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因革损益与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探索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0066928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的因革损益与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儒家的因革损益与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儒家的因革损益与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儒家的因革损益与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儒家的因革损益与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的因革损益与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的因革损益与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探索(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家的因革损益与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探索 继承、革新、创造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前提下继承,没有继承就不能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真正的继承。孔子提出来的“因革损益”就包含着继承(因)、革新(革)、扬弃(损)和创新(益),创新就是不断增加新的东西,扬弃、削减过时的、个别的、没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任何文化都是在因革损益的过程中发展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科学也必定是这样,因此,要发展当今的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同样需要困革损益的过程。我们应当从儒家的“德治”思想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我国的管理科学,只有扬弃旧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才能有所发展。 一、儒家学说在管理理论上的贡献 研

2、究儒家管理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弘扬儒家管理思想的精华,为建立、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服务。长期以来,对儒家思想进行阶级分析,认为儒家思想是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是为“封建主义”、“专制主义”服务的,因而无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可言。在今日,仍旧有人一说起儒家思想就愤愤然地把现实生活中的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官僚特权、以权谋私、结党营私、权权交易等腐败行为都归罪于是儒家思想的作祟。这种左的观点不利于科学地、辩证地评价儒家思想,从而不利于弘扬儒家管理思想的精华。但是,为了创立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必需要对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管理思想采取因革损益的态度和方法,加以继承和弘扬。自改革开放以来,随

3、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些学者不顾“左”的思想的干扰和非难,开展对儒管理思想的研究,取得一些初步的成果,这些成果为建立、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供应了很有价值的借鉴。 1997年12月上旬,香港城市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组织召开了“97华夏文化与现代管理国际学术争论会”,我为大会供应了儒学文化在管理理论上的贡献一文,拙文对儒家在管理理论上的贡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人性本善的管理模式,是儒家对管理理论所做出的第一个贡献。儒家管理思想有着鲜亮的人本主义颜色,建立起了系统的人性管理模式。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学说,把人从宗天神学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了在宇宙中,在社会、国家中的

4、重要地位,从今以后,儒家始终把人作为研究的对象,人的生存、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教育以及人的家庭和社会组织成了儒学一贯关心的课题。儒学明确断言,管理、治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劳心者”,“尽伦尽制”的圣人是管理者,“劳力者”或从事某一详细职业的人是被管理者。依据人在宇宙和社会中地位的确立,儒家做出了人性本善的假设。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人性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本主义性质。孟子认为,人具有先天的“善端”,即善的萌芽,人的善端表现出来就有善心和善德。人所具有的这种善德是人从事一切有利于社会行为的内在依据。表面看来,荀子所提倡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是完全不同的,其实他们只

5、是动身点不同,孟子从善的愿望动身,荀子从人的生理欲望动身,其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即人都具有善心和善德的。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儒家重视管理的道德性,把“道之以德”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强调道德在管理的有序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注意管理的道德性,把“道之以德”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儒家对管理理论的第二条贡献。“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儒家独具特色的管理方法。儒家认定人为万物之灵,人是宇宙的中心,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人的本性又是善的,所以,对人的管理不能采取野蛮的、暴力的、强制的手段,而应当是文明的,按人性本有的本质规定确立与之相应的管理手段。“道之以德”是符合人性本善的管理手段。所谓“德”包含有“

6、仁义”、“孝悌”、“忠恕”、“诚信”、“礼仪”等。“仁爱”是德的核心。通过道德的教育来使保持着仁爱之心,培育人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人的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使之内化为“良心”,从而使人获得对为社会作贡献的道德自律性,使之成为人们从事有利于社会的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家非常推崇的价值观。“立德”就是要克制私欲,使人性不断的升华,保持人格的完满,树立为社会建功立业的价值观。“立功”就是把立德所确立起来的价值观外化为实际的社会功效,即在社会的实践中,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加上立言,称这“三不朽”。“三不朽”的价值观,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在中国历史上使不少人成为政治家、

7、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为人类的文明做出杰出成就。儒家运用道德的内控功能和自律功能,把人们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行为经过调整,导向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实现其管理的功能。 作为儒学文化核心的“仁爱”思想,在管理中有它的重要功能:一是管理者必需具备的道德素养;二是实现企业宗旨的有效价值选择;三是企业内部加强团结和增加凝聚力的基础;四是成为一流企业的重要条件。义利合一是工商管理经营活动的根本指导原则。 正确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公利与私利的关系,对于一个企业是否获得成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儒家推崇“见利思义”,主见“义以导利”、“义以生利”,反对“见利忘义”、自私自利的不道德的经营管理行为。提倡以

8、诚信为本。同样“礼仪”在管理中也有它的重要功能:一是它的正身和自律的功能;二是它的自尊和敬重他人的功能;三是和为贵的功能;四是传递企业信息和传播企业形象的功能。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管理的道德性成为肯定不能忽视的问题。 (三)建立了一整套的人才管理理论体系,是儒家对管理理论所做出的第三个贡献。儒家历来重视人才的培育、识别、选拔、任用和考核等,建立了一套完整人才管理体系。儒家的用人之道重视德才兼备,它主见用发展教育的方法来培育人才,所以有一套非常科学的培育人才的方法;它重视人才的识别,认为熟悉人是很难的问题,因为人是非常复杂的社会存在物;任用人才时,人的德行最为重要,要“量才授职”

