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开发中的不可持续问题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0068573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南水乡开发中的不可持续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南水乡开发中的不可持续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南水乡开发中的不可持续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南水乡开发中的不可持续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南水乡开发中的不可持续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南水乡开发中的不可持续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南水乡开发中的不可持续问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南水乡开发中的不可持续问题 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困境探析江南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绪论江南水乡形成演进及可持续发展基础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江南水乡开发中的不可持续问题江南水乡不可持续问题的原因分析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江南水乡可持续建设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第三章 江南水乡开发中的不可持续问题第一节 江南水乡生态环境退化一、 江南水乡河网的破坏与污染随着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后对河道的污染,以及大量生活垃圾直接向河道排放,江南的河网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河水中营养物质过剩,河道内的浮萍物日益增多,并且疯狂生长,塑料袋漂浮水中造成白色污染,建筑垃圾直接向河道倾倒,工

2、厂废弃物沿河随意倾倒,死掉的家禽随意扔进河道,河道已成了天然垃圾场。有的地区与河道争夺土地,大面积进行圩田,造成河面变小。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工业园区的不断崛起,房地产业的开发,出现了建设单位随意填平河浜的现象,与水争地,这些违反自然平衡的现象,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上海市的朱家角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近 40 年,朱家角的河网水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5-2006 年间,朱家角有 164 条河流消失,消失河流总长 27.77KM,消失河流面积达 0.45KM;2006 年与 1965 年相比,河网密度下降了 7.5%,水面率下降了 4.6%.2006 年与 1965 年相比,村级河流数目减少

3、了 52.3%,村级河流长度减少了 17.8%.河网密度及水面率的下降,说明朱家角的河网趋于主干化和简单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末端河流的减少,江南的河网水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二、 江南水乡秀丽风光的远去江南水乡,曾经许多旧影已荡然无存。江南水乡沟渠纵横交错,河塘星罗棋布,在没有大马路和路上公交车的时候,人们日常出行全靠渡船。人们进城,要先坐小划子再转坐客航船,便能看到两岸无边无际的油菜花,紫云英开着金黄的、火红的花,听着堤岸上动听的鸟叫,与咿呀的浆声唱和,江南一片祥和与安宁。在工业还不是很发达的年代,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河里的水,用河里的水做饭、洗衣,夏天还要在河里洗个澡。那时,河水很清澈,河

4、面也很宽,河里也有鱼虾,人们在河边嬉戏、玩耍。现在河水变成也了黑色,有的地方河面不仅变窄,水流变细,有的甚至断流了;河里长满了水草,堵住了河塘。三、 江南水乡村庄环境的碎片化碎片化的原意为一个完整的东西被破成许多零块。碎片化的概念首先应用于社会学领域,社会学研究发现,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 1000-3000 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进行过渡,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碎片化的体现是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被颠覆了,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一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25.

5、江南水乡河网密布,土地空间较小,碎片化;现象更为明显。近几年,由于经济发展,江南水乡村庄环境出现了碎片化的现象,江南水乡的村庄环境不再像工业化之前,在发展的时候会考虑整体性、统一性,而是各自为政,各自发展,各家自扫门前雪,把整体的自然界加以分割,使之碎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以及现在的新农村建设,都给江南水乡的农村带来很好的经济和环境的发展。但江南水乡在发展的同时,没能注意到一体化发展。以江南农村的河水为例,江南水乡给人一种柔美、多情、浅吟低唱的感觉,江南水乡的美以水着称。现在江南水乡农村的河水经过治理和保护,还是很清澈的,但是河水周围的建筑变成了现代式的建筑,已没了江南水乡的韵味,有的甚至建

