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0077320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1.2.1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基本内容。2、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3、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及其重要性(二)能力目标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哲学发展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哲学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世界观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坚持唯物主义,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二、 学习重点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课前预习案】(20分钟)一、阅读与思考: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0-P12,在教材找出并勾画以下知识,初步识记 自主探究结合自

2、己对课本的理解,自主完成所列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基本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 的关系问题。2.基本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 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 ;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凡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属于 ;凡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属于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 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

3、学 的、必须回答的问题。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彻 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 ,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1、判断: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2、思考:面对农产品价格上涨,“逗你玩”、“蒜你狠”、“盐王爷”等网络名词出现,这一现象如何体现思维与存在关系的?3、思考:依据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哪些哲学派别?二、 归纳与总结:根据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概括本框知识体系: 【课堂探究案】(25分钟)探究点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聚焦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

4、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1)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生活中的哲学案例】 拍脑袋就决策,是不少地方的一个通病并且是一个老毛病,尤其是在城市建设中,这几年更是愈演愈烈,以至于在城市项目在一些官员手中成了孩子的积木,想怎么搭就怎么搭。刚搭好又要推到,弄得城市像个永不竣工的大工地。而多少资金就在这大拆大建的怪圈中变成了一堆堆“建筑垃圾”。(2)从哲学基本问题角度请你谈谈对“拍脑袋”决策的认识。【误区警示】误区1: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误区2:一切唯心主义者都属于不可知论。探究点二: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

5、关系,比如学生学习必须处理好计划与学习实际的关系;企业经营必须处理好经营策略与经济形势的关系;教师必须处理好教学方法和学生实际的关系。(1)这些关系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2)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何要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误区警示】误区1: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误区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实践活动首先解决的问题。 【当堂检测案】(1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1当前,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已成为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上述材料反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内容是( ) 意识和物质

6、的辩证关系问题 生活与哲学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A B C D2面对雾霾,不少城市加快出台应急预案,采取“学校停课、公务车和私家车限行”等措施。这只是“减缓重污染恶化的短期应急举措,长远解决之道“不在应急,而在减排”,大力推进经济转型、能源结构调整。这体现了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A B C D3庄子外篇秋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o)梁之上。庄子曰:“鯈(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与

7、惠子争论的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A. B. C. D. 4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公孙龙曾提出一个“鸡三足”论的哲学命题,他认为鸡除了有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二足”外,还有另一只是名称和符号的“足”,所以对鸡来说共有“三”只“足”。公孙龙的论断() A.否认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混淆了物质和意识的区别 C.认同了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D.承认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2.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明确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识记它们各自的基本形态。2、了解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主张。3

8、、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错误所在(二)能力目标(1)初步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2)辨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二、 学习重点难点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怎样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中? 【课前预习案】(20分钟)一、阅读与思考: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2-P15,在教材找出并勾画以下知识,初步识记 自主探究结合自己对课本的理解,自主完成所列问题一、唯物主义1.唯物主义

9、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 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2.唯物主义基本派别(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它把物质归结为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认为 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 、 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 ,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 。二、唯心主义1.唯心主义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

10、 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 。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 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致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 。(2)客观唯心主义:把 (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 。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哲学上存在着 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 “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 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1、思考: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缺陷是什么?2、判断: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3、思考: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什么?4、思考:“心外无物”、“理生万物”属

11、于怎样的哲学观点?三、 归纳与总结:根据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概括本框知识体系: 【课堂探究案】(25分钟)探究点一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唯物主义的讨论,请你一同参与。【感知经典名言】 在古代欧洲,有过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晴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诗(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1)有的同学认为此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请你评析。【评析古今观点】 “气者,理之依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天地万物皆备吾心”、“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存在即被感知”。(2)上面观点中哪些属于唯物主义,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误区警示】误区

12、1: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误区2:追求物质财富就是唯物主义。探究点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在学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过程中,学生自我搜集了以下材料,请你一同参与。【感知古代哲学】 中国明代的王守仁在一次春游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1)王守仁的观点属于何种哲学派别?【哲理名言】“我思故我在”、“理生万物、理主动静”、“上帝是万物的主宰”、“疑邻偷斧”、“心外无物”。(2)请你对上面哲理名言合理分类?【误区警示】误区1: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误区2:唯心主义都认为主观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当堂检测案】(1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1“若在理上看,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朱熹的这一观点属于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2“关系”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甲认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乙认为:“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丙认为:“人是架钟表,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骨骼是齿轮,人的思维过程只不过是对命题、观念进行加减。”丁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以上观点分别属于A.相对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心主义C.相对主义辩证法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