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吸毒现象触目惊心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70045951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吸毒现象触目惊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学生吸毒现象触目惊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学生吸毒现象触目惊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生吸毒现象触目惊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吸毒现象触目惊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吸毒现象触目惊心 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禁毒大队宋诗权 周晓露截止1997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达54万人。吸毒人员的82%年龄在35岁以下,而他们当中又有85%是在清楚毒品危害的情况下吸毒成瘾的。因此,研究青少年吸毒现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当前的吸、贩毒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联合国国际麻醉品管制署在其1997年度报告中提出,当前世界毒品的贸易额每年达到5000亿美元,仅次于军火贸易。而卷入毒品生产或消费的人数,已达世界人口的10%,并且正以每年3%-4%的速度递增。我国也不例外,尤其是近十年来,吸贩毒现象愈演愈烈。以重庆市资料统计为例,

2、1990年的贩毒案件仅有2件,1994年上升至600件,1997年更是剧增至3000余件。重庆现在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近2万人,每年消费毒品约1000公斤,折合人民币3亿元。从发展趋势上看,吸、贩毒正在朝低龄化发展。重庆市沙坪坝戒毒所成立于1995年,当年的戒员仅70人,到1998年已达上千人,增幅达13倍。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占74%。最为严峻的是,近两年,吸、贩毒现象已开始侵入中学,在校中学生吸毒成瘾者呈明显上升之势。近期对重庆市某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因各种原因而吸毒的中学生达50余人,年龄均在14-16岁,占该地区学生总数(包括高中部)的1.7%。这些学生因吸毒成瘾,人格、心灵严重扭曲,

3、多数已放弃了学习,成群结伙地流散在社会上,有的每天吸毒消费达300远左右。为筹措毒资,男生均有偷、扒、骗等程度不同的违法犯罪行为,女生则均有坐台、卖淫等违法行为。他们正在成为新的犯罪群体和社会公害,并直接影响着同龄人,污染着校园。导致中学生吸毒的主要原因1.受家庭成员的不良影响或家庭教育失当。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的时期。他们充满热情,富有朝气,但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尽心培育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据调查,吸毒的中学生多数都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的则是直接受家长的影响染上毒瘾的。他们的父母,有的整天忙于挣钱,根本顾不上孩子的教育;有的则对孩子娇生惯养,纵容孩子的不良习

4、惯;还有的更是吃喝嫖赌,染上毒瘾,毁了自己,毁了家庭,也毁了孩子。例如:某男,15岁其父吸毒成瘾,吸空了家财,吸毁了家庭。唯一的儿子由于经常看到父亲和其毒友们在家里吸毒,便由摹仿到吸毒成瘾,被送戒毒所。又如:某男,16岁,本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后来却因为父亲的外遇而破裂。该生失去家庭温暖转而憎恨父亲的女友而不愿回家,将情感寄予经常帮助他不受欺侮的同学,结果受同学感染,自己也染上毒瘾。2.危险的好奇心和对毒品的无知。中学生思想敏锐,少有保守思想,好奇心强,敢想敢求敢做。但由于其年少无知,思维的片面性很大,在许多新事物面前,一旦把握不好,非常容易走入误区。在遭遇毒品之前他们很少懂得毒品的知识,即使知

5、道毒害二字,但毒在哪里,害有多深,却一片茫然。相反,他们听人吹什么吸毒可以让人飘飘欲仙,想什么来什么,没有一切烦恼,精神特爽等等,往往信以为真,产生找一找感觉的强烈欲望。例如:某女,14岁,听了关于毒品的神话后,竟在心里不停地想,如果能吸毒,那我的日子就过得充实了。在这种好奇心驱使下,很快吸毒成瘾,每天300元的毒资全靠坐台以及和一伙男生去偷、扒获取。又如:某男,15岁,平时学习成绩并不差,也知道吸毒是危险的,但经不住别人的一再劝说和开导,竟天真地认为尝一尝无妨,即使成瘾,也能戒掉,结果以身试毒,至今身心难以康复。其实,有些人在吸毒之前,也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一些毒品的危害,也有一定的拒毒心理,行

6、为也并非刻意追求毒品的体验。只是由于自身意志比较薄弱,对毒害了解不深刻,经不起别人的引诱和唆使而走上吸毒路。绝大多数吸毒学生,都经历过想-怕-试-上瘾的心理过程和实践过程。3.群体之间交叉感染。中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好交往,喜欢成群结伙。但他们中有不少人自认为已经长大,什么都懂。对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不以为然,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个性独立。特别是某些中差生由于成绩不好,升学无望,在家被家长责备,在校被老师嫌弃,因而对学校、对老师、对家长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常常三、五个人混在一起,讲什么哥们义气、姐妹情深,崇尚什么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他们当中,一旦有一个人吸毒,很容易引起交叉感染。例如:某男

7、,16岁,个性燥烈,极讲哥们义气,经常帮人打架,烂兄烂弟颇多。他自己受人诱惑吸毒后,又影响其他十余名哥们吸毒成瘾。再如:某女,14岁,因其要好的女同学吸毒、坐台,她也受影响学会吸毒、坐台,导致她交的男朋友也随其吸毒。调查表明,群体交叉感染,危害极大,感染面广,传播速度极快。4.学校教育管理存在偏差。目前的中学,基本上都还是应试教育,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在于提高升学率。为了完成升学目标,教师们在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也加重了自己的教学负担,很少有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关心学生的道德品质。甚至有的学校及教师不愿意也没有精力去顾及调皮的差生,对其旷课,逃学不闻不问,任其混迹于社会,久而久之,

