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0044535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 中医学经过历代医家几千年的不懈努力对慢性肾衰竭的研究治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较为突出的要数广东省药物研究所和香港奕世堂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研究成功的纯中医六逆重生疗法疗法,对现代医学临床治疗肾衰竭、尿毒症产生颠覆性影响,解救了不计其数的肾衰竭病人,让更多的病人免除了透析、换肾的痛苦。 慢性肾衰古中医文献没有专门论述,但从文字描述的症状、表现特征及发生过程来看,可贵类以现代医学的“水肿”、“癃闭”、“关格”、“溺毒”、“虚劳”、“呃逆”的范畴。历代医家对肾衰竭的论述:黄帝内经:“肾病者,腹大胫肿,咳喘身重”。张景岳:“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症也,水道不通

2、,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本破难堪,必致危殆。”.慢性肾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内在因素:肾虚为本,各种慢性肾脏疾病久治不愈,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衰败失调,涉及脾、肝、心、肺四脏,久治不愈所致,是发病的先决条件; 2、外来因素:指外邪侵袭、饮食所伤、劳倦过度、情志失节、失治误治,是疾病发展恶化的诱发因素;肾元亏虚则阴阳气俱虚,卫外功能下降,易招外邪;无论劳心劳力皆可伤及五脏,令其虚损加剧;情志失节则周身气机失调,气血运行逆乱而损伤脏腑。 二、病机: 总论:慢性肾衰竭虚实错杂、本虚标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本虚指气血阴阳俱虚,脏腑

3、功能衰败失调;标实指本虚前提下水湿、痰浊、淤血等毒邪蕴蓄。脾肾衰败,五脏失调,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是其证候特点;结局往往是阳衰阴竭,阴阳不相维系而离决。辩证首当明辨虚实,本病无论处于何阶段,具为正虚,所以应辨别阳虚、阴虚、气虚、气阴两虚之各异;正虚多夹实邪,当辨外感、痰热、水湿、湿浊、湿热、淤血、风动之偏盛。 (一)正虚为本 正虚指气、血、阴、阳不足,其中气血双亏临床普遍存在。阳虚表现为脾肾两虚,阴虚表现为肝肾亏虚,但阴阳互根,故互相影响,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最终表现为阴阳俱虚。 (二)邪实为标 1、湿浊内盛:正气不足,肾之亏虚、气不化精、湿浊内生、湿浊上逆、湿浊泛滥而发生临床诸症。脾肾阳虚则浊

4、从寒化为寒湿瘀阻,肝肾阴虚则浊从热化成湿热浊毒。湿浊内蕴,郁久化热,湿热互结。湿热之邪始终贯穿本病。慢性肾衰竭湿热形成或因外感水湿,或因饮食不节,脾胃湿热内生,或因正虚复感外邪与内湿相合,郁而化热,或温补太过气化之机不行,水湿无以宣行,内蕴成湿热。在慢性肾衰竭病理中,湿热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内蕴之湿蕴久,渐以热化,无形之邪热与有形之湿相合,湿热逗留三焦,损伤脾肾气阴,升降开合失常,精微不攝而出,水浊反而潴留,湿浊不得泄,充斥中焦,清浊相干,导致SCRBUN升高。 2、淤血内阻 气虚运血无力,或者阴血亏虚,血行涩滞、湿浊内盛,气机郁滞、气滞血瘀均可导致肾经於阻,浊毒难下。慢性肾衰竭血瘀的

5、形成,有三个原因:1)水病及血致於:慢性肾病过程中,脾肾脏腑失调,水道不利,水肿形成;水湿潴留阻滞气机,营血涩滞,淤血形成。2)浊毒致於:慢性肾衰竭病人脏腑虚损,水液代谢障碍,体内浊毒无法循常道排出体外,浊毒的积累,损伤脉络气血,影响脏腑功能,郁久化热,致以淤血形成。3)正虚致於:慢性肾衰竭迁延日久,脏腑衰败,气血耗损,阴阳失调,气虚不能营血,或阳虚失于温煦鼓动,营血涩滞而成淤血,或久病阴虚内热,热灼阴血成淤。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病理过程中,血粘度升高,血脂升高,血流缓慢,继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液中浊毒丛生,至于组织缺氧,微血管栓塞,循环障碍,肾功能逐步下降,恶性循环形成。 3、浊

