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三字经二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0067820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入门三字经二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医入门三字经二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医入门三字经二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医入门三字经二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医入门三字经二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入门三字经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入门三字经二(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入门三字经(二)病证篇一 内科病证(一)感冒 感冒证,最常见,感风热,或风寒。1 风寒感冒 风寒型,恶寒重,流清涕,发热轻, 舌苔白,脉浮紧。肺卫郁,寒凝因。 疏风寒,宜辛温,麻桂选,虚实分。2 风热感冒 风热型,发热重,口咽干,恶寒轻, 脉浮数,舌连红,阳邪犯,伤津重。散风热,宜凉辛,银翘散,桑菊饮 麻黄汤、桂枝汤。 银翘散。 桑菊饮。(二)咳嗽 咳嗽证,因两端,分内伤,或外感。 外感风,挟热寒,燥伤肺,较多见。 内伤咳,肺气虚,脾失运,肝火及。1 风寒咳嗽风寒咳,痰清稀,身恶寒,流清涕。疏风寒,兼化痰,宣肺气,杏苏散。2 风热咳嗽风热咳,痰黄稠,身发热,浊涕流。疏风热,并宣通,桑菊饮,

2、加减行。3 肺燥咳嗽感秋燥,咳痰少,口咽干,阴津耗。润肺燥,宜桑杏,温凉燥,加减用。4 痰湿咳嗽脾不健,生湿痰,渍于肺,壅痰涎。咳痰多,苔白腻,脉濡滑,身乏力。若燥湿,必健脾,平胃散,六君宜。5 肝火犯肺咳嗽肝火盛,犯肺经,阵咳嗽,胸胁痛,舌咽燥,面色红,苔薄黄,脉弦洪。泻肝火,润肺脏,用清金,化痰汤 .6 肺虚咳嗽干咳嗽,肺阴虚,五心热,身乏力。用沙参,麦冬汤,虚热清,肺阴养。 杏苏散(温病条辨 ):杏仁、紫苏、陈皮、半夏、生姜、枳壳、桔梗、前胡、茯苓、甘草、大枣。 桑杏汤 平胃散。 六君子汤。 清金化痰汤( 统旨方):黄芩、山栀子、桔梗、麦 冬、桑皮、贝母、知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甘草。

3、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沙参、青冬、玉竹、桑 叶、生甘草、天花粉、生扁豆。(三)喘证 论喘证,呼吸难,甚张口,并抬肩。 分虚实,辨热寒,调气机,重化痰。1 实喘( 1) 风寒袭肺喘 风寒喘,兼外感,身恶寒,咳白痰。 散风寒,以平喘,麻黄汤,酌加减。( 2) 风热犯肺喘 风热喘,鼻翼煽,口干渴,痰稠粘, 脉浮数,热燥烦,散风热,麻杏甘。( 3) 痰浊阻肺喘 痰浊犯,痰量多,胸痞闷,兼呕恶, 苔白腻,祛痰浊,降肺气,三子酌。2 虚喘( 1) 肺虚喘 肺气虚,咳声低,伴短气,自汗溢,脉象虚,语无力。宜生脉,合黄芪。( 2) 肾虚喘肾气虚,动喘息,口唇绀,脉沉细,形消瘦,神困疲,吸气难,呼出易。宜

4、温补,纳肾气,用桂附,八味寄。 麻杏石甘汤。 三子养亲汤 (韩氏医通):苏子、 白芥子、 生脉散(景岳全书 ):人参、麦冬、五味子 即金匮肾气丸。(四)肺痈风热毒,肺受蒸,气血瘀,肺痈成。咳嗽时,胸胁痛,吐脓血,痰臭成。1 初期病初期,咳胸痛,痰粘少,兼表证。散风邪,清肺经,银翘散,桑菊并。2 成痈期成痈期,咳上气,胸闷痛,转不利,痰腥臭,热势增。解热毒,用苇茎。3 溃脓期溃脓期,脓血吐,米粥状,腥味恶。桔梗汤,苇茎会,鱼腥草,斟酌配。莱菔子。桃仁 苇茎汤(千金要方 ):苇茎、苡仁、冬瓜仁、 桔梗汤(金匮要略 ):桔梗、甘草。(五)惊悸 心惊悸,或怔忡,随情志,起波动。 惊悸证,多外因;怔忡证

5、,内因成。 惊悸轻,怔忡重,分虚实,标本明。1 心神不宁惊悸 心动悸,卧不安,善惊恐,寐失眠, 诊舌脉,常一般。用安神,定志丸。2 心血不足惊悸 心动悸,头晕眩,面无华,舌质淡, 肢乏力,细脉见,补气血,归脾丸。3 阴虚火旺惊悸 悸不安,伴失眠,腰膝痠,头晕眩, 脉细数,五心烦。阿胶汤,补心丸。4 瘀血阻痹惊悸 心动悸,胸闷痛,颧紫红,唇甲青, 舌瘀斑,脉不整。红花煎,活血行。5 阳气虚弱惊悸 阳气弱,胸痞闷,心中悸,头眩晕, 尿不利,全身肿,四肢冷,脉不整。宜助阳,真武汤,喘不卧,黑锡方。 定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茯苓、茯神、远志、人 参、石菖蒲、龙齿。 归脾丸。 黄连阿胶汤(伤寒论):黄

