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理论的七大误区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0078959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价值理论的七大误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价值理论的七大误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价值理论的七大误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价值理论的七大误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价值理论的七大误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价值理论的七大误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价值理论的七大误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价值理论的七大误区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人的一切活动都可归结为价值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所有形式的社会关系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价值关系,价值运动是一切社会运动的核心内容,因此价值理论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价值理论的的微小谬误,都将以不断扩大的方式向社会科学其它领域进行延伸,并会引发其它社会科学一系列的重大谬误。目前的价值理论存在着若干误区,严重阻碍着价值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进而阻碍着整个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误区一:“价值是特有的人类现象”,实际上价值是一种复杂的物理现象。人类是由低等生物进化而来,而低等生物又是由无生命的物质进化而来,因此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现象必然是由一般的物理化学

2、现象进化而来。一般物质系统的自发过程都是朝着混乱程度增大的方向进行,即系统的“熵值”将会不断增大,例如,在孤立系中,气体总是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扩散,热量总是从高温区自动流向低温区。然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却是另一番景象,它们不断发生进化,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不断从简单走向复杂,即生命体的“熵值”将会不断减少,这与热力学原理似乎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对此,普利高津提出了 “耗散结构论” ,他认为: 一个处于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依靠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以从外界取得“负熵流”的办法来抵偿系统内部的熵增量,使系统总的熵变为零甚至为负值,从而使系统的有序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样,普利高津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

3、律的条件下,把物理学规律与生物学规律统一起来了。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每一种运动形式都对应着特定的能量形式,能量是用以衡量不同运动形式之间运动规模大小的统一尺度,也是用以改变物质的运动规模的动力源。显然,一般物质系统的无序化运动是通过某些能量来完成的,那么,生命体的有序化运动也是通过某些能量来完成,这些能够促进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过程,因而称为有序化能量 。对于植物来说,太阳能是其有序化能量;对于动物来说,只有食物中所含的生物化学能是其有序化能量。自然界的物质除了具有能量特性以外,还具有许多其他的特性,如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等,这些非能量的物质特性只要组织和配合得好,都可以用来促进人类的生存

4、与发展,用来维持和发展人类的有序化,在客观上起到了与有序化能量相同的作用,称之为“有序化虚能”,并可按主体的客观需要折算成相当数量的标准有序化能量。例如,洞穴虽然并不为动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为动物御寒,使动物减少体热的散失,还降低动物的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这在客观效应上减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动物机体对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显然,这些“有序化虚能”在功能特性上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种间接的有序化能量。有序化实能和有序化虚能统称为有序化功能(或广义有序化能量) 。由此提出价值的物理学定义:对于确定的主体,事物所具有、所释放的有序化功能或广义有序化能量

5、就是价值,用来表示。不难发现,有序化功能或广义有序化能量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其内涵已经与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价值的内涵基本相同。价值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而是一种复杂的物理现象,它是由一般的物理现象进化而来。误区之二:“不同类型的价值不可能统一度量”,实际上所有价值类型的价值都可以统一度量长期以来,人们被价值复杂的表现形式所迷惑,看不到它们在深层次上的统一特性和通约性。事物可分为两大类(一般事物和人),因此价值可分为两大类型: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其中,劳动价值是人或劳动者的使用价值,而一般事物的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相对于消费系统)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相对于生产系统)

6、两种。1、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在总体上讲,人们消费各种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主观动机在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而客观动机(即客观需要)在于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更直接的客观动机在于为自身机体积累必要的劳动潜能。实践表明,不同类型的生活资料分别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客观需要,分别形成不同层次的劳动潜能,并分别服务于不同层次的劳动能力,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层次结构在根本上取决于人的劳动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证明,人的劳动能力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劳动潜能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也相应地划分为四个层次,即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温饱类使用价值,以食物

7、能量为核心的,所有其他非食物能量形式(衣服、水份、空气、气候、盐等)使用价值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食物能量所替代和补偿,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和补偿食物能量,从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主要用于降低人的外部生命失效率(安全类使用价值)或内部生命失效率(健康类使用价值),从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温饱类使用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主要用于降低人的外部社会失效率(人尊类使用价值)或内部社会失效率(自尊类使用价值),从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主要用于降低人的内部理性失效率(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或外部理性失效率(自我发展类使

8、用价值),从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由此可得: 所有层次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均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且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2、劳动价值的统一度量马克思采用时间的形式来度量劳动量和劳动价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无论是采用时间形式和身体化学变化形式,还是采用牺牲安乐形式和支付工资形式,都不能准确而全面地度量劳动者的劳动量。劳动价值既来源于使用价值,又是使用价值的源泉,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人们通过对生活资料的消费和对生产资料的劳动,实现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的相互转化,并在相互转化过程中达到增值的目的。使用价值向劳动潜能的转化 (消费阶段) 。人们消费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

