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管理制度;根据通则修订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0058757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9.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管理制度;根据通则修订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管理制度;根据通则修订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管理制度;根据通则修订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管理制度;根据通则修订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管理制度;根据通则修订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管理制度;根据通则修订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管理制度;根据通则修订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管理制度(根据通则修订版)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 排查治理两个体系管理制度(根据通则修订版)”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 com的支持!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管理制度编制:审核:批准:二O 七年七月1 目录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2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1 8(一)事故隐患排查制度-18(二)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1-73(三)事故隐患监控制度74(四)事故隐患档案管理制度2 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1. 总则为了有效指导公司落实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达到降低风险、消除风险 , 杜绝和减少各种

2、隐患和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编制本制度。本制度制定了公司实施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以下统称危害因素)、风险 分析、风险分级和风险管控的相关术语、定义、常用方法、风险管控、工作要求、 工作程序等。2.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的危害因素识别,风险分析、评价、分级、管控等全过程的 管理工作。3. 编制依据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2 8 8 2-2016)。4主要职责4.1安全环保处负责组织公司的危害识别、风险排查、分级工作,负责确定公 司巨大、重大风险,组织落实重大风险以上的控制措施和隐患治理措施。24. 2技术处、设备处、调度处、综合管理处负责组织、指导对口单位进行危害 识别和

3、风险评价工作。4.3 基层单位负责本单位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工作。34.4 风险评价小组风险评价小组由两体系领导机构担任,厂长任风险评价领导小组组长,组织风 险评价的全过程,评价小组成员应具备一定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知识和能力, 包括生产、安全、技术、设备和业务主要管理人员。公司鼓励全员参与危害识别与 风险评价工作。5. 工作要求5.1组织有力、制度保障公司建立由厂长为组长的两体系建设组织机构,建立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从 机构和制度上保障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顺利的进行。5.2 全员参与、分级负责 公司从车间操作工到厂长,全部参与到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和管控的过程当中;公司根

4、据风险级别,确定落实管控措施责任单位的层级;风险分级管控以确保 风险管控措施切合实际、持续有效为工作目标。5.3 自主建设、持续改进 公司依据本行业领域同类型企业实施指南、体系通则,建3 设符合公司实际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5.4 系统规范、融合深化公司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与公司安全标准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紧密结合, 进一步深化风险分级管控,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使风险分级管控切实贯彻 于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5. 5注重实际、强化过程4公司根据自身实际,强化过程管理,自顶完善的制度,保证体系建设的时效 性和实用性。5.6 激励约束、重在落实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激励先进、约束

5、落后。按照“全员、 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明确每一个岗位辨识分析风险、落实风险控制措施的责 任,并通过评审更新,不断完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6. 工作程序和内容6.1 风险判定准则结合公司可接受风险实际,制定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度取 值标准,明确风险判定准则,以便准确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按照从严从高 的原则。6.2风险点确定6.2.1 风险划分原则6.2.1.1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4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例如储 存罐区、装卸站台、生产装置、作业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6.2.1. 2操作及作业活动 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

6、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如动火作业、进入 受限空间作业等特殊作业活动。6.2.2风险点排查4 6.2.2.1风险点排查的内容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辨识,形成风险点名称、所在位置、可能导致事 故类型、风险等级等内容的基本信息。6.2.2.2风险点排查的方法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式的结 合进行风险点排查。6.3危险源辨识6. 3.1危险源辨识的内容 采用适用的辨识方法,对风险点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辨识的内容包括: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4 )所有进人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5)原材料、产品的

7、运输和使用过程;5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8)企业周围环境;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确定评价对象,充分了解相关信息,以便进行全面评价,主要包括:1)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工具;2)用到或遇到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63)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已接受任务的培训;4)生产工艺过程和作业程序;5)发生过有关的事故经历、作业环境检测结果等。6.32 危害源辨识的方法本制度制定两种常用方法实施危害因素辨识并进行定性风险分析:一是工作危 害分析法(简称JHA),主要用于对作业活动的危害因素进行辨识;二是安全检查表 法(简称SCL),主要对静态设备设施的危害

8、因素进行辨识。6. 3.2.1工作危害分析法该方法是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具有危险的工作步骤,进行控制和 预防,是辨识危害因素及其风险的方法之一,适合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 分析识别。6.3.2.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该方法是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 害性进行判别检查。632.3 工作危害分析法实施步骤该方法针对的分析对象是动态活动,其步骤包括作业活动划分、选定、危害因 素识别。6.3.2. 3.1作业活动的划分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服务阶段或部门 划分,也可结合起来