9、,“因能授官”,使其发挥其自己的特长。从今日国际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各个国家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首要战略来看,儒家丰富的人才学理论对当今管理人才的开发,必将是一份珍贵的管理学财宝。 (四)提出了“和为贵”的社会生态平衡的指导原则,是儒家对管理理论所做出的第三个贡献。儒家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和合体,天道和合、人道和合、人与自然的和合、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和合,和合是宇宙共生共存的普遍规律。社会生态和合平衡的核心是人际和谐。“仁爱”之心、“忠恕”之道是人际和谐的伦理学基础。人皆有自尊心,自爱、自尊、自重,同时也爱他,敬重他人,他人也就会敬重你。“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互敬互爱,才能达到人

10、际关系的和谐。上下和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和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和合,企业与社会的和合,是社会生态平衡基本条件。物质生活的满意,利益安排上的均平、公正是人际和谐的经济基础。用“中道”的来熟悉和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人际和谐的方法论。社会生态的平衡是实现管理目标的基本条件之一。 (五)以“阴阳互补”的方法论为指导,提出了“刚柔相济”的、“宽严结合”的领导原则,是儒学对管理理论做出的第五个贡献。儒家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阴与阳,刚与柔,宽与严,君与臣,天与地,尊与卑等,都是对立中的同一,是相互依存而互补的。由此,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上级与下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领导与被领

11、导之间差别只是相对的,它们处在同一的互补的状态之中。因此,管理者在熟悉问题、处理问题、实施管理的最佳方法是全面的、中道和合的、“刚柔相济”、“宽严结合”的。这样的领导方法,简单上下沟通,简单化解矛盾,实现有效的管理 (六)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富民”“安民”的管理目标,是儒学对管理理论所做出的第五个贡献。儒家始终把“惠民”、“富民”、“安人”作为管理的目标,把“善政”、“仁政”、“王道”、“大同”社会作为其政治抱负,把企图营建一个祥和、协调、均平、公正的社会作为其努力的方向。在儒家的治理目标和政治抱负中,始终贯彻着人本主义的精神,把民众的生存、欢快与疾苦放在重要的地位。孔子的富民安人的管理目标,企

12、图通过德政,其中包括德治、均富和教育等方法来达到。孟子的管理目标是“保民”、“仁民”、“养民”,他企图通过“仁政”、“制民之产”、教育来实现。荀子的管理目标是“求治去乱”,进而实现王道政治。他企图通过“平政爱民”、“隆礼致士”、“尚贤使能”三个环节来达到。儒家富民安人的管理目标是他们的民本思想的重要表现,也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特色,它对于今日来说,仍旧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对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反思 “为政以德”,“道之以德”,即所谓“德治”,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最典型特征,它的产生有其深厚经济基础和独特的社会文明背景。一般把“德治”与“法治”对立,褒扬“法治”而贬抑“德治”。说什么“德治”是“

13、人治”,认定无章法可循,弊端无穷:“法治”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中国古代的“法治”亦是“人治”。不论是“德治”,还是“法治”都离不开人,人是社会一切活动的主体。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也离不开人,法是由人制订的,法要人去贯彻执行,法要人去遵守。人的素养、教育和文明程度是现代法制社会得以有效运行、实现有序化的前提。儒家“德治”是人类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现形式,在建设现代管理文明的过程中,应当汲取其中有价值的东西。 儒家“德治”管理思想是建立在“爱人”、“贵民”、“重民”的基础之上的,在此基础达成了一个共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历来的思想家、为政者都有相当深刻的熟悉。儒家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

14、要“敬人”、“爱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我们应当在国家的治理中、在每一个详细单位、组织或者企业的管理中,专心吸取儒家的民本思想,正确熟悉人民、职工在国家、在企业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它不仅是物质财宝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精神财宝的创造者,人民是社会发展的打算力气。“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人”,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日,人民仍旧是历史的主体和主宰,是我国现代化能否最终实现的打算力气。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目标和措施都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政策和措施,就一定

15、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并且就会自觉的去实行它,去实现它,相反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一定要失败。人民是国家的主体,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这也是永久不能转变的事实。一个政权,假如它遗忘了人民的利益,不关心人民的疾苦,它一定要垮台;一个企业,假如它遗忘了职工和广阔人民的利益,它也绝不会获得成功的。所以,不论是在国家治理中,或是在企业管理中都要继承和汲取儒家的民本思想,这样对国家、对企业都是大有益处的。 儒家“德治”渊源于我国上古社会中的氏族公社内部管理原则,周公强调“敬德保民”是儒家“德治”的雏型,孔子发展了周公的思想使之成为系统的“德治”理论。所谓“德治”就是把氏族内部亲情管理原则推广到国家的行政管理

16、中去,因此,“德治”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孝悌”,其次是“爱人”,再其次是“忠恕”。把“仁爱”之心推广到国家管理中去的方法就是教化,使之应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手段来进行管理,这是一个文明的国家管理方式。“德治”反对用残酷的刑罚、暴掠的手段来统治百姓;对犯罪者处罚的目的是为了改恶从善,改过自新。为此,我们应当在管理中专心研究、汲取和借鉴儒家“德治”管理中的亲热原则,即“爱人”、“敬人”、“忠恕”。今日,人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人的觉悟有了很的提高,人的价值追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强制式、强迫式的管理已经越来越不能凑效了,并且还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只有实行以人为本的文明管理才能合乎时代的要求。那就是要怜爱职工、尊敬职工、相信职工,通过教育,提高职工的觉悟,使他们自觉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自律式的管理放在首位;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