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人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探微毕业论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0040249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人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探微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汉语人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探微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汉语人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探微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汉语人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探微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汉语人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探微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人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探微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人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探微毕业论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 目 汉语人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探微(中、英文) Chines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Behind Names of Micro Exploration摘 要 汉语人名与传统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民族的融合发展。同时,人名的变化记载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轨迹,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化,导致现代人名存在不规范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本文试从人名的发展及其特点入手,探析其与社会文化的关联以及探讨解决现代人名不规范问题。关键词:人名;社会;文化;因素;

2、规范AbstractThere are a closely rela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hinese names. She embodies the Chinese moral value orientation cultural tradition of religious and ethnic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even changes recorded a changing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

3、t locus, is a mirror of Chinese cultural development.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up, peoples thoughts to be diversification, lead to modern even exists nonstandard problem. This paper tries to talk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 of names, and tries to link with the social culture and discuss to so

4、lve the non-standard problem.Keywords: Name; Society; Culture; Factors; Standard 目 录引言1一、 汉语人名历史发展状况及文化意蕴1(一) 先秦时期的命名特点及文化意蕴1(二) 两汉三国时期命名的特点及文化意蕴2(三) 宋代名字的特点及文化意蕴3(四) 元代命名的特点及所反映的民族融合4二、 汉语人名所反映的文化内涵4(一) 人名所反映的普遍心理状态4(二) 名字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观念5(三) 名字所反映的宗教文化6(四) 人名中反映的中国特有的阴阳五行思想6(五) 人名中所反映的宗族观念7(六) 中国人名史上特有的

5、避讳制7三、 现代汉语人名的特点及存在问题8(一) 现代汉语人名所具有的显著时代特点8(二) 当代人名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8(三) 现代人名的规范化9(四) 现代汉语人名的发展方向9参考文献11谢辞12I引 言人名是特定的称谓符号,是人们用以相互区别的标志。白虎通姓名篇中说:“人必有名。”社会的主体是人,人创造了社会,创造了历史,而人名是联系着整个社会和历史的纽带,如果没有人名史书都无法记载,因此人名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有了人名,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生活劳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人们的名字是一种语言文字符号,但她却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文字是命名者所选取的物质材料,其中却蕴含命名者的

6、喜好、期盼、愿望等,同时这种对语言文字的选择还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民族、宗教等种种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说人名也是文化现象。一、汉语人名历史发展状况及文化意蕴语言的发展具有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即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与社会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密切相关。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名作为一种称谓,不仅可以反映出社会历史的发展,还从侧面保留着特定时期的历史痕迹。(一)先秦时期的命名特点及文化意蕴通过史记殷本纪我们可以看出,商代帝王的名字大都包含天干十字中的一字,如最著名的武丁和纣王帝辛莫不如是。我们从出土的甲骨卜辞的内容中可以看到,不只帝王用天干命名,臣民用天

7、干命名的也有。这种用天干命名的行为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心理呢?白虎通姓名云:“殷以生日名子?殷家质,故直以生日名子也。”汉代儒者认为殷人用天干命名是因为殷人质朴,但是我们从考古发掘的一些商代遗存来看,仿佛并非如此。除末代帝王帝辛的残暴奢侈著名外,现已出土了大量商朝的大型青铜礼器,精美而厚重,而武丁妻子妇好的墓中更发现大量精美随葬品。因此我们不敢说商代尚奢侈,但至少可以确定他们并不简朴。萧遥天先生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大概殷的贵族,其属于帝王的嫡系子孙,不论是兄弟相及,或父子相承,凡具有地位继承人资格的,必以天干为名,庶系则不取”,“臣民命名用干支,纯由于喜欢以生日为名,是殷民族当

8、时的习俗。”1 我十分认同萧先生所提的这两点,干支是商代用来记日的,在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用的十分普遍,命名用的也十分纯熟,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是当时商人的一种习俗。周代时开始有了字,即一个人不但取名还要取字,礼记檀弓所载周人命名方式是“幼名冠字”,即小时取名,等行冠礼的时候取字。仪礼士冠礼 “冠而字之,敬其名”,2就是行了成年礼就取字了,一般人不能称其名了,只能称字,名只有长辈能称或自己谦称。从此后字作为名字的另一种形式存在至清末,即使现在也还有一部分人取字。那么名与字的关系是什么呢?白虎通姓名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名与字是相为表里的,或者是意义相近相为补充,或者是意义相反,例如

9、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意义相为补充,再如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贡与赐相对,意义相反。3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名与字的关系看出,春秋时期的人们取名已经注意字义之间的相互关联了。春秋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第一个繁荣时期,我们也可以从春秋时的人名中感受到,春秋时对人的名和字意义上的把握,从侧面给我们展示了当时人的文化素养。(二)两汉三国时期命名的特点及文化意蕴翻开汉书,看列传的人物名字,“勇”、“超”、“雄”、“猛”、“广汉”、“安汉”触目皆是,单看这些名字我们就可以感受汉代那种“两汉开边,功名万里”的博大胸怀。4汉代是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由被动转向主动的一个时期,汉民族有了不为异族所侵的自信心,这种自信

