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仙传》中史实人物研究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0061747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列仙传》中史实人物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列仙传》中史实人物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列仙传》中史实人物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列仙传》中史实人物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列仙传》中史实人物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列仙传》中史实人物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仙传》中史实人物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列仙传中史实人物研究 摘要:列仙传中的史实人物即使被列入列仙传之中,却并没有比较显著的仙人特点,这是因为她们本身有史可查的事实限制了作者对她们神奇事迹的编造空间,而且因为这些史实人物处于本身被“神化”的早期,因此还不具有完全的神仙特点。关键词:史实人物;有史可查;神化列仙传是一部记述秦汉间仙人及凡人成仙事迹的志怪小说,长久以来,它一直被看作是道教早期的辅教书籍而广为流传。对于列仙传的成书年代,即使古今论者一直众说纷纭,但大致的时期便是在两汉时期。在今本的列仙传中,共记载有七十二位仙人,这些仙人的行为特点基础上反应了两汉时期道教的“仙人”观念。列仙传中有少数人是史有其人的史实人物。这些人物的言行

2、全部现于史料之中,不过因为某种原因,她们的言行在民间流传过程中逐步被加以更多的想象和改变,经过民间的无数次加工以后,这些史实人物逐步被给予了神话色彩,最终作为神仙人物出现在了列仙传一书之中。本文便是拟对列仙传中的史实人物的特点加以总结分析,探究列仙传将史实人物“仙”化的这一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并由此对两汉时期的神仙观念作以浅显的探讨。在列仙传七十二位仙人中,有史可查的人物共有十三位,而她们大多全部是以“长寿”这一特点来表示其仙人身份的,比如老子寿二百余年、吕尚寿二百年、彭祖寿八百岁或六百岁、陆通寿“数百岁”、范蠡寿有二百岁以上。在这里,长寿似乎成了关键表现这些史实人物是仙而非凡人的关键特点,而相

3、比之下,这些人物作为神仙并没有多少奇异的行为法术之类的能力,甚至在有些史实人物的描述中,连“长寿”这一最基础的特点全部没提到。对于列仙传对这些史实人物的这一描写特点,我们或许能够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原因:第一,这些人物全部是有史可查的历史人物,很多典籍的具体统计限定了列仙传发挥想象的空间,作者无法对这些史实人物的事迹随意编造;第二,在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往往会被后人所神话,而这些史实人物或许还处于“由人成神”这一过程的早期阶段,大家在对她们的改造过程中还没有给予她们更多的神奇能力。首先,我们能够经过对“钩翼夫人”条的解读,并将之和史记汉书等对钩弋夫人的记载作以比较。在“钩翼夫人”条中,对“钩

4、弋夫人”是这么描述的:“钩翼夫人者武帝害之,殡尸不冷,而香一月间。后昭帝即位,更葬之,棺内但有丝履。故名其宫曰钩翼。后避讳,改为弋庙。闱有神祠、阁在焉。”钩弋夫人是汉昭帝的母亲,所以她的史实身份不用怀疑,而在正史中确实有生时手蜷曲而遇武帝手遂展开的记载。到了列仙传中,改变的地方不过是写其不但是手蜷曲,而且手中有一玉钩。作者这么描述,不过是在其真实事迹的基础上做了微小的情节修饰。在这里,列仙传对史实人物事迹的记载大致全部是符合史实的,所变动者,只不过在部分微小的细节处理上罢了。这说明列仙传的作者对于有实可查的人物的处理方法是在遵照史实的基础上加以细节的变动来变现这些人物身份的不一样平常。对于钩弋

5、夫人,史记外戚世家和汉书外戚传上全部有比较具体的记载。我们能够仔细将这二者的记载和列仙传的记载进行比较:“后数日,帝训斥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女不得活!夫人死云阳宫。时暴风扬尘,百姓感伤。使者夜持棺往葬之,封识其处。(史记外戚世家)”2“钩弋婕妤从幸甘泉,有过见谴,以忧死,因葬云阳。后上疾病,乃立钩弋子为皇太子。(汉书外戚传)”3在钩弋夫人死亡的事情上,汉书仅模模糊糊地以一句“以忧死”带过,而史记则具体记载了汉武帝处死钩弋夫人的事情。由史记“时暴风扬尘,百姓感伤。使者夜持棺往葬之,封识其处。”和汉书相关钩弋夫人死后被追封建陵的种种事情来看,钩弋

