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题8(含答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70069773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8(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8(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8(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8(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8(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8(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8(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模拟试题8姓名: 日期: 分数: 一、基础知识积累(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茸毛 绒布 融会贯通 峥嵘 戎马倥偬B长堤 提防 啼笑皆非 贬谪 醍醐灌顶C豇豆 缸盆 天罡地煞 门岗 力能扛鼎D崛起 挖掘 精神矍铄 倔强 茕茕孑立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张家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少贫穷地区,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圣地,每年有近2000万人次的游客和超100亿元的旅游收入。B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布署,完全有条件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C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三湘大地浓郁的

2、发展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心无旁骛地谋发展,各行各业想方设法求发展,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促发展,到处都呈现出奋勇争先、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D寨外引领听众沿着层峦迭嶂缓缓前行,首先是春风里的宁静,接着有溪水潺潺流动,亘古不变,执着向前,然后有天边的彩虹,再走,外面的世界是那么博大。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0年中国长沙环湘江自行车邀请赛将与5月1日举行,与“环青海湖赛”和“环海南岛赛”的赛道相比,“环湘江赛”在赛程长短上不可同日而语,比赛的辛苦程度和激烈程度也要相差许多。B西南五省遭受旱灾的人们,他们的痛苦会是非同一般,但经历灾难以后,他们一定能凭借着理想与信念,胼手胝足

3、,夙兴夜寐,把龟裂的家园建设成令人瞩目的幸福家园。C目前,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墙体“外衣”已经“穿戴”完毕,中国馆墙体最终披上“中国红”,象征“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内涵与形式浑然天成。D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很重要,也代表未来的方向,但结合中国目前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在国际产业链的处境,绝非一挥而就的事。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民朋友的共同努力,我省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农业产业基础明显增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B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低碳经济”不但是许多代表争相讨论的话题,更是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号提案的关键词。C国家的大力支持,全国

4、人民的无私援助,灾区群众的艰苦奋斗,遭受重大创伤的灾区呈现出了崭新的特色。D我们对臭氧并不陌生,每当夏天雷雨大降的时候,天空中会合成大量的臭氧;雷雨过后,人们在野外或森林中闻到那股特殊的清香味,便是新产生的臭氧发出来的。 / 5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代表小说有 长篇小说暗夜行路。B雨果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C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有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其作品着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D列夫托尔斯泰是1

5、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宁娜等。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二、现代文阅读(3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68题。“艺术默契”与京剧的伴奏金开诚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默契”的形成和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但这变

6、动乃是在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作用中自然出现的;任何一方如果突然间严重破坏“默契”,那么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便趋于破裂,艺术作品也就不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果。就京剧的伴奏而言,使用简单的民族乐器早已形成“默契”。这种“默契”还不仅仅是出于谅解与定势,而且也符合求美求新的愿望。因为对许多老观众来说,主要以京胡伴奏唱腔自有其美妙的感受,特别像徐兰沅、王少卿为梅兰芳伴奏,在老观众心目中都已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增加更多的音响只会起消极的作用。客观地看,这些伴奏与演唱之间也确有水乳交融之妙。虽然这样的珠联璧合已不易见于当世,但因心理定势的关系,老观众仍感到以苍劲或细腻的琴声来伴奏各种风格唱腔是最符合听觉

7、要求的。同时老观众也并不保守,在伴奏的发展中,京胡加上了二胡,又加上了月琴;名琴师们还不断设计一些花过门、花点子,并在托腔时准确运用琴声与唱腔的离合变化,这都已被接受并受到欢迎,所以双方的“默契”事实上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但是,当伴奏突然变为庞大的交响乐队时,由于背离原有的“默契”太大了,所以表示不能欣赏。这种不能欣赏,是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默契”运动规律的制约的,不能简单地视为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生事物。不过,艺术“默契”虽然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事情,是在创作与欣赏这个大系统内所出现的一种规律性互动,却也必然受到系统之外的种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现在只就新观众对京剧演唱与伴奏的听觉感受

8、来说,由于听的能力缺乏训练而未能入于唱腔与伴奏的精细之处,整个听觉既然处于极为粗略的宏观状态,就不能不感到京剧的唱腔与伴奏是过于单调以至于陈旧的。但从美学上说,京剧的佳妙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确蕴藏着中华民族创造的大量艺术精华。因此许多创作人员和热心人士深感到对它的继承与发扬负有历史的责任,为此而进行种种探索以求改革振兴,试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就是这类探索的一种。这种探索,特别需要得到懂行的老观众在精神上的赞助与支持,这也是一种社会性的默契。注解:托腔是戏曲演出时用乐器衬托演员的唱腔。6下列对“艺术默契”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默契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对京剧艺术所持有的一种理解

9、和认识。B艺术默契的形成是受到艺术运动的规律和种种社会历史因素制约的。C艺术默契的变动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相互依存关系趋于破裂而导致的。D艺术默契的稳定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的谅解、求美心理决定的。7下列对京剧伴奏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以京胡为主的简单民族乐器为京剧伴奏,获得许多老观众的充分认可。B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标志着传统京剧伴奏的逐渐变化和发展。C使用交响乐队为京剧伴奏,就完全背离了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默契。D京剧伴奏引进新乐器新形式,是为了振兴传统京剧艺术而作出的新的尝试。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要接受现代庞大的交响乐队为传统的京剧

10、演唱伴奏的表演形式,老观众就需要抛弃因循守旧的观念。B只就听觉感受来说,即使训练听力并改变听觉的粗略状态,新观众也很难进入京剧艺术的佳妙境界。C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意味着京胡、二胡、月琴等简单的民族乐器将逐渐退出京剧艺术的舞台。D有懂行的老观众的精神支持和缺乏听力训练的新观众的用心贴近,京剧探索中新的默契就可能形成。三、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

11、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

12、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

13、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B第二自然段

14、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四、古诗词鉴赏(6分)14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解:阊门是苏州西门,词人旧居,晞是晒干的意思。(1)这两首词同写对亡妻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苏词上片有“无处话凄凉”一语,贺词上片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上片是如何表达情感的。(2)这两首悼亡词都描述了妻子的美好形象,分别是怎样描述的?请结合原诗简要分析。五、名句名篇默写和文学常识(8分)15填空(1)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陶渊明归园田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