10、心充分地体现在了人名上。汉书人物传的名字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保家卫国愿望的,如西汉时的韩安国、于定国、赵广汉等;一类是反映雄壮胸怀的,如西汉时的扬雄、张超、班超、黄霸等;还有一类是反映勇武气概的,如苏武、夏侯胜、班彪、班勇等。在这样一个富有进取精神和雄浑阔大气势的年代,人们不甘于自己的平凡生活,努力的去开拓,向往一朝搏得功名归的生活,这种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在一部分人的名字中毫不掩饰的张扬出来。这样努力进取的精神和雄阔的气象是汉代人所独有的。我们看三国时的名字,就拿三国演义来说吧,虽然是历史演义小说,但里面的人物确实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过的,并且用的都是真实姓名。其中的主要人物,我们大家都熟悉

11、的,曹操、刘备、孙权、张飞、关羽、赵云、鲁肃、周瑜、诸葛亮等等,不难看出其共同特点是人名只有一个字,为什么单名如此盛行呢?这是有渊源的,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当政时,实施过二名之禁,在全社会推行单名。王莽禁止二名跟他的托古改制有关,他不顾当时的社会条件强行推行周礼中的制度,而人名上的复古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王莽禁止二名的依据是春秋公羊传中的“二名非礼也”。他认为只有通行单名才符合古代礼制。当然他的这种措施也就是在他执政期间对民众具有约束力,虽对后来有一定影响,但肯定不起决定作用。那么他后来的二三百年单名依旧盛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这还有一个文化传承的问题,汉族人的姓名,从有较丰富文献记载的周代

12、开始,一直是以单名为主的,命单名已成为一种社会潜意识。但是以往虽对单名有偏爱,却没有对二名的鄙视和禁止,夏、商、周及西汉帝王中多有二名者,便可以证明这一点。由于数千年的习俗使然,取单名的习惯就这样传承下来。同时,两汉时期,在“独尊儒术”的文化环境下,立五经博士,春秋经只有公羊和榖梁两家列于学官,而公羊的势力又要大一些,因为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就是治公羊学的,这样便会造成一种广泛的文化影响,它的“二名非礼也”论断,在当时具有一种权威性,因此其后的三国时的人们取单名不是对王莽的盲从,而是公羊传所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造成的。(三)宋代名字的特点及文化意蕴学习宋史的时候,我们发现宋人的名、

13、字、号很是特别,呈现出一种老态,用“叟”、“老”、“翁”的特别多,成为一种风气。如徐清叟、魏了翁、孟元老等。马叙伦读书续记云: “宋人自名叟老,可谓创一时之风气,近时朋友相呼辄联其字之一曰某老,固有宋颜绿鬓之少年而老之者,夫老者人毛化也。未老而老之,岂尊之当如是耶?”5清代学者赵翼陔余丛考中记有“宋人名字多用老字”内容,并列了许多以“老”字命名的人名。看来宋人命名呈现的老态,早已引起学者的注意了。萧遥天先生在其中国姓名学讲到这一点,认为“命名的这种风气是因为社会优礼老人,所以许多人喜欢故作老气横秋之态,此种表示成熟、抒发自尊心的心理影响到命名的习尚。”6这个因素虽然对宋人命名的老态起一定作用,

14、但作用是有限的。我们在阅读宋代文学时,明显的能够感受到它与唐代文学的差别,宋人缺乏唐代文人那种豪气干云、才华横溢,那种天真直率、挥洒自如,那种浮华怪诞、异想天开等种种性格特点。7宋人的个体意识不像唐人那样张扬、富有激情,他们的人生态度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事业顺利时并不“仰天大笑出门去”,命运坎坷时也很少悲叹。苏轼晚年贬往边远荒僻的海南,也不消沉哀叹,而是乐观的生活着,吟诗作文,创造出了他文学生涯中最后的辉煌。正如范仲淹所说的,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与唐人相比,宋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8这些特征都植根于宋人的文化性格和

15、生活态度。因此宋人爱取老态的名字,跟宋人的这种文化心理有关,是一种成熟心境的呈现,是宋人平和冷静心态的展示。上面的例子大都是有史可载的文献中查出的,关于下层人民的名字史书中很少记载,所幸宋代洪迈夷坚志记载宋时的杂事,其中有许多下层社会的人名得以保存,如熊二、周三、董小七、郑小五等。其实平常我们说一些平凡的不特指的人时便爱用一个词“张三李四”,这是一个泛指,我觉得其中也隐含着这个名字的广泛性。下层人民文化知识有限,但对于最平常简单的数字还是知道的,因此,按出生的先后,分别用自然数序列称呼,应该是最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夷坚志中所载的人名分布范围很大,有安徽、浙江、山西、湖北、江西等地,由此可见各地的下层人民在取名上具有相近的风俗。(四)元代命名的特点及所反映的民族融合元朝作为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一个显著特点是对汉民族进行种种民族压迫政策,其中对于名字的选取便是其中的一项。俞樾的春在堂随笔载在蔡氏家谱中有一行小字“元制: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只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9萧遥天先生也在其自己家谱中找到例证。(详见中国人名研究)朝廷直接下禁令,庶民不得正式取名,只能以数字命名或以父母年龄合计数字命名。我们所知的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由于他出身寒微,他的原名叫重八,他父亲叫五四,这些就是元代这一禁令的痕迹。下层社会的人民原本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