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研究综述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0066443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8.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研究综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 目: 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研究综述 姓 名: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社会学 班 级: 社会61班 学 号: 指导教师: 职称: 2009 年 6 月 2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研究综述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工业部门和城市部门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了城郊农民的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由于大量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农民部分或者完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随着失地农民数量的增加,这一社会群体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关注。为了了解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 影响失地农民生存状况的因素,以及改善失地农民生存状况的

2、对策,本文在广泛阅读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做出简要归纳和评析。关键词:失地农民;生存状况;影响因素A survey on Survival condition of Land-requisitioned farmers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Zhu QirongTutor Yao ZhaoyuAbstract:As China 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s accelerated, the industrial sector and urban sector are gro

3、wing demand for land, a lot of collective land owned to suburbs farmers is led to be requisited. With a lot of peasants land being taken over for use by state, the peasants partly or completely lose their land which supports their living,so a new social grouplanddeprived peasants arise. With the inc

4、reasing number of those farmer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re drawn on this social community. To know the land-requisitioned farmers s survival condition,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land-requisitioned farmers s survival condition, an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onditions. Based on extensive reading e

5、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concluded sorted out, and make a brief summarize and assessment.Key words:Land-requisitioned farmers;Survival condition;impact factor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因此我们给其一个特殊称谓失地农民。据国土资源部

6、统计, 每征一亩地, 将造成1.4个失地农民, 当前中国失地农民的总数至少在4000万人左右, 而且每年还以200多万人的速度递增。有关专家还估计, 如果考虑违规占用耕地, 目前失地或部分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高达五千万。据学者预算,到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超过1亿人。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在广泛阅读现有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综述。一、失地农民的概念失地农民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截止目前,学界对这一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明晰的认识,主要从政治学的角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界定失地农民的概念。政治学意义上的概念主要揭示了失

7、地农民的一个重要特征失地。至于失去多少土地才算失地农民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楼培敏认为失地农民是指因国家征用土地而完全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1社会学意义上的失地农民主要是从社会群体、社会问题、社会角色这三个角度去加以界定的。社会群体的观点将失地农民看成是某类社会群体。孙旭友认为失地农民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土地产权不清、征地法律不健全、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造成的,主动或被动丧失土地的“前农民”和“后农民”交叉存在的弱势和受歧视的多个群体的聚合群。2社会问题的观点意在强调农民失地后产生的某些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孙作林认为失地农民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导致土地被征用,失去了原有承包经

8、营的土地,没有得到就业安置,而且没有进入城市保障体系的农民。3社会角色的观点将失地农民限定为某种社会角色。张树辉认为失地农民指在城市化和国家建设中失去土地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权利后没有持续稳定性就业和社会保障,尚未完成城市化仍然保持农民身份的人。4大多数社会学意义上的失地农民的概念比政治学意义上的失地农民的概念更具有操作性,也更能反映失地农民的一些本质特征。二、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不仅是作为农民的生产资料而存在,更是农民生存与发展 的重要基础,失去土地对农民而言意味着失去一笔家庭财富、最基本的就业岗位和生活保障,他们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目前学术界对于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从不同

9、的视角进行了探究,笔者归纳后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失地农民的物质生活状况刘乐、杨学成调查山东省泰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后发现,当地失地农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收入结构显著改善。户均总收入在失地后增加4.79%,二、三产业收入和工资收入明显增多。失地农民的家庭日常消费总支出也明显增加,其中食物现今开支、水电和物业管理费增幅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失地前他们的粮食蔬菜、禽蛋等可以自给自足,而失地后这些物品主要从市场上购买;由于房屋拆迁户统一迁往新的居民小区,生活方式的变化增加了农民在水电、物业方面的现金支出。从失地农民的居住条件来看,虽然住房面积减少,但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房屋价值大大增加。 5陈

