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水墨画教学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0073583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儿童水墨画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儿童水墨画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儿童水墨画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儿童水墨画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儿童水墨画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儿童水墨画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儿童水墨画教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标题】浅谈儿童水墨画教学 【作者】郑 福 玉 【关键词】水墨画儿童水墨画教学方法 【指导老师】吴 兴 红 【专业】美术学 【正文】引言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造就成艺术家,而是着眼于素质和品位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和艺术敏感。初步了解水墨的浓淡变化和水分的控制,具有简单的造型能力。儿童完全可以在宣纸上自由挥洒,表现出色彩的绚丽多彩、水墨的干湿浓淡变化,在水、墨、色的交融中抒发自己的所思,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发挥充分的想象。而长期流行的临小鸡葫芦之类的教学法之所以无意义,就是因为学到的一招一式的所谓“技法”,只是技巧空壳而已,与孩子真正的表达能力无关。所以水墨画教学必须应时代的要

2、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新课程、新课标的要求代替旧的教学观念,在弘扬优秀的民族艺术形式这个基础上,结合更广泛的艺术语言,发展传统艺术,完善儿童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下一代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新精神。一、水墨画的概述(一)水墨画的概念水墨画的概念指专用水墨而不施色彩的画,也有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其基本要素是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唐代王维在山水诀中提到“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水墨画本身属传统绘画的一支,始于唐代,兴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传承发展,近现代受西方写实主义的影响进一步创新发展。在当代,传统水墨画又受西方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观念主义的影响,曾出现具有

3、探索性和前卫性的“实验水墨”。毫无疑问,“水墨画”的概念在当代已经发生了变异,因此有人提出水墨画概念应当重建,并以此来消解传统的中国画概念。他们认为:第一,中国画的概念宽泛、含混、不科学;第二,消除“中国画”的“笔墨至上”观念;第三,打破或消除纯粹狭隘的“中国”之国界身份。中国水彩艺术真正的繁荣还是在80年代以后,在此以前多为在水彩小品的圈子里发展,还有的作品干脆是艺术家的油画小稿或者是艺术家的业余爱好,在建国后它成为政治宣传的有利工具,因而树立了中国水彩艺术的写实主义风格。在文革中断发展10年后,水彩才迎来了发展的高峰,面貌也丰富多样、日新月异。儿童水墨画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它

4、的愉悦性、形象性、自主性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二)水墨画的特征、笔墨趣味性与水墨形象性相结合现在有许多艺术学院开始专设材料课,而传统的水墨是最能体现工具材料与技法发展合二为一的绘画艺术形式。在简单的笔、墨、纸、砚中发展出丰富的技法和艺术语汇。在水墨的发展史中,技法的发展与工具材料的进步是相一致的。在元代以前,绘画多是绘制在绢帛上,绢帛类丝织品表面光滑纤,维呈圆柱体,吸水性差,墨色不易着上,适于细勾、分染、平涂等较写实的技法。造宣纸的技术在元代开始成熟,相对于绢帛,宣纸更适于墨色的晕染,不宜于精细刻画,逐渐发展出写意的水墨技法。由于书法与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工具相同,书法中的“写”进入绘画当中。绘画

5、不再死守描法,逆笔、横笔、侧笔、涩笔等书法用笔技巧与墨色的使用相结合,笔和墨不再分开,融合成新的组合,即:笔墨。笔墨的出现使绘画开始追求自身的审美价值。笔墨开始逐渐独立,不再为形象、题材等等所限制。元代以后的山水,加进去很多各种各样的皴法、点法,而题材却越单纯,绘画越丰富,已不需要借助于丰富的题材来表现。明清以后,画花是梅、兰、竹、菊,画人是渔、樵、耕、读,画山是春、夏、秋、冬。题材的解放使绘画更进一步地融入文化当中,以人文来化天工。与其说笔墨趣味的发展源于文人进入绘画,不如说是中国文化的文化性使水墨日益发展壮大。道家文化中不断提到“见素抱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五色令人目盲”等观念,