6、毒内停: 慢性肾衰竭的形成,主要和脾、肝、肾三脏亏虚密切相关,脾肾虚则精血不生,气无所化,清浊不分,水湿内停,浊毒难排;肝肾虚则精血亏,气机失调,清气难升,浊毒不降,因此浊毒内停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二、中医辨证治疗: 慢性肾衰竭病机复杂,虚实错杂,本虚标实,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本病在各个时期均有正虚,必须辨别阴、阳、气、气阴两虚之不同。正虚多夹实邪,辨别难度较高。(一)虚证脾肾气虚: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后天相互滋养促进,肾虚日久,已损及脾,致使脾肾之气俱虚,本证多见于肾功能代偿期或氮质血期,机体新陈代谢轻度异常,浊毒相对较少,无严重代谢失衡。症状:面色无华,少气泛力,纳差腹胀

7、,大便偏稀,口粘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腰膝酸痛,手足不温,夜尿频多,舌淡有齿痕,脉象沉弱。治法:健脾补肾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2脾肾阳虚:久病脾肾气虚,气损及阳致温阳失职,本证一般于慢性肾衰氮质血症后的各期,气血生化乏力,贫血加重,阳虚致脏腑功能衰退,代谢残留物大量潴留。 症状:面色苍白或硄白,神疲乏力,纳差便溏或水肿,口粘口淡不渴,腰膝酸痛或冷痛,夜尿频多清长,舌淡嫩胖,脉象沉弱。 治法:温阳健脾 方药:真武汤 3肝肾阴虚:肝藏血,肾藏精,。气虚不摄,阳虚不固,精微物质下泄,阴液亏损,阴虚不能濡养。肝肾同源,精血互生,故有肝肾阴虚之症。 症状:面色萎黄,口苦口干喜饮或凉饮,目睛干涩,大便干

8、结,腰膝酸痛,手足心热,头晕耳鸣,舌淡红形瘦,无苔或薄黄,脉细。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 4脾肾气阴两虚证:神疲气短,食少腹胀,便溏久泻,小便不利,腰酸腰痛,耳鸣,体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淡脉弱。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参芪地黄汤 5气血两虚:久病气虚,气不生血,导致气血两虚。或者长期尿蛋白,气血化生无源,也形成气血两虚。 症候: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唇甲色 淡,心悸失眠,小便不利,舌淡脉弱。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 6阴阳两虚:肾为人身阴阳之根本,内寄元阴元阳,且阴阳互根,阴虚日久损及阳气,阳虚日久损及阴液,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往往

9、出现阴阳两虚证。 症状:浮肿,眩晕耳鸣、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或冷痛,便溏便秘,夜尿清长或尿少色黄,五心烦热,心悸失眠,盗汗,舌淡胖少津,有齿痕,脉细无力或数。 治法:滋阴温阳 方药:济生肾气丸 (二)、实证1、外感风寒:头痛,全身关节疼痛,咳嗽,气喘,痰白无汗,鼻塞流清涕,恶寒重或发热,脉浮数。 治法:辛温解表 方剂:葱鼓汤加减2、外感风热:咽喉肿痛,头痛,全身关节疼痛,汗出,口微渴,恶寒发热,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剂:银翘散加减 3、痰热壅肺:咳嗽气喘,痰黄稠或白粘,烦躁不宁,发热口渴,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 方剂:加味杏仁滑石汤4、痰热蒙窍:呼吸

10、气粗,喉中痰鸣,神志不清,烦躁不宁,咳嗽气喘,咳痰黄稠,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涤痰醒神 方剂:菖蒲郁金汤加减5、水湿内停:全身中度以上水肿或胸腹水,小便不利,头身困重,胸胁痞满不适,或呕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脉玄滑。 治法:行气利水化浊 方剂:导水茯苓汤加减6、湿浊中阻:腹胀腹泻、呕恶呕吐频作、纳呆、肢体困重、关节肌肉酸痛,食欲不振,便溏不爽、口渴不多饮、口有尿味、口粘不欲饮。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泄浊和中 方剂:藿朴夏苓汤或藿香正气散加减7、中焦湿热:身热口渴,头身沉重胀痛,胸闷腹胀,呕吐频作,口有尿味,口干、口苦、口粘喜凉饮,小便灼热或涩痛不利,便溏不爽,舌红苔黄厚腻。 治法:清热利湿 方剂:苏叶黄连汤、黄连温胆汤8、膀胱湿热:身热口渴,头身沉重胀痛,口有尿味、口干、口苦,口粘喜凉饮,小便灼热涩痛不利,便溏不爽,舌红苔黄厚腻。 治法:清利湿热 方剂:八正散加减9、瘀血阻络:面色晦暗、唇暗,腰痛固定或刺痛,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小便不利,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玄。 治法:活血散瘀 方剂:桂枝茯苓丸10、水於互结:全身中度以上水肿或胸腹水,面色晦暗、唇暗,小便不利,头身困重,腹胀闷或痞满不适,呕吐清水,舌质紫暗,瘀斑。 治法:活血利水 方剂:桂枝茯苓丸合五皮饮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