10、砚国等以江苏省徐州市东部矿区的失地农民为例,调查后发现失地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且非农业收入比重增加、收入方式呈多样化。失地农民的支出水平有一定程度提高,各项支出比征迁前支出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物价水平上涨对日常消费支出有重要影响,日常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例降低,教育支出和生产经营性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升高。6林乐芬等主要从失地农民的住房情况来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并且进行了苏南三地的比较。南京仙林花苑村的失地农民虽然住进了经济适用房且政府给予一次性的劳动力安置费,但这只解决了一时之需,每平方米的价格比政府拆自身住房给予的补偿高,还要装潢房屋等,失地农民的生

11、活负担很重,加之没有稳定的工资收入,生活得不到根本的保障。无锡和昆山的情形却和南京的有很大差别,失地农民的经济适用房由于在城镇或城镇周围,离大城市近,交通状况得到改善,就业环境变好,子女受教育环境也得到提高。7(二)失地农民的精神生活状况张海波、童星从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性和自我认同感角度,指出(1)被动城市化群体(在文中专指失地农民)在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过程中自我认同失调,自我认同无法达到内部的一致性。(2)被动城市化群体在城市适应性和现代性获得过程中的社会参照系具有特定的“实践性”特征,即是实践主体对当时当地社会实践的感知与认同。被动城市化产生了“时间性”效应和“空间性”效应。(3) 年

12、龄越小、教育程度较高的失地农民,在身份上越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城市人。对于他们而言,土地的记忆和城市的陌生并没有那样尖锐的对立。(4)失地农民在被动城市化过程中,其社会记忆和社会时空所发生的断然变化导致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是农民。(5)虽然对于自我的界定来源于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但失地农民现实的社会交往对自我认同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失地农民的同质性的社会网络规模较小、异质性的社会网络尚未建立起来有关。8李晋则立足于农民对土地的特殊感情。失地农民对土地有严重的依赖性,把土地视为命根子,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缺乏创新精神,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尤其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离开土地去从事其他行业,是他们难以

13、想象的事。因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失去,势必会导致其内心的失衡与困惑。9(三)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状况国家在不同时期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政策是不同的,各地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安置也有具体的措施。姚从容撰文指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松动,对于被征地农民的安置方式也相对宽松了许多,并且不再强调就地安置为主要途径。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征地“农转工”的安置方法已经相当完善,数以千万计的农民通过这种形式进城当了工人。同时“农转居”作为一种新的安置方式开始实行,除此之外,以农民工的方式进城打工成为大部分失地农民的现实选择。如果说“农转工”和“农转居”是一种政府主

14、导的具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安置农民进城的方式,那么,农民工则是体现市场经济色彩的个体主导型的进城方式。10张媛媛、贺利军认为培训制度缺陷是失地农民就业的瓶颈。农民的劳动素质和技能问题一直是困扰失地农民就业的瓶颈,农民失去土地后由农民变为城镇居民,但是在城市工作岗位上的竞争上一般处于弱势,很难找到满意工作,基本生活无保障。另外,虽然农村中已有不少农民进入二三产业,脱离了土地不再从事农业,但由于大多是从事纯体力劳动,科技含量小,劳动替代性极强,实质上是一种隐性失业。11朱明芬则认为隐性失业显性化,分散失业集中化。许多农民由创邮屡档牟槐途鸵导凶湮担挂允迪孕曰稚导谢彩古窬鸵档慕峁剐晕侍狻刂饰侍獬沟紫月冻隼矗迳缁岽戳艘恍好嬗跋臁送猓怪赋鍪嘏裢骋话仓镁鸵档氖可伲亓魅嗽倍唷12(四)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杨翠迎以浙江省失地农民为例,指出其社会保障制度大体分为两大类:(1)全面保障型。该类型注重保障失地农民由征地所引发的生活、失业、医疗及养老等各方面风险,其保障水平一般略高于当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缴费水平与保障待遇挂钩,与当地经济发展和承受能力相适应。浙江省多数地区采取该种类型。(2)养老保险主导型。该类型是在为失地农民提供全面风险保障的基础上,更多的强调了失地农民的养老风险保障,目标是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依其保障水平的高低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