6、使文人知识分子利用水墨的浓淡干湿、勾、皴、染、点来表现山石的阴阳向背,这种对黑白的艺术语言的选择与老子道家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对笔墨趣味的追求使水墨逐渐发展成独特的审美体系,但也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固定的样式和程式化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从董其昌到四王画派,无不是留恋于古人的笔墨趣味,讲究笔笔有出处。董其昌曰:“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石涛曰:“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笔墨对中国水墨的重要性,早已超越了形式技巧本身,而进入了更深层次的

7、审美领域。由笔墨的趣味带出了另一个问题:即水墨中的形象性,笔墨不可能完全脱离形象而独立,其表现与形象的处理相互结合。元代倪云林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一日灯下作竹树,傲然自得。晓起展观,全不似竹,迂笑曰:全不似处不易到耳。”作画成为抒写胸中逸气的手段,形象也就无所谓真不真的问题,所表现的是画者心中之真实,而非世间之真实。所以,黄宾虹的“真似”说云:“作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此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对笔墨趣味的欣赏与对形象的放逸形成了中国

8、水墨画的第二大表现特征。2、 水墨画的文化性水墨从其发生、发展一直都与文人、文化密不可分。托名为王维所作的山水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苏轼评王维诗画云:“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身份是“文人”,他们不仅吟诗、作画,而且词、曲、歌、赋,箫剑风流,既是诗人、画家、音乐家、书法家,也可能是政治家,这种丰富的文化底蕴决定了艺术家不可能是如西方式的专业艺术家,而是艺术修养全面的“多面手”。水墨发展到高峰时期,画面的形象简化了,由于意境的追求,空白虚境日益增多,相比于色彩来说,画面简单了,为了增强绘画的可观赏性,开始在画面题诗词。这

9、在元以前是没有的。很多大画家,诸如李成、范宽等都不在画上题诗词。到了元四家,画中的题诗多了起来。然后是对书法的追求,诗、书、印成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使绘画的文化作用更加扩大了。而文化的品种发展到最后与“人格”、“德行”相关联。蔡京的书法虽好,却被逐出了北宋四家;傅山的字画不一定完美,但对他的评价却很高。古人认为:人品既高,画品也不得不高。郑思肖画无根之兰是因为:“土为蕃人所夺,汝尚不知耶?”王冕题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性已经深深地融进了传统水墨的艺术语汇中,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中,艺术与人生在本质上不可分割,艺术境界体现人生境界,画品、诗品出自人格,

10、人生已经成为艺术,艺术也成为人生。这种强烈的文化性一方面使艺术家的个性表达强烈而独特,另一方面也使其艺术活动受到生活目标的限制,致使中国艺术很难自发地走向与生活境界分离的自律发展之途。二、传统儿童水墨画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式单一的表现形式为:”唯技法导向”、“教师主导型”的教学,导致“教学中的成人化霸权”。教师采用单一的“示范、临摹”式的教学,直接导致儿童丧失水墨画学习的兴趣,为技法而技法,有知识无体验。孩子沦为学习的傀儡。缺少自我的个性和真实情感的表露。这种儿童美术教育只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

11、包括水墨画表现的题材,造型过程中的传统笔墨技法等,儿童只能被动接受一套适合成人思维和表现的程式化的表现方法,从表现题材和表现手法都很成人化,离儿童的认知心理很远,艺术表现无从谈起,充其量只能依葫芦画瓢,如此抵消和压抑了儿童直觉的认识作用,也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二)教学内容缺乏序列性这种缺乏课程序列性、以“游戏导向”的儿童水墨画教学表现在教师为贯彻儿童“快乐地学习”的原则,从儿童自发性的活动出发,较少干预课堂,整个上课过程缺乏一种教学目的性导控,儿童处于一种“自由”和“游戏”的状态,教学内容缺乏序列性,课题的确立仅仅呈现教师即兴的突发奇想和想当然,没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和发展的层次性,也没有