9、进行划分。如:7 1)日常操作:工艺操作、设备设施操作、现场巡检。2)异常情况处理:停水、停电、停气(汽)、停风、停止进料的处理,设备故障 处理。3)开停车:开车、停车及交付前的安全条件确认。4)作业活动:动火、受限空间、高处、临时用电、动土、断路、吊装、盲板 抽堵等特殊作业;采样分析、检尺、测温、设备检测(测厚、动态监测)、脱水排 凝、人工加料(剂)、汽车装卸车、库房叉车转运、加热炉点火、机泵机组盘车、 输煤机检查、清胶清聚合物、清罐内污油等危险作业;场地清理及绿化保洁、设备 管线外保温防腐、机泵机组维修、仪表仪器维修、设备管线开启等其他作业。5)管理活动:变更管理、现场监督检查、应急演练等

10、。6.3.2.3.2分析并选定作业活动1 )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注:应按实际作业划分,要让别人明白这项作业是如何进行的,对操作人员能起到指导作用为宜。如果作业流程长、步骤多,可先将该作业活动分为几大块,每块为一个大 步骤,再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2)分别对所有作业活动分析结束后,经过评审筛选,选定存在危害因素并具有 一定风险的作业活动填入作业活动清单。6.3.2.4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实施步骤 该方法适合于对静态设备设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其步骤包括编制安全 检查表、列出设备设施清单、进行危害因素识别。6.32.4.1 安全检查表编制的依据应包含以下内容81)有关标准、

11、规程、规范及规定;2)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的事故情况;3 )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4)分析人员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5)有关研究成果,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检查表等。6.3.2. 4.2安全检查表编制步骤1)确定编制人员。包括熟悉系统的各方面人员,如技术员、设备员、安全员 等。2)熟悉系统。包括系统的结构、功能、工艺流程、操作条件、布置和已有的安 全卫生设施。83)收集资料。收集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制度及本系统过去发生 的事故事件资料,作为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依据。6.3.2.4.3安全检查表分析要求1)既要分析设备设施表面看得见的危害,又要分析设备设施内部隐藏的内部构 件

12、和工艺的危害。2)对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时,应遵循一定的顺序。3)分析对象是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和工艺流程等,检查项目是静态的物,而非 活动。所列检查项目不应有人的活动,即不应有动作。4)检查项目列出后,还要列出与之对应的标准。5)检查项目应该全面,检查内容应该细致,达不到标准就是一种潜在危害。6)列出设备设施清单9 7)依据设备设施清单,按功能或结构将系统划分为子系统或单元,对照 安全检查表逐个分析潜在的危害因素。8 )识别设备设施的现有安全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可行。9)填写安全检查分析(SCL )评价表。6.4 风险评价 公司在组织完成对危害因素及其风险的辨识以后,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 价,

13、并制定和依据相关准则对风险程度进行分析判断,进而确定风险等级,实施分 级管控。96.4.1评价方法本制度对已经辨识定性的危害因素进行定量风险分析方法为风险矩阵法(简称 LS 法),通过对R值的计算确定风险度的大小和等级。公司采用J HA法对作业活动进行分析,采用SCL法对设备设施进行分析,各部 门应准确的进行风险分析评估,结合风险矩阵法认定风险等级。64.2 重大风险确定原则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1)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2) 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 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3) 涉及重大危险源的;(4)

14、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 10 人以上的; 10(5)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6.43 风险点级别确定按风险点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风险点的级别。6.5风险控制措施6.5.1 风险控制措施类别10风险控制措施类别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 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65.2 风险控制措施确定的要求6.5.2.1基本原则公司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和重点突出人的 因素。6.5. 2. 2 评审风险控制措施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1)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 是否使风险降低至可接受风险;(3) 是

15、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4) 是否已选定最佳的解决方案。6.5.3 重大风险控制措施6.5.3.1 需要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和(或)技术改造才能控制的风险,应制定控制该 类风险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方案。6. 5.3.2属于经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中的不可接受风险,不需要通过工程技术措 施,但需要制定新的文件(程序或作业文件)或修订原来的11 文件,文件中应明确规定对该种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并11 在实践中落实这些措施。6. 5. 3.3对于某些重大风险,可同时采取6. 5.3.1和6.5.3. 2规定的措 施。6.6 风险分级管控 6.6.1 风险分级本制度把风险等级分为5级。见下表:6.6.2 风险等级判定6 . 6 . 2. 1各部门按照上述方法,在组织完成风险评价后,应当将分析内容或 数据(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