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的写作手法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70085809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歌行的写作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短歌行的写作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短歌行的写作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歌行的写作手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短歌行的写作手法短歌行的写作手法短歌行二首,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第一首诗通过宴会的 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第二首诗借礼赞周文王、 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的史事,申明自己只有扶佐汉室之志,决无代汉自立之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短歌行的写作手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短歌行的作文,欢迎阅读,希望 大家能够喜欢。一、短歌行写作手法一一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 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引用固然是

2、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 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 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 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 合。二、短歌行写作手法用典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出自诗经小雅鹿鸣篇。鹿鸣篇本是宴宾客的诗,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 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里作者借用典故来再次表达自己欢迎贤才的心情。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

3、家,非常懂得人才的重 要,认为将贤则国安”,天地间,人为贤”。为了完成统一大业,他曾亲自颁发求贤令、举贤勿 拘品行令,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诗中一再表露的这种求贤若渴的心情与他的远大政治抱负是完全 一致的。三、短歌行写作手法一一比兴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短歌行赏析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这是流行歌曲里写给曹操的两句歌词,由罗贯中 三国演义里的奸雄”到京剧舞台上白脸奸臣”再到这里的英雄”,曹操可谓中国历史上最有

4、争议的 人物。然而,在文学史上,曹操才华横溢,给后人留下很多上乘之作。上高中时,我就学习过他的短 歌行,现在重读经典,心中似升腾起万丈豪情,一股英雄气让我有了鉴赏的冲动。短歌行共128个字,忧”字出现三次,成为贯穿全诗的诗眼,也是曹操英雄气概的最好体现, 忧思”中,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饱经忧患、真诚恳切的老者形象,尽显明主风度,全然没有了战场上硝 烟的味道,也没有了军事里奸诈的阴霾,是最真心”的表白,最实意”的胸怀。第一段两个忧,忧思难忘。何以解忧”一前一后,再加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再加上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形象比喻,给全诗奠定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然而这一悲凉,不是人生不满百, 常怀

5、干岁忧”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不是不知老之将至”的消极嗟叹,他对汉末白骨露于野,干里无鸡鸣” 的.现实担忧,他又看到晨风吹干的露水,想到人生短暂,想到时间紧迫,他的人生几何”的慨叹,是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积极态度,这一人生几何”之忧”不能不说是渴望建功立业的老者发自心底 的最良心的呐喊,怎能不对这种英雄之气油然而生敬意。当时,各据一方的军阀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用尽一切办法网罗人才。曹操是一个草莽英雄, 他没有显赫的身世,不象袁氏出生名门望族,也不像孙氏一家出身世家,更没有刘备的整日挂在嘴边的 那么一点点的皇室血统,曹操虽然拥有诸多的谋士猛将,但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功业,他希望天下 所有

6、的人才都聚集在他这里。接下去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仿佛是随口吟咏诗经中的名句一般, 如女子对待情人般痴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只因为你的缘故,让我渴念到如今,又进一步明誓自 己心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先起兴,“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欢快地吃着野地里的艾蒿”再表心情,我 有嘉宾,鼓瑟吹笙”,我的尊贵的客人啊,你要到来,我一定在席间弹起琴瑟,吹起笙乐欢迎你。这一 求贤若渴”之忧”不能不说是渴望大展宏图的老者对待贤才的最深沉的期待,又怎能不被这种真诚渴求 之心所打动。第二段一个忧”,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而接下来的四句,同样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

7、。意思是:贤才有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时候才能摘 取呢?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由于求才不得,内心不禁产生忧愁,这种忧愁无法排解。想想此时曹操 已53岁高龄,他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看着皎月当空,以欲上青天揽明月” 之心求贤,然而贤才什么时候可以得到啊?这一贤才难得之忧”不能不说是一位明主对良臣的呼唤? 看看接下来的语句,你能想象出来诗人心情。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此时,诗人 将感情推向了高潮,一切进行了小说般虚构境界。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 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他想象着与贤才欢饮畅谈的情景,爱贤之情也油然而生。前四句,表明 求

8、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后四句,描写贤才既得,喜不自胜,欢乐无穷的情景。诗人在求贤过程中既喜 又忧的曲折心情,通过一唱三叹,吞吐往复的手法,以鲜明的形象表现出来了。不是英雄,就没有这种 打江山的抱负,不是英雄,就没有这种求贤才的热情。这种抱负,最后终于从天下归心”中得以体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最后 四句诗,“匝”,周,圈。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乌鸦向南高高飞。绕树飞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树枝 可栖息。这四句是说那些贤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无所适从,不知道投靠到谁的门下。诗人希望他们不 再犹豫,赶紧到自己这边来,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这一贤才前途”之忧”不能不说是 一位

9、明主对良臣的前途的担忧。接着作者把这种担忧具体话,用心来证明,“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海 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心愿和胸襟,当然也是希望人才多多益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借用典故,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 之贤人”。看那周公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悦诚服地来归顺,自己愿意像周公那样, 虚心接受天下贤人志士,希望贤才全部归己,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图大愿。这几句画龙点 睛,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将文章推入高潮

10、。这一统一天下”之忧”不能不说是一位明主渴望贤才的坦荡 胸襟。到此,读者已被他的真诚与豪爽所折服。而这最后一忧”才是笼罩全篇的忧思人生苦短”之忧、 求贤不得”之忧皆由它而来。由此,我们读懂了曹操。实现统一大志,是曹操毕生的奋斗目标。而眼前,赤壁之战前景未卜,作 为一个深谋远虑、渴望建功立业的将领,他能不产生这样的忧思吗?愿学大海纳百川,愿学周公一沐 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还不是为了实现心中的宏愿?诗中,他向世人证明着自己的广博胸襟,有容乃 大,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各位贤才,还犹豫什么呢?他的忧患意识愈强,更看出他的只争朝夕,他的 惜时如金,他的心情是多么地迫切,全诗的出这种大气磅礴之势,这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之气,正是靠忧”字传达。所以,曹操之忧思”,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给人以 鼓舞和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