6、连、阿胶、黄芩、白芍、 鸡子黄。 天王补心丹。 桃仁红花煎( 素庵医案 ):丹参、赤芍、桃仁、红 花、制香附、延胡索、青皮、当归、川芎、生地。 真武汤。 黑锡丹(和剂局方 ):黑锡、硫黄、川楝子、葫芦 巴、木香、炮附子、肉豆蔻、阳起石、沉香、茴香、肉桂。(六)胸胁痛 胸胁痛,常风证,肝胆患,心肺病。1 气滞胸胁痛肝气郁,胸胁痛,随情志,常波动, 走窜痛,位不定,脉象弦,肝胆病。疏肝郁,柴胡用,理气机,合金铃。2 血瘀胸胁痛 胸胁痛,痛固定,如针刺,入夜重, 痞块生,舌紫黯。逐瘀汤,鳖甲煎。3 风热壅肺胸胁痛 胸闷痛,咳嗽满,咯咳血,吐脓痰, 伴发热,口咽干,脉滑数,鼻翼煸。用麻杏,合石甘,解热

7、毒,银翘散。4 肝胆湿热胸胁痛 胁肋痛,伴口苦,胸烦闷,或呕吐, 或黄疸,脉数弦。清湿热,取龙胆。5 胸阳阻痹胸胁痛胸背痛,位固定,遇寒甚,得热轻, 面苍白,四肢冷,脉沉细,心悸动。用辛温,通阳气,半夏汤,或四逆。6 阴虚内热胸胁痛胁隐痛,遇劳甚,口干热,头眩晕,脉弦细,腹胀满。养阳剂,一贯煎。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柴胡、枳壳、芍药、甘 草、香附、川芎。 金铃子散(圣惠方):金铃子、延胡索。 鳖甲煎丸(金匮要略 ):鳖甲、射干、黄芩、柴胡、 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子、石苇、厚朴、丹 皮、瞿麦、紫葳、半夏、人参、庶虫、阿胶、蜂房、赤硝、 蜣螂、桃仁。 麻杏石甘汤。 龙胆泻肝汤。

8、 瓜蒌薤白半夏汤( 金匮要略 )瓜蒌、薤白、半夏、白酒 四逆汤。 一贯煎(柳洲医话 ):沙参、麦冬、生地、当归、 枸杞子、川楝子。(七)胃脘痛 痛之机,责不通,疏气滞,止疼痛。 祛病因,虚实判,别瘀滞,肝胃辨。1 寒邪犯胃胃痛 胃受寒,痛暴作,身畏寒,脘喜热。轻热敷,甚良方,调饮食,痛即除。2 食滞胃痛 食过多,积胃中,轻胀闷,重疼痛,呕吐后,痛势轻。宜消导,保和用。3 肝气犯胃胃痛 肝气郁,犯胃脘,脘腹痛,频嗳气, 痛引胁,怒增剧。用柴胡,疏肝宜。 若化火,胃烧灼,嘈杂感,胃酸多。黄苓汤,泻肝火,合左金,调缓和。4 脾胃虚寒胃痛 中焦寒,痛隐隐,喜暖按,肢不温, 大便溏,舌胖嫩。宜温补,建中

9、饮。5 瘀血停滞胃痛 胃脘痛,久不愈,疼如刺,位不移,痛拒按,舌紫黯。化瘀血,逐瘀权 良附方(良方集腋 ):高良姜、制香附。 保和丸。 黄芩汤(伤寒论):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左金丸(丹溪心法 ) : 黄连、吴茱萸。 黄芪建中汤。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五灵脂、当归、川芎、 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 壳。(八)呕吐 呕吐证,责之胃,失和降,气逆随, 寻病因,寒热区,辨虚实,法降逆。1 实证呕吐( 1) 外邪犯胃呕吐 感暑湿,冒风寒,犯胃腑,病突然, 胃脘痛,身恶寒,胸懊(忄农) ,口腻粘。化湿浊,和胃脘,用藿香,正气散。( 2) 停食呕吐 食停滞,胃气逆,吐

10、酸腐,嗳食气, 腹胀满,少食欲,脉滑实,苔厚腻。宜消导,化食积,保和丸,或承气。( 3) 痰饮内停呕吐痰饮停,胸脘闷,吐痰涎,伴眩晕。 宜温中,化痰饮,小半夏,合二陈。( 4) 肝气犯胃呕吐 肝郁久,犯胃气,吐吞酸,频嗳气, 胸胁满,法降逆,和胃脘,选四七。2 虚证呕吐(1) 脾胃虚寒呕吐 食稍多,即不舒,甚恶心,伴呕吐, 面(白光)白,便溏稀,身倦怠,苔白腻。温脾胃,降逆气,理中丸,加吴萸。( 2) 胃阴不足呕吐 频呕吐,纳不多,或干呕,口干热。 养胃阴,降逆气,麦冬汤,加减宜。 藿香正气散。 调胃承气汤。 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半夏、生姜。 二陈汤。 四七汤(和剂局方 ):苏叶、半夏、厚