12、一定的活动评价标准,只是以快乐为原则。这种“自由化”的教学导致了儿童忽视水墨画学习中的技法技能学习等理性因素,忽视了学习美术过程中的多种思维训练、毅力、忍耐力等宝贵品质的培养。三、改进传统儿童水墨画教学的几点思考(一) 趣味性教学方式(体验式活动学习)1、 自助性学习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具有自由创造性、自主选择性、情感通融性、形象直观性和操作实践性等特征,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具有重要意义,“体验式活动学习”注重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2、 个性化学习“我们可以把自己个人知识看成一张认识的网,许多想法、感觉、概念

13、、思想和信仰都在这里交织在一起。”这里所指的知识正是通过体验活动而习得的,这也正是“体验式活动学习”独特魅力之所在个性化。3、 过程性学习过程是通往结果的大道,结果是过程的自然到达。学习的旨趣不是先在于结果,而是先在于过程中。我们去过黄山,强调的是“过程”。后者的意义常常大于前者。“体验式活动学习”是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学习中学会学习。4、 交往性学习就是所谓的体验式学习,从实务课程操作来讲,就是透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在“体验式活动学习”中有人与自然的交往,人与社会(包括人与人)的交往、人与自我的交往(如孤独的心灵体验、内心世界的独白与对话)等。(二) 儿童水墨画教学机

14、能性目标的确定1、 儿童水墨画中“笔”的正确使用首先,教会儿童正确的执笔方法,教他们用五个指头环住笔杆,使笔杆稳固而又可以转动。但在画画时还要加以变化,不但要指头动作,手腕、肘和肩也要动作,而且还要让儿童练习悬肘用笔,这样画较长的线和较大的圈才能流畅自如。其次,再教他们学会中锋、侧锋两种主要的有笔方法以及用笔的提、按、顿、挫等技法。对儿童水墨画的用笔方法要求:握笔高低不受成法的拘束,要随意变化;中锋、侧锋要交替使用,画出线来要有变化。最后,让学生动手勾画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波浪线、折线、弹簧线及螺旋线等,可以增强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体验到柔软的笔毛在宣纸上画过时产生的顺畅感,初步获得对用笔

15、方法的感悟。可以利用线条构成一些图形,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让儿童体验用笔之变化美。中侧锋、顺逆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师可将毛笔从中锋到侧锋依次示范,让学生观察线条的变化并尝试练习。2、 儿童水墨画中“线”的正确使用首先,鼓励他们大胆落笔,不要畏首畏尾。想画什么,就用墨线去表现什么,哪怕他画出的线条弯弯曲曲,粗细不匀,表现的对象不成比例,但留住了童真,有儿童的特点与“神韵”,这正是儿童水墨线条的可贵之处。其次,进行一些画线的训练也是必要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毛笔在宣纸上画线与其它工具画线的不同,使其逐渐地在宣纸上画线自如。最后,训练画线时还要分不同的墨色,让学生感受在宣纸淡、浓、焦墨画线的不同效

16、果,以便在表现对象时采用不同墨色的线条。因此,儿童水墨画的用“线”教学可概括为:鼓励大胆画线,熟悉国画工具,分淡、浓、焦墨色画线三个要点。3、 儿童水墨画中“墨”的正确使用按照国画理论,墨分“焦、浓、重、淡、清”五色,而儿童水墨画,不宜将墨色分得过细,这样会不易让儿童掌握。我认为在教儿童用墨时,有“淡、浓、焦”三个层次即可。因为儿童在作画时,能集中精力的时间就那么二、三十分钟,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在盘子里或纸上反复调试墨色深浅。另外,他们观察事物也不像成人那么细微,墨色分得过细,不易掌握。焦墨深而枯,因干枯时而出现飞白,儿童易于模仿,浓墨很深,直接用笔蘸即可;淡墨可简化理解为浓墨加水,至于加多少水,淡到什么程度,那干脆任其发挥,产生一些偶然的效果未尝不可。让儿童体验笔墨之层次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