6、夫人无罪而被武帝杀死的事情确实引发了大家的不满,并由之产生对钩弋夫人的深深哀怜之情。而在列仙传中,钩弋夫人被武帝所害死的情节显然受到了作者的重视和充足的利用,“钩弋夫人”条记载其死后“殡尸不冷而香”“更葬之,棺内但有丝履”的事迹,并强调其死因是“后武帝害之”,正说明了钩弋夫人是因为其悲惨的结局受到后世的哀怜,从而为她的死编造的种种美好的传说,期望钩弋夫人并没有真的死去,而是已经化为了仙人。在这里,作者也是经过对其事迹的修饰和细节的增加表现其特意身份的,在介绍钩弋夫人之时先写其“少时好清静”“饮食少”,使其在性格上靠近于仙人的特点,后又写其死后尸体不冷而香、发棺不见其人,减弱钩弋夫人作为活生生的

7、现实人物所含有的真实感,加强虚幻缥缈的虚无感,从而达成暗示钩弋夫人死后成仙的目标。其次,在对这些史实人物的真实事迹和列仙传对其描述的对比中,我们也能够看出两汉时期“由人成神”的改造轨迹和特点。经过对列仙传中所谓“仙”的特点的集体考察,我们能够总结出列仙传对仙人描述的一个努力方向即努力将之和凡人区分开来,给予她们作为仙人所应含有的共性特点。这些特点有:寿命十分长久、服食之物为世间罕有、全部有着隐士通常的高迈离俗的性格、行径总是飘忽不定令人不可捉摸等。所以,要想将这些史实人物“仙化”,就需要在描述过程中使人物既符合史料记载的相关事迹,又要使这些人物符合仙人的特点。我们能够经过部分详细的条目看到作者

8、是怎样进行改造的。如“范蠡”条:“范蠡,字少伯,徐人也。事周师太公望,好服桂饮水。为越大夫,佐勾践破吴。后乘舟入海,变名姓,适齐,为鸱夷子。更后百余年,见于陶,为陶朱君,财累亿万,号陶朱公。后弃之,兰陵卖药。后人世世识见之。”在这里,作者记载的范蠡事迹基础上符合史料中的记载,包含她的官职生平和几次姓名的变更,不过,作者却在不动声色间给予了范蠡仙人的最大特点长寿。范蠡在功成身退后确实适齐易名,以后又现于陶,但作者却在这之中拉长了范蠡存在的时间“更后百余年,现于陶”,一个微小的变动便使范蠡成为长寿之人。同时,作者又充足利用了范蠡退隐后曾到过很多的地方的特点,对其的表述中进行文字的变换,史记货殖列传

9、记载范蠡的行迹是“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而列仙传则写“现于陶”,没有直接写她的来往路径,而是直接写她出现在陶,这么就给人来去缥缈、不可捉摸的感觉,一个字的改变就增强了范蠡行迹的神秘性,暗示了范蠡的仙人身份。即使如此,和后世将范蠡作为“文财神”来供奉,将之视为能够帮助自己生财的神仙不一样,列仙传中的范蠡不过是寿命较长,后世之人常能看到她而已。这时的范蠡没有表现出任何神仙者流呼风唤雨的法术,这说明在这个时期,范蠡作为神仙的形象并没有深入人心,大家更多的是将之作为一个进退合时宜的奇才看待,最多就是退隐以后生活增加了些许神秘性罢了。总结以上种种,可知范蠡在列仙传中只不过是作为一个稍有异行的人物,一个可能含有神仙身份的人物来描写的,她此时还处于被“造神”的早期阶段,还没有被给予更多的神奇能力。由此看来,列仙传中对于史实人物的记载,实际上是这些人物由纯粹的史实人物的身份向神仙身份转变的开端,对于这些史实人物的“神化”,列仙传实在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参考文件:1刘向列仙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21。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