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0041982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姓名:何云 性别:女职称:中教一级 学历:本科单位:庄周中学 通讯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庄周中学电话:13030697879 电子信箱:邮编:233500 课文解读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文章分四个版块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文章紧紧围绕文题中奇妙两字,生动、通俗的向读者介绍克隆这一最新的尖端科技的知识。本文是一篇科学说明文,所涉及到的有关科学知识艰深难懂,学生对文中实验部分理解难度较大,但由于受科幻小说的影响,对文中的克隆知识很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学生自读为

2、主,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设置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要注意不要过多关注科学实验的讲解,应把重心放到对课文的总体把握上,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再辅以生动的教具和灵活的教学方法,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教学目标:1、练习用较快速度朗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了解

3、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学习文中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提高阅读现代科学文的能力,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了解掌握科学知识;学习一定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教学难点:对克隆问题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 教学准备:学生:上网或图书馆收集有关克隆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教师:课前准备图片,挂图,表格。设计思路: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课中,采用让学生读、说、写、练结合的方法

4、,运用童话式讲述,表格式梳理,拓展延伸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教学程序:一 导入新课以“无心插柳柳成荫”引入课文,引出克隆的概念,吸引学生去了解什么是克隆。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边听边勾画,明确什么是克隆。(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勾画相关内容)2请学生像老师一样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其余部分,边读边画出有关克隆的信息点。教师板书课题,巡回指导。三分析第一部分。 请同学们读读刚才勾画的句子,明确克隆的含意。 用无性繁殖的方式繁衍出的个体或一群个体就叫克隆。四、 回忆: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实验?克隆鲫鱼

5、、克隆爪蟾、克隆黑斑蛙、克隆鲤鲫鱼、克隆小鼠、克隆绵羊1教师展示鲫鱼图片,以第一人称的口气向大家介绍克隆鲫鱼的来历: 师:大家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一条克隆鲫鱼,1979年春天,我诞生在中国武汉水生物研究所。为了我的出世,科学家们可谓是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先取出了一个鲫鱼卵细胞的核,又把一个囊胚细胞的核注入去核的卵细胞中。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实验,他们完成了189个卵细胞的换核工作,只有我和一个兄弟被成功孵化,而那个兄弟也不幸夭折了,我成了唯一存活的克隆鲫鱼。2学生模仿:同桌配合,任选一种克隆动物进行介绍,要求使用第一人称讲述;“我是”请同学起来发言:生1:我是爪蟾。科学家先用紫外线照射爪蟾卵细胞,破

6、坏其中的核,然后取出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的核,放进已被去核的卵细胞内。再细心培养这些换核卵,我就这样诞生了。我们不是经过精细胞和卵细胞相结合产生的,所以也叫克隆爪蟾。 生2:大家看我长得是不是即像鲫鱼,又像鲤鱼?对了,我的名字就叫鲫鲤鱼。是中国科学家研究出来的。他们把鲤鱼胚胎细胞的核取代了鲫鱼卵细胞的核,并开始了类似受精卵分裂发育的过程,最后我鲤鲫鱼就诞生了。我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我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生3:我叫“多利”,是一只绵羊。提起我来,那可是大名鼎鼎啊,这和我的身世有关。我是如何出世的呢?是科学家先取出“苏格兰黑

7、面羊”的卵细胞,然后取走细胞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这个卵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再将胚胎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我就这样出生了。我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生4:我是3请同学们自由上台填写表格,重点分析克隆羊多利的相关情况 多利的履历表姓名: 多利性别: 雌性种族: 哺乳类生日: 1996年7月5日出生地: 苏格兰基因父亲: 无基因母亲: 一只“芬多席特”绵羊(提供乳腺细胞) 一只“苏格兰黑面羊”

8、(提供去核卵细胞)生育母亲:另一只母羊特性: 换核卵的产物病史: 关节炎 进行性肺部感染死亡时间:2003年2月14日4回顾这六个实验:本部分说明了克隆鲫鱼、爪蟾、黑斑鲑、鲤鲫鱼、小鼠和羊的过程,体现了克隆之奇:它可以无性繁殖,还可以杂交创新。这么复杂的科学实验作者是怎样说的清楚明白的呢?合理的安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从容易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使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使语言准确严密,具有科学性)举例子(生动形象,使复杂的事物具体可感) 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分析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五由“永无止境”一词引出对克隆猫、克隆马、牛的介绍,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探索不息的奋斗精神,从文中找能

9、体现科学家科研精神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如果我们能把这种奋斗不息、严谨求实的精神克隆到我们的学习中,那将来的我们都是科学家了六、前边我们一起了解了,科学家能克隆出那么多动物,甚至能创造新的物种,这是克隆之奇;科学家奋斗的目的是推动科学的发展,让科学为人类造福,这就是克隆之妙了。这就是“奇妙的克隆”。师:如果让你在标题“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后面加上标点符号,你会怎么加?大家开始抢答 生1:我觉得可以加冒号,表示引起下面的内容。生2:可以加破折号,也可以起到解释说明,引出下文的作用。生3:我觉得可以加叹号,因为下面的文字赞美里克隆的巨大作用,比如可以挽救濒危动物等生4:我觉得可以加省略号,留下回

10、味,畅想克隆技术的美好前景,给我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师:你想到了什么呢?生4:我想到了,我以后可以在这方面做些什么呢? 生5:可以加问号,启发我们进行思考:这高科技的发展背后有和隐忧呢?为什么说是“悲喜交集”呢?生6:我觉得这悲喜交集的意思是说,这科学技术有好处也有坏处,我们要好好把握,正确利用。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希望大家能好好学习科学知识,以后也能进行科学研究,利用学到的知识给人类造福。 七学后反思: 用一分钟时间想想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说明文学习要点:抓对象、找特点、明方法、理顺序、品语言、得启示八、布置作业:科幻小说续写我和“我” 一天放学回家,推开门,看见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

11、人站在我面前九、课堂小结 克隆很奇,奇在它可以无性繁殖,可以杂交创新;克隆很妙,妙在正确应用它就能够造福人类,拯救危亡的物种和病痛的人们。 同学们,科学的希望在你们,你们的希望在未来,希望未来的你们都能在科学界有所建树,希望你们的未来一片灿烂光明。教学反思:奇妙的克隆是一篇说明文,众所周知,说明文科学性、知识性强,但缺乏趣味性,老师教起来死板,学生学的乏味,往往扣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讲讲说明方法,分析下说明语言特点就算了事,学习效果较差。如何让说明文教学生动起来,笔者在这方面做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希望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说明文活泼绚丽的本色,让学生同样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说明文,主动获

12、得相关知识。现以此课文为例,谈谈本人对说明文教学的一点个见。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划读法。要求学生边读书点勾画提炼知识点,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带着目的带着任务读书,比简单的要求学生朗读效果要好的多。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让学生用运用自我介绍的方式复述几种动物的克隆过程,形式新颖,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本来索然无味的说明文教学趣味横生。 4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抢答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5延伸拓展法。布置一篇关于克隆人的练笔,既能引起学生兴趣,也能让学生对克隆人有较全面的看法,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由于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在教学时往往容易程式化,课堂教学稍显死板。如何让说明文教学也生动起来,让学生喜欢上说明文,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多动点脑筋,多下点功夫了。本文就是说明文教学的一个案例,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说明文教学的具体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