8、这些学生就会染上种种恶习,其中包括吸毒。中学生吸毒,也与不少学校不重视反毒教育有关。尽管国家教委已根据我国严重的毒情形势,根据吸毒逐渐低龄化的特点,将毒品知识教育纳入了教学大纲,并作为教材发到各个学校,但多数教育部门并未予以充分重视。有的学校即使发现有学生吸毒,为了应付上级的达标检查,不是与公安机关及时联系,妥善处理,而是令其转学,致使新的污染产生。如某校转出去的一个14岁的女生,到新学校不久,就影响好几个新校同学吸毒上瘾。 中学生吸毒的特点1.群体性。这些学生从不一个人在家里单独吸毒,都是四、五个人在偏僻场所租一间房子作为大家吸毒的聚合点。初吸时,往往是你一口,我一口,一、两个月后就进行注射

9、,常常是两、三个人合用一根针管。买毒品的钱也是大家凑齐50元买一小包(零包)来共用。吸毒后就躺在一起瞎吹事昏睡。每吸一次毒,就相聚一次,而且是相对固定的几个人。若一个人进了戒毒所,其余的都要去探视。而该人一出戒毒所,几个药娃又会相聚一块,致使该人很快复吸。2.隐蔽性。染上毒瘾后的中学生,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变化、人变得越来越懒,越来越孤僻,以前的所有爱好和兴趣都会丧生,更不思学习,成天只想有毒品来缓解毒瘾。他们会主动回避老师,把自己与班上表现好的同学隔离开来,只和老师不喜欢的差生及药娃交往。而这种交往,通常只是为了打听和发展新的药娃。也正因为如此,学校和家长往往不易发现他们在吸毒,难以及时加

10、以阻止和教育。3.忧虑性。吸毒的学生上瘾后,情绪往往会逐步低落。初开始吸毒时,他们会觉得有一种自豪感,认为自己敢尝试别人不敢尝试的东西。但随着毒瘾的加大,尤其是发现自己开始变瘦,而且对什么都失去兴趣以后,他们又很快会陷入一种忧虑乃至绝望之中。他们自己无法摆脱这种忧虑,只能自暴自弃,以烂为烂。由于这种忧虑困扰他们本已十分孱弱的心理,故每天相聚时,谈论最多的就是诸如谁吸毒而死,谁吸、贩毒而被抓、谁吸毒而倾家荡产之类的话题。但在一番关于忧虑、惧怕的议论后,他们仍会自暴自弃,铤而走险,继续堕落。也正是这种矛盾的心理,不健全的人格导致他们更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致使毒瘾难戒,恶疾难除。4.反复性。吸毒的

11、中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想戒毒,而且几乎都尝试过自己戒毒。他们当中,有的相约到外地去戒过毒;有的不上学,躲在家里戒过毒;有的自愿进过戒毒所;有的被送强制戒过毒;还有的被家长发现后,强用铁链之类套在家中,由家长陪着戒毒。但结果是,没有一个人戒毒成功。他们说,每次吸毒后都希望并告诫自己是最后一次,但总是没有最后一次。往往是戒了一个星期或十来天以后,药娃一碰而又开始吸毒。这样反复多次,他们也就失去了信心,陷入绝望之中,只有顺其自然,活一天算一天。 对中学生吸毒的预防1.提高社会会,特别是教育部门和学生家长对毒品危害的再认识,加大对中学生的禁毒宣传力度。吸毒是一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要消灭这一现象,单靠一纸冷

12、令和分安部门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提高全社会对毒品危害的再认识尤其要提高教育部门和学生家长的再认识。对于教育部门来讲,由于直接面对庞大的中学生群体,必须按国家教委的有关要求,将毒品教育纳入教学日程,向学生宣传毒品预防知识,使学生从小就了解毒品,懂得毒害,自觉远离毒品。只有真正做到提高学校老师的禁毒意识,在校园内开展禁毒宣传,禁毒教育,才能在中学生心理构筑一道抵御毒品的防线,才能保住校园这一方净土。2.开办学生戒毒点。吸毒的中学生年龄小,涉世不深,若是与其他成年人一起戒毒,不仅难以收到效果,反而会使这些学生染上其它社会恶习。因此,政府部门可以拨一事实上

13、经费,选择一所医院或一所学校,专门建立一个学生戒毒点,根据吸毒学生的特点,实施专门的生理和心理治疗,力求做到学习、戒毒两不误。对经过脱瘾治疗后的学生,戒毒点应进行追踪调查,并由学校、社会(指地段、公安部门)、家长三方面联合管理教育,将帮教落实到人,严格控制学生吸毒源的扩散和复吸。3.加强对流失生的管理。学校应该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搞清楚流失生的流失原因。如果发现有吸毒行为的学生,不可采取放任自流或令其转学的不负责任措施。应该积极与公安部门联系,采取妥善措施,有效地隔离毒源。对吸毒学生不能采取歧视态度。他们是受害者,应受到学校、老师、家长、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4.加强对引诱、强迫中学生吸毒的教唆犯的打击力度。中学生年少无知,抵御力弱,经不起诱惑。因此,公安、政法机关在严厉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的同时,应加大对引诱、教唆中学生吸毒案件的侦破力度,对教唆犯予以严惩,并在学校广泛宣传。从而斩断伸向学生的毒掌,堵绝流向校园的毒源。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