6、成了高楼。农民在盖楼房时,为了自家的方便和美观,建成所谓的河景房;,占用公共资源,破坏了环境的整体性。农民每家都有自己的田地,有的农民在自家自留地;上盖房子,旁边是别人家的菜地,即影响了农村的整体建设,也造成了诸多的不便。江南水乡农村的垃圾采用属地管理;方式,各村管各村的,平级的村委会缺乏相互合作,至使垃圾管理不到位,农村环境治理不理想。江南水乡农村环境,类似这种碎片化的情况很多,只有考虑到整体性,统一性,各方联动,才能拥有优美的环境。第二节 江南水乡农耕经济受到破坏一、 鱼米之乡历史的中断江南水乡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使其稻香鱼肥,物质资源极其丰富,鱼米之乡;就此成为江南水乡的别称,成为江南

7、的象征,成为江南人的骄傲。鱼米之乡;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和谐,鱼因稻而肥,稻因鱼而香。因此,鱼米之乡;不仅是一种丰富的物质资源,还是一种秀美的江南文化。古拉丁语文化;的一词是指对土地的耕坛,亦是源自于对农业的耕作。中国的农耕文明延续了 3000 多年,水稻和鱼虾是中国人的主要食物,饮食不仅是人的生理需要,而且在食物烹饪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文化的元素。这种以农耕文化为特征的鱼米之乡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急功近利,顾不得对环境的保护,顾不得废气废水对鱼米之乡的污染,造成了江南水乡生态环境的恶化。渔业发展没有了连贯性,湖边治安及渔业秩序近几年恶化,一些渔民为了获得大量的鱼,采用炸鱼、电

8、鱼、毒鱼等恶劣的做法,导致鱼类资源的灭绝。很多湖泊被肢解,鱼类产卵场被侵占,这里不再是鱼类的天堂。现在的江南水乡农村,除了一排排整齐的洋房和房前屋后零星的菜地外,已看不到成片的稻田,跃入眼帘的是圈了围墙的厂房。以江村为例,近几年全村收入的 90%来自第二产业,来自农业和服务业的收入比重不足一成。目前全村 756 户 2856 人中,农业户不足 10%,大部分劳动力要么自己办厂当老板,要么进工厂打工,稻作文化消失在鱼米之乡;.江南鱼米之乡的破坏虽然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而出现,而其根本原因却是违反科学发展观的盲目发展造成的,是自然界对人类野蛮行为的无声抗争。二、 蚕桑丝织业锐减养蚕织丝起源

9、于江南地区,盛行于江南地区。考古研究发现,早在 47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浙江吴兴、余姚、江苏吴江等江南地区人们已经掌握了养蚕织丝的技术。北宋时人李觏,在他所写的富国策一文中说:东南之郡平原沃土,桑柘甚盛,蚕女勤苦,罔知饥渴,急采疾食,如避盗赋,茧箔山立,缫车之声,连甍相闻,非贵非娇,靡不务此。;这里说的东南之郡的平原沃土;,主要指的是太湖地区。据此可知,北宋时太湖平原地区的桑业,已明显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中国是丝绸之国,中国丝绸以江浙为最。过去的江浙丝绸绚丽夺目,光辉灿烂。现在江浙的丝绸怎样呢?由于最近几十年工业的发展,农村大量的土地被占用,种桑树的土地大量减少,很多土地用来建工厂发展工业

10、。而且一亩地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收益比种桑养蚕要高很多,所以以前用来种桑树的土地用来种植其他经济作物。而且蚕丝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现在很多轻壮年劳动力纷纷进工厂打工,收入比种桑养蚕要高,劳动力缺乏也是蚕丝业衰落的一个原因。桑蚕的衰落还体现在科技发展的滞缓上,我国古代就能够生产轻薄如云的丝绸,而现代这样的技术却已失传,人们却无法再能复制出这样的产品。丝绸的衰落还体现在丝绸产品的萎缩上,最近几年,除了简单加工即可生产的蚕丝被的产量出现增长外,其他丝绸产品的产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桑蚕丝织业衰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丝织产品虽然品质好,但其价格太贵,比其他纺织品的价格高出很多,而且丝织品还需要专门打理