11、朴、茯苓、 生姜、大枣。 理中丸。 麦门冬汤。九) 泄泻 泄泻证,肠胃病,感外邪,饮食停,脾胃病,怒伤情,肾阳虚,湿气盛。1 急性泄泻( 1) 寒湿泄泻 感寒湿,水样便,脘腹痛,肠鸣转。 祛寒湿,脾胃健,用藿香,正气散。( 2) 湿热下迫泄泻 痛即泻,粪色黄,腹泻急,热灼肛, 溲短赤,苔腻黄。用葛根,苓连汤。( 3) 伤食泄泻 痛而泻,泻后减,粪便臭,嗳腐酸, 伴肠鸣,脘痞满。宜消导,保合丸。2 慢性泄泻( 1) 脾胃虚弱泄泻 便溏泻,反复发,食油腻,次数加。 健脾胃,除湿患,用参苓,白术散; 气下陷,致脱肛,宜补中,益气汤。( 2) 肾阳虚弱泄泻 黎明前,脐周疼,先肠鸣,泻后轻, 腹畏寒,四

12、肢冷。四神丸,温肾功。( 3) 肝气乘脾泄泻 平素常,胸闷恙,情志怒,大便溏。宜抑肝,扶脾襄,标本治,痛泻方。 葛根芩连汤。 参苓白术散( 和剂局方 ):人参、茯苓、白术、桔 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肉、砂仁、薏苡仁、陈皮。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 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四神丸(证治准绳 ):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 五味子、生姜、大枣。 痛泻要方(景岳全书 ):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十) 痢疾夏秋季,痢多见,食不洁,疫毒犯,实热证,忌收敛,虚实杂,攻补兼。1 湿热痢湿热痢,腹痛急,肛灼热,伴里急。芍药汤,初期宜;白头翁,湿热祛;兼表证,宜葛根;挟食滞,消导品

13、。2 疫毒痢疫毒痢,发病急,身壮热,腹痛剧,下脓血,甚昏迷。解热毒,紫雪宜。噤口痢,开噤散,玉枢丹,徐徐咽。3 寒湿痢寒湿痢,伴畏寒,纯白冻,身困倦。温脾胃,燥湿兼,温胃汤,人参减。4 休息痢休息痢,虚实杂,病缠绵,时常发。发作时,当清化;间歇期,宜香砂。5 虚寒痢虚寒痢,腹隐痛,便清稀,兼白冻, 甚滑脱,便失禁,腰痠冷,肢不温。温脾胃,以壮阳,佐固脱,养脏汤。 芍药汤(保命集):黄芩、芍药、甘草、黄连、大 黄、槟榔、当归、木香、肉桂。 白头翁汤。 紫雪丹(和剂局方 ):滑石、石膏、寒水石、磁石、 羚羊角、青木香、犀角、沉香、丁香、升麻、玄参、甘草、 朴硝、硝石、朱砂、麝香、黄金。 开噤散(医

14、学心悟 ):人参、黄连、丹参、石菖蒲、 石莲子、茯苓、陈皮、冬瓜子、荷叶蒂、陈米。 玉枢丹(片玉心书 ):山慈姑、续随子、大戟、麝 香、朱砂、五倍子。 温脾汤。 香砂六君子汤( 和剂局方 ):人参、白术、茯苓、 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 养脏汤。 I/湿热患,寒湿感,阴中焦,迫于胆, 胆汁溢,目黄染,胸胁痛,常躁烦。 分虚实,阴阳辨,重利湿,余法兼。1 阳黄 阳黄证,色鲜明,辨湿热,孰重轻。( 1) 热重于湿黄疸 热邪重,舌质红,身目黄,色鲜明, 身壮热,口渴伴,溲短黄,便结坚, 苔黄腻,脉弦数,胸懊(忄农) ,兼哎恶。宜清热,佐利湿,茵陈蒿,加减施。( 2) 湿重于热黄疸 湿邪重,口不渴,头身重,胸痞作, 食欲差,脘腹胀,苔厚腻。大便溏。利湿浊,佐以清,用茵陈,配五苓; 兼表证,邪未透,用麻黄,赤小豆。( 3) 热毒炽盛黄疸 急黄证,病情险,身目黄,出血点, 身壮热,易昏谵,苔黄燥,脉数弦。解热毒,犀角散,至宝丹,牛黄丸。2 阴黄( 1) 寒湿阻遏黄疸寒湿阻,肤色黯,脘痞闷,神疲倦。 温脾胃,祛湿寒,用茵陈,术附煎。( 2) 脾虚血亏黄疸身目黄,色不泽,肢无力,便溏薄。 养气血,脾胃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