现了我市一位普通农村教师为党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社会效果 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蔡甸区教育局以及市教育局领导先后多次前往当地慰问郭艾荣老师,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