9、 虽然在主观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情感(即欲望、感情和情绪)的需要,但在客观上是为了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更直接的意义是为劳动过程积累必要的劳动潜能。劳动潜能向劳动价值的转化 (劳动阶段) 。劳动者在生产系统中通过具体的劳动方式, 把劳动潜能释放出来并转化为劳动价值。劳动价值向新的使用价值转化 (生产阶段) 。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价值与生产系统中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并作用于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的品质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增大其使用价值,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劳动价值向新使用价值的转化过程。使用价值劳动潜能劳动价值新的使用价值研究表明,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消费量”来度量劳动量,具有

10、尺度稳定性高、直观性强、可量化性高、适应性广或灵活性高等优点。这种度量方法无需对生产条件、劳动强度、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复杂度等做特别的规定,从而具有广泛的时空适应性和灵活性。由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因此劳动价值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3、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在一般的生产系统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可分为生产资料(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劳动力表现为劳动价值,该生产系统在管理者、相应的管理体制和一定的生产组织程序等综合作用下,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产生相干作用和协调作用,从而产生价值增长。生产资料的客观动因在于替代

11、、补充、增强和扩展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也就是说,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客观动因在于替代、补充、增强和扩展一定数量的劳动价值。研究表明,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取决于它在生产过程的均衡状态下所等效的劳动价值量。因此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总之,劳动价值、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均可统一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且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误区之三:“流通领域不能创造价值”,实际上所有生产领域都创造价值。传统的价值理论认为,客观事物的使用价值只与该事物所固有的品质特性有关,而且主要与该事物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有关。从这个观点导出了“只有产业部门才能生产价值和使用价值” 、“流通

12、领域、第三产业和管理部门并不生产价值和使用价值,它们只是为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等一系列错误结论。显然,要彻底澄清上述错误观点,就必须首先对使用价值的变量因素进行深入研究。1、使用价值的函数。事物相对某一主体的价值不仅取决于该事物本身所拥有的本质特性,还取决于主体特性、客体特性和介体特性三个基本要素,就像物理学的万有引力一样,其大小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质量,还取决于对方的质量以及双方之间的距离。介体的品质特性是指所有能够影响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相关事物所具有的品质特性, 其中,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条件是介体的主要形式,时间与空间是介体的特殊形式,随机特性综合反映了主体、客体和介体三个方面的随机品质。

13、因此,事物的使用价值是一个由客体品质特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环境因素特性、主体品质特性和随机特性等六类变量所组成的复杂函数。2、使用价值的生产方式。社会的各种行业部门分别以各自的方式改变着社会事物使用价值的变量,其中,制造业主要是改变物质的品质特性;交通运输业主要是改变人或货物的空间特性;商业主要是改变商品的时间特性、空间特性和归属特性;银行业主要是改变货币的时间特性;股票、证券和期货等交易主要是改变货币或商品的时间特性和随机特性; 保险业主要是改变事物的随机特性;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是维护和改善事物的自然环境特性;服务性行业主要是综合性地、零散性地、随机性、个别性地改变事物的品质特性、空间特性

14、、时间特性、环境特性、随机特性、主体特性等,以达到价值增值的目的;社会的各种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文化组织等主要是维护和改变事物的社会环境特性;社会管理尤其是经济管理主要是改变价值资源在不同时间、空间、环境条件、生产领域、消费领域、主体之间的配置情况;等等,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来改变事物的使用价值,均参与了使用价值的社会生产过程。因此,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就不只发生在产业部门,同样还会发生在非产业部门,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低,直至完全消失。在未来社会里,传统意义的产业部门的主要工作将通过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途径,逐渐由高智能化机器和

15、机器人来直接完成,人们主要从事信息创造、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工作。误区之四:“经济领域是价值生产的唯一领域”,实际上政治与文化领域同样生产价值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经济领域能够创造财富,而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只是进行价值的消费,只能为经济领域的价值创造过程构筑必要的社会环境。事实上,经济领域只是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是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属于广义的社会生产领域,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来创造财富,相互之间在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1、经济的本质。经济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追求经济主体的利润率为基本目标,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等要素)的比例配置,以达到财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经济领域所增值的财富通常也是按照参与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的价值量比例来进行分配的。2、政治的本质。政治以权力对比为导向,以追求一定社会区域的价值率为基本目标,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以缓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内耗,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阶级、各民族、各团体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财富可持续的价值增值的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