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70044321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 “冬至大如年”由来我们先从它的起源开始说起。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一个,关于冬至最早的记录是在商末周初,周公用土圭法测影“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阴气盛极而衰,而阳气渐长,此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开始了下一年的循环,是一个大吉的日子。其后,这一节日沿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了。商周时期通行周历,其中以现在的十一月为正月,还明确规定了冬至的前一天为岁终之日,也是现在的除夕,冬至当日就是春节过年的日子。周礼春官神仕上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其目

2、的就是祈求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在这一段时期,冬至就过过年。到了汉朝,武帝开始实行夏历,即以正月为岁首(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农历),正式把过年和冬至分别开来,独立庆祝。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也就是冬至的时候,君不听政,文武百官也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民间也要休市,亲朋好友互赠美食美酒,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而且汉代冬至有五天假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春节假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书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唐宋时期,冬至与岁首并重。唐朝时期,冬至放假七天(和现

3、在春节一模一样)。宋朝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这一庆祝仪式与过年无异。一直到清朝,清嘉录明确说明“冬至大如年”。不过,这应该是最后对冬至这么重视的时期吧!现在来说,人们已经完全对于冬至无感了,庆祝活动那是更不用说了,基本没有。现在最重视冬至的应该是做养生类的产品或者媒体了吧,因为只有他们才会在冬至的时候大肆宣扬一下,要注意饮食和养生。其实,在古人看来在古代,冬至还可以用于预测未来的天气,有“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的说法。这是直接预测过年的天气的:如果冬至是阴天,那么

4、过年就是晴天;相反,如果冬至晴的话,过年的时候就有可能是阴天,甚至下雪。不相信的伙伴可以以今年的冬至天气和明年过年的天气印证一下。说“冬至大如年”的原因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古代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中,此时为地雷复卦。卦象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初生,故称“冬至一阳生”。因为冬至是“数九”的开始从冬至开始,就进入俗话说的“数九”寒天了。也就是说,冬至是“数九”的开始,这个,就是“年”所不具备的了。数九寒天,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即为“出九”,“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因为冬至是元始天尊诞辰相传,冬至是元始天尊

5、的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元始天尊是道教中的最高尊神,位列三清,类似于民间传说的盘古,是传说中的创世之祖。冬至一度被定为新年岁首我国古人还曾把冬至定为一年的开始。我国周代时,冬至被定为新年元旦,是个非常重要和热闹的节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冬至已经是年了。冬至为何又称“一阳生”冬至的另一个称谓“一阳生”!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我国北方获得阳光最少,此日是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岁后,太阳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我国北方白昼会变长,因此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冬至后,阳气回升,开启新的循环!因此,冬至在农村有大于年的说法,也就成了24节气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气,因此也称为“冬节”。十二辟卦:复卦,冬至一阳生。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从复至乾,阳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阴爻逐渐减少,表示阳气逐渐增强,阴气逐渐减弱。为阳息过程;从姤至坤,阴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阳爻逐渐减少,表示阴气逐渐增强,阳气逐渐减弱。为阴消过程。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