11、,不是一般百姓能够消费得起。让丝织品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能够振兴蚕丝业。第三节 江南水乡水运经济衰落在江南,河运是极其重要的交通手段,江南有完善的水路网,河流纵横交错,村镇依水而建,依靠天然的水网系统,凭借一叶之舟即可在各地区间顺利行进。水运具有投资小、运量大、资源消耗少、成本低廉等诸多优势。河流就像血管一样不断为江南各地输送营养,滋养着江南人民,使其成为江南经济崛起的重要保障。江南水运,江南运河占着重要的地位。江南运河北起镇江,南至杭州,是京杭运河的最南端。江南由于地势比较平坦,雨量比较充足,加上政府重视治理河道,江南运河至今保持畅通。在铁路兴起之前,江南运河在江南的交通运输及贸易方面发

12、挥着重要的作用。江南运河贯通太湖平原,它与锡澄运河、丹金溧河、锡溧运河等河道相联通,构成太湖地区四通八达的交通水网。江南运河发端于春秋时代,在明永乐年间,因永乐帝迁都北京,需从太湖流域运送巨额粮食到北京而兴盛。大运河是中国第一经济命脉,也同样担负着繁忙的交通运输及物资运输的重要任务。江南运河以前担负着战事、灌溉、航运和经济功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铁路、公路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兴起,战事功能和灌溉功能早已丧失,航运和经济功能也逐渐衰退。造成水运经济衰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公路、铁路等交通工具的兴起,二是河流的不通畅。人类利用河流进行航运已有几千年历史,但随着火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与兴

13、起,对传统水运交通造成了巨大冲击。这些交通工具虽然投资大、运输成本高,但速度快捷、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水运的发展。河运为现代化的铁路运输所取代,变得衰微不振。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河运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较大,在进行河运时要依照河流走向,按照固有的航线进行,只有有河流的地方才能到达,地理上受到限制。而铁路、公路的运输方式更灵活,特别是公路,几乎所有的城镇都能够到达。尤其是近几年来,江南水乡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实现了城际间的快捷沟通,成为人们出行的主流方式,水运的客运功能已基本退化。另一方面,由于工业、生活污染,堵塞,很多河流已经不畅通,有的城市为了发展,填平了许多河道,修建了公

14、路、建了厂房。以苏州城为例:古城内宋代有河道82 公里,桥 314 座;清末有河道 58 公里,桥 241 座;现存河道 35.28 公里;现存河道 35.28 公里,桥 168 座。以无锡荡口镇为例,在 1958 年大规模的造田;运动中,人们填埋了镇里的主要河流。上世纪 60 年代困难时期,又拆除了大批古民居。原有的前仓河、后仓河和四方桥河已成为现今的胜利路、五星路、进步路第四节 江南水乡文化的空心化趋势加剧一、 江南水乡古建文化风貌被毁最近几年,江南水乡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通过行政化手段来推进。无锡荡口镇地图上已不见其名,昆山的陈墓镇改为锦溪镇,均使得地名文脉难以延续。文化保留过程中的自觉

15、性,要求我们在保护江南水乡古建文化时,要保留一些人性中的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们为了城市的发展,会把一些古建筑拆掉,建成高楼大厦,古建筑是凝固的古文化艺术,是古代历史留下的有文化的诗,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深含着古代人们的审美和文化。古人非常重视自己住宅的营造,往往将自己的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人生的愿望等都熔铸在房屋的建造上,大到对房屋的选址和结构,小到房屋的雕刻绘画,无不包含了丰富的人生世界和价值取向。所以,我们在保护古建筑时,应该重视古人在房屋营造中所包含的每一个环节,更包括了建筑的装潢、雕刻和绘画图案,因为任何一个图案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否则,古建筑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空壳。二、 江南丝竹与戏曲文化走向衰退江南丝竹是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的音乐形式,在举办婚礼、丧礼或重大节日时,常会邀请丝竹乐队进行演奏。江南丝竹一般又七八个人组成,由弦乐、管乐以及打击乐器组成,其音乐风格精细,各乐器之间相互和谐,音色圆润、含蓄婉转、清新流畅、悠扬清远,十分符合江南细腻、婉转的文化特征。江南丝竹